故乡一书中的小故事 我的读书笔记邢介进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教师邢介进的读书笔记:

《我的村庄我的国》是金萍老师的大作。她对故乡充满了感恩和敬畏,因为故乡给了她坚韧、坚持、坚决、坚强,给了她宽容、大度、忍让、忍耐。于是用心去记述她的故乡、故人和故事。

一、故乡

钞湖村坐落在四十五里烟袋湖南部边缘,西靠蒙城县地界,南靠凤台县境,素有“鸡叫狗咬听三县”之称。村民们生活在乡村里,拨弄着四季的琴弦,弹奏着岁月的歌谣。他们布衣素食、风雪雨霜,他们的头顶上,有月亮和星星,有雨水和阳光。露在屋顶上白着、风在树梢上摇着、花在春天里开着、果在秋天里红着、炊烟在屋顶上飘着,这就是我的村庄、我的根、我的国。

村庄里的年俗:腊八粥、写春联、剪灯花、守夜、拜年、打灯笼、祭祖。

村庄里的风花雪月。

村庄里的树:杏花寒、梨花满,燕子不归春事晚。清溪漫、长空蓝,布谷声声催日暖。桃花开,杏花败,枣花开了热天来。

村庄里的虫子:花大姐、土鳖子、豆虫、吊死鬼子等。

村庄里的野菜:正月想吃黄豆芽,二月想吃青菜棵,三月想吃头刀韭,四月想吃嫩莴苣,五月想吃双芽儿,六月想吃苋菜包,七月想吃南瓜头,八月想吃老菱角,九月想吃头节藕,十月蘸酱就大馍,十一月腌好雪里藕,腊月腌菜细细嚼。这是乡亲们日常生活的念想,是心中的需求。野菜是土地的所赐,儿歌是对土地的赞美于颂扬,是对土地的感恩于盛情。一代代乡人,与土地共命运,与自然共依存,人侍弄了土地,土地养育了人,土地才是乡亲们的命根子。

二、故人

家族里的女人:故奶奶、外婆、母亲。

我的小学同桌:小核桃、冯安安、紫胭。

村庄里的匠人:剃头匠老鲁、木匠金新、石匠小福、茅匠是我大爷、锅长王茂。他们是村里的能人,是村庄里的能工巧匠。

村庄里的人物:姐夫、玩灯的爷爷、瞎老太、我的伯父、大哥、蝈蝈。他们虽无什么惊天动的伟业,但却有不寻常之处。

三、故事

学《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奶奶教我这首24节气歌时,我刚刚掉牙,一个“春”字憋了许久,就是发不出来。等讲到春分的时候,可就更难了,一个“分”字把我的眼泪都憋出来了。因此,我对“春分”二字,记忆特别深刻。

村子里的鬼:南庄户的鬼火、老水牛洼的鬼、刺坟的鬼。这些鬼不做坏事,好像就吃吃“小孩浓鼻涕”,拍拍夜路行人的肩头,阴雨天的夜里,提着半明半暗的小灯笼,躲躲闪闪地在坟地里巡逻而已。

村庄里的恶霸:蝎子、洋辣子、长虫、蚂蟥、蜈蚣、马蜂、老鼠、癞猴子、土狗。

犁的故事。犁是乡间最早的农具,耕田种地,总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

乡村是一支生命的歌,无时不在我记忆的深处吟唱;乡村是一幅彩色的画,无论走千里万里,它都永远镌刻在乡村孩子的心上!让我们一起乡村的呼唤吧,驾着温暖的太阳车,乘着皎洁的月亮风,一次次走进乡村,去栽一棵树、去种一粒籽、去体验一把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故乡一书中的小故事 我的读书笔记邢介进(1)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