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什么意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郑老师这一讲给大家介绍的主题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革命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能成为这么多方面的“大家”,离不开一个好习惯,就是记,记笔记。咱们先来听听马克思的故事吧: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在学习的时候,马克思喜欢带着他的笔记本,凡是遇到他觉得需要他记住的东西,他都先记在笔记本上。隔一段时间,马克思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上作了记号的地方。就这样,马克思记忆的内容就越来越多,而且记忆力越来越好。

终于,马克思花了40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论》这本伟大的著作。

为了写《资本论》这本书,马克思读过和做过笔记、摘录的书就有1500多种,写成的笔记本也有100多本。凡是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系的学科,他都细心地研究,特别努力、刻苦。这都为他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这话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用笔记来加强记忆,相当于把需要记住的知识又往大脑里放了一遍,而且在记笔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对这些知识就有了印象,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在开始记忆了,这些知识点在大脑的空间里就有了自己的地盘。这都是其他记忆方法所没有的优势。

有同学,你看他从来不背书但是书上很多内容,他也都记得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每天都抄书,每一本都被他抄了几遍,这样,书上的内容就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为什么抄书也记住知识了?因为抄书的记忆方法会让我们觉得印在书上的字,我们用笔抄下来之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尤其我们小学的时候,老师喜欢让我们抄课文,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了嘛,老师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记忆课文哦!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古代还是现在,很多诗人、大作家都是记笔记的高手哦!唐代有个青年诗人,叫李贺,他经常天一亮就骑着毛驴出门了,身上背着一个锦囊,一旦说遇到自己想记下来的东西,就用纸记下来,放入锦囊里,晚上回家,就把它们整理成诗。后来,他的诗在唐代诗坛上大放光彩,后人尊称他为“诗鬼”。

俄国作家果戈里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把他听到的或者见到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故事都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和朋友上饭馆,饭菜都摆好了,他还在埋头抄写一张菜单,而且一边抄一边赞叹:“太好了,太有用了!”这份菜单后来被他用在了一篇小说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学习了徐特立先生的经验,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5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所以说,学习不记笔记可真的不行哦!那怎么才能做好读书笔记呢?我国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把它概括为三个字:“小”、“少”、“了”。具体什么意思呢?听老师慢慢道来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什么意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

小,就是用小本子记。

小本子带起来比较方便,我们随时想起来什么就可以随手记下来。夏承焘开始也用过大本子做笔记、写读书心得、记自己见到想到的。后来,他发现随时记在大本子上的资料,结果整理的时候不方便,带起来也不方便。读书如果不做笔记就像雨水撒到了大海里,就无影无踪的了,可是大笔记本又不方便,这可怎么办呢?夏承焘就开始改用小本子,一件事记在一张纸上,这个小本子就是夏承焘储存知识的仓库,要用的话随时都可以拿来用。

少,就是笔记不要记太多,而是要少,要精简。

做笔记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才能把你思考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上。如果知识不经过你的消化,书上有什么,你就原封不动地抄下来,就算抄的再多也没有用,也是白耽误时间。这里说的少,是说每一条记的字数要少,不要一条就很长很长,但是记的条数要记的多,这样日积月累,许多的条数汇总在一起,我们就能整理出关于一个主题的很多知识。比如,我们要是积累跟“珍惜时间”有关系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大家想,要是积累的多了,遇到和“时间”有关的作文,你还不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嘛?

了,就是自己记的笔记,自己要十分了解。

一旦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好好思考,好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弄清楚。要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头脑里“发酵”生根。如果是思想懒汉,就是说懒得思考,即使你天天做笔记,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心得,因为那只能叫做“抄书”,叫做“知识的流水账”。

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作了一项记忆测验,研究发现自己动手做笔记的学生,学习成绩最好;看笔记但是不动手做笔记的学生,成绩要差一些;单纯只听课,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最差。所以,看到没有,笔记记忆是很重要的。

所以,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个小本本,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记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自己的理解,把最精练的内容记下来,隔一段时间去看一下,这些内容就好像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不能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能像蜘蛛,只从自己肚子里吐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同学们,你是想做蚂蚁、蜘蛛还是蜜蜂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