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热血汹涌澎湃(读思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

这原本是无聊写来的旧文,早现发布在另外一个公号里。因为跟阅读稍稍有点关系,于是拿来改改,多聊聊阅读,重新发在这里。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来骗赞的。哈哈~~~

爱国的热血汹涌澎湃(读思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1)

图片来自网络

闲来无事,聊聊之前发生的一组趣事。

不知怎么因缘际会,加入了一个什么世界华人红楼梦的专题讨论组,组员很多都是在国外厮混甚至定居的中年人。人数不少,大约四百上下。听闻最近已经逼至五百人上限,可喜可贺。

刚去时,我还是对这个组抱有点希望的,至少希望这个组跟我之前见过的不一样。不过我隐隐有点担心,这群主是个女人。以我粗鄙的观点来看,绝大多数女人做不了一个好leader,或者说,即使有能做好leader的女人,也未必有时间在网上组织讨论组。

公正地说,这个女人对群组还是蛮尽力,并且身体力行地做了一次读书分享活动。她分享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且把分享当成了过日子来做。每隔几天细水长流地聊几句,希望现在已经分享完——反正我被踢的时候,还没分享完。当然,了解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类书,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我倒不是反对谈论或者分享这类书,我觉得吧,这种书非常容易“拆”,核心内容列几条,几百字就能搞定,没必要拉拉杂杂讲那么久。可能,这也是我一孔之见罢。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还算尽力,但群主的个人格局在那里摆着(稍后我会花一些篇幅讨论格局),总也留不住有见识的人。而且,因为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个群有些很致命的缺陷。我事后总结起来发现,大概是只要是价值观错了,接下来的错误是必然的(这好似是句废话)。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的题目取做“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虚伪的民主与自嗨的狂欢”的原因。

首先,这个群里的人,并不那么爱国。

爱国现在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不过,老崔唱过“爱这儿的人民,爱这儿的土地,跟我受的爱国教育没什么关系”。可见,爱国这事儿本身,并不是可耻的——这似乎又是废话;而标榜自己不爱国,似乎也不能作为一种展示个性的自我刻奇。尽管很多二十岁上下中二病还没痊愈的港灿小伙子以及感觉美国空气特别甜的文盲小女生,特别喜欢用不爱国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但作为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而言,动辄用“癌症鸡”来辱骂自己的国家,总显得不妥。

说刻奇,可能有点诛心,但我向来是不指望这帮中年人,身在海外还爱国的。鄙人曾经根据时代特点,很粗略地分析过海外华人群体的“爱国性”(姑且用这个词)。最早一批解放前出国的,比较爱国,因为受到了古典文化的浸透,尽管没钱,但是有人格;断了几十年后这帮出国的,也就是那个群里的主体人群,比较不爱国,一方面是没钱,一方面也是没读多少书;最近十年这帮出国的,基本都挺爱国,因为咱们有钱了,海外的自干五的新鲜血液都是这批人。别着急说马里兰的杨姑娘打我脸,先看下文。再次强调一点,以上的分析都是私货,并且,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历史和时代原因,具体到每个人,肯定又是因人而异的。另外一个比较大面的规律就是,男人普遍比女人爱国,而这就跟格局有关了。

爱国的热血汹涌澎湃(读思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2)

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来说,格局的形成靠三方面,个人经历、聊天话题和读书。所以圣人教育我们,“行有余力则学文”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友多闻”。在这三个方面,排除掉大的时代性原因,女人远远弱于男人。女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乖乖听话,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相较于同龄男孩子,经历少很多。而女人之间的聊天话题,又被无聊的购物和电视剧占据了大多数,并且常常陷入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无谓谈话中。至于读书,女人更是远弱于男人。去书店的,逛旧书摊的,男性是绝大多数。如果有中华田园女权分子觉得我这段话侮辱了您,那请您说说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怎么回事儿,请您说说建国头三十年那些大事儿是怎么个先后顺序。由于这段的分论点摆在这里,我论述的主要是男女格局的差异,而至于男人跟男人比,也一样符合上述三个角度的对比。还应当注意的,所有我在这里试图总结的规律,都是大面的。我承认,女性中也有格局非常大的,男人中也有格局非常小的。希望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不要扔我臭鸡蛋。

通常来说,我并不苛求网上闲聊的人能有多少理性和逻辑,不过一味造谣就没什么意思了。以群里几位经常发言的海外华人而言,我发现了这批相对最不爱国的中年人的几个新特点。一个是这些人知识储备都很差。这当然很大程度上还是时代导致的。他们在国内的时候,教育的质量和强度都上不去,以至于很多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他们也不懂。我说的常识性的东西,泛指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再一个,他们对书籍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在国内的时候,国内的文化市场还不是那么繁荣,能读课外书的机会比较少。以上的两条,总结起来,就是课本内的知识他们没学好,课本外的知识他们没机会学。而且,他们出国后,多数生存压力都很大,更谈不上系统地学习,甚至连仔细读完一本书都很难。读汉语书难找,而且贵,读英文书肯定不那么流利,没什么阅读快感。其实,知识的匮乏尚且有机会补救,但思维方式的局限,没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是很难培养的。而他们,自然也不具备有逻辑的理性思维。这点不需要分析,如果他们能有哪怕一点理性和逻辑的话,也不会如此敌视大陆了。

我个人在网上,习惯于大浪淘沙地从众多垃圾信息中寻找干货,对所谓的政治观念也并不关心。很多时候我只是拆穿一些谣言,就被扣上了“五毛”的帽子。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网络上的无知群众,本性如此。

其次,口是心非的民主,让人笑掉大牙。

爱国与否,在讨论绝大部分问题的时候可以放下,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可在践行民主的实践方面,那群的群主可真让人笑掉大牙了。

我个人浪迹网络二十年,加入过无数的群,也退出过无数的群。我很反感的群,都有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群主或者群管理,在自我定位上与群友具有一种天然的上下级关系。而这个群就是这类典型。最吊诡的,包括群主在内的一些群聊积极分子(大多都是没读过什么书的人),竟然还常常自我标榜民主,似乎他们身在海外,就想当然地对民主更了解。

比如这个女群主,动辄说要送飞机票。天真如我,一开始觉得这些人好高端啊,竟然包飞机票来见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飞机票是踢人的意思,群主是以此作为威胁。临近年关,女群主更是做出一副大赦天下的姿态,把以前送过“飞机票”的人,全都加了回来。当然,群友们自然是感恩戴德,歌颂天威,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爱国的热血汹涌澎湃(读思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3)

图片来自网络

必须得承认,我呆的时间很短,观察很不到位,也因为我从来不把网上的事儿当真。不过接下来群主的作为就很刷我下限了——她竟然搞了个七人管理委员会。哈哈,我笑称这是常委会啊。虽然我口中称这是常委会,但我从制度设计上,组织形式上,选举形式上都不承认,自然也不会承认所谓的委员会做出的任何决定。于是,毫无悬念的,我被踢了。而这也是这帮整天标榜民主的不爱国人士(我不用“带路党”什么的来称呼他们)最虚伪的地方。

其实,排除异己很正常,即使从闲聊的角度说,也没人愿意几个讨厌的人整天在自己眼前晃荡。不过,排除异己以这种所谓的民主来执行,也太令人作呕。再说,雅典就有长老院的,也不是真正的民主啊。民主,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决定事情”;独裁,也不仅是“一个人说了算”。

最后,这帮人在一起,习惯于互相吹捧的自嗨,从来只做探照灯,照亮了别人,看不到自己。

任何一个三观严重扭曲的群体,都是一帮无聊人士自嗨的狂欢。简而言之,离开了群,这帮人什么都不是。很不幸的,这个群又是一个典型。

在我最初的预期中,这个年纪的海外华人,应该不少功成名就的精英。就算再年轻一点,也该有很多海外学子,靠自身实力拿着奖学金完成博士学位,而不是像马里兰杨姑娘那样没正经读书。照说咱们有钱了,也是留学生输出大国了,可是很意外,在这个群里,一!个!也!没!见!到!

一帮没什么知识文化的人,整天喜欢聊玄之又玄的中西方文化大命题,所用的语言空洞无物,使用的理论严重落后,具体到表述上又常常词不达意。看他们聊天就很累了,遑论与之讨论问题。我常常对整天口中谈玄的人心生反感,而对研究具体问题的人心生敬畏。可能这跟我的本性有关,也可能,这跟我受的专业训练有关。而这帮人,恰恰就是整天谈些恐怕自己都不知所谓的玄,从不去关心具体的问题。当然,稍微诛心点说,他们可能也搞不懂具体问题,只能用些流于表面的语言去谈一些非常大的文化命题和社会命题。注意,他们的讨论,只限于文科的大命题,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科盲。

很容易想象出,这种聊天方式,注定是不会长久的——他们肚子里的货和嘴里的词都有限。于是接下来,他们就开始附庸风雅了。赛赛诗、做做对,不一而足。其“作品”水平之低下,用词之庸俗,简直令人发指。我个人虽然很少写诗很少做对,但我很喜欢读,并且认为这是极其高明的文字游戏。看着他们如此糟蹋中华优秀的汉语,我真有明珠暗投之憾。然而,群内的人似乎没人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写诗做对,互相吹捧,不亦乐乎。听说我走后去了个诗词高手,群里又不让讨论诗词了。这话说起来有点黑色幽默,然而却是事实。至于原因,我不妨再诛心一次地猜想:在好的原创诗词面前,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因而找不到存在感,所以,只能禁止讨论。——可以理解,毕竟,他们是来找存在感嘛。

爱国的热血汹涌澎湃(读思时代性的爱国缺乏症)(4)

图片来自网络

遵行夫子“以直报怨”的教诲,本着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我在群内说完该说的话(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批评的话)后,再也不愿意在群内参加任何讨论。当然,怀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我曾经努力在群内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和文化普及。可以预见的,这事儿一定出力不讨好,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身就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的思维特质。我虽然是个俗人,但我努力以此来要求自己。

现如今,这一切尘埃落定。我写下这段文字,一方面是做个小总结,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提个醒。在群内的短暂“交流”,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观察样本。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到他们的缺点,我反躬自省,时刻警惕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而至于他们,我只能选择不相往来。毕竟,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更不可能叫醒一帮装睡的人——尤其,这帮装睡的人还是蠢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