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好学的表现(孔子推崇的贤人伯夷叔齐)

孔子有哪些好学的表现(孔子推崇的贤人伯夷叔齐)(1)

伯夷叔齐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评价古代贤人伯夷、叔齐的话,全文如下: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前496年,卫灵公的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发生矛盾,准备发动兵变,杀掉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诉了卫灵公。太子蒯聩计谋败露,先是仓皇逃往宋国,后来又辗转到了晋国,投奔到六卿之一的赵简子。

前493年春,灵公准备把小儿子郢立为太子,郢推辞没有接受。同年夏,灵公去世,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按照灵公的意思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辄即位。于是辄就即位成为卫出公。

远在晋国的太子蒯聩听说后,在赵简子的帮助下,准备回国即位。卫出公派部队阻击,太子蒯聩回国即位的事情暂时没有成功。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於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卫出公与父亲争夺君位,而历史上伯夷叔齐是因为互相谦让,宁可逃亡也不肯即位的贤人,所以子贡询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来试探,孔子是否会留在卫国辅佐卫出公。

孔子有哪些好学的表现(孔子推崇的贤人伯夷叔齐)(2)

孔子与弟子

孔子的回答是,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他们求仁得仁,于是子贡和冉有说,孔子不会留在卫国。

伯夷、叔齐两人的事迹被司马迁记载在《伯夷列传》,并且是作为列传之首,显示了司马迁对这两位贤人的推崇。

但两人的事迹其实并不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让国出逃外、就是在武王伐纣时的叩马而谏、以及殷商灭亡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列传的后半段,太史公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在质问冥冥之中的造物主: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到底在哪里?

在佛教的因果报应传入我国以前,老子的《道德经》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但从司马迁从伯夷、叔齐的事情出发,对此表示深深的质疑。

他说,伯夷叔齐这样的善人被饿死在首阳山;还有孔子的弟子颜渊,被孔子夸赞好学,却贫困交加,因饥饿早早死去,天道的报答在哪里呢?古代最出名的恶人盗蹠杀人无数,据说甚至吃人,但却得到了很高的寿命,他又拥有什么值得上天眷顾的道德。

孔子有哪些好学的表现(孔子推崇的贤人伯夷叔齐)(3)

盗蹠

司马迁还说,到了他自己的时代,有些人不规矩,违法乱纪,而终身安享太平,儿孙也代代富贵。而那为人刚直,谨慎规矩,从不走邪道,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一心为善,反而遭殃的人却有很多。

所以司马非常怀疑,倘若这便是所谓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司马迁是个道德感很强的人,品德高尚,敢于仗义执言,但却因为在李陵的事情上触怒了汉武帝而遭受耻辱的刑罚;而那些奸佞小人却在朝堂上身居高位,富贵绵延子孙,这无疑和司马迁一直坚持的善恶有报的信仰形成巨大的冲突。

孔子有哪些好学的表现(孔子推崇的贤人伯夷叔齐)(4)

司马迁像

但司马迁用孔子的话安慰大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认为追求道德的人和追求私欲满足的人本来就相互不理解;并认为富贵荣华都是命运安排,不是人力可以追求的,不如跟随自己的内心,管他什么什么天道呢?

还认为,世道的险恶反而能映衬出高洁的品格,浑浊的人间方显现出清澈的可贵。

最后认为,伯夷叔齐虽然贤明,但有了孔子的夸赞,才在后世更加为人称颂;颜回好学,也是因为跟随了孔子才为人所知,而更多的贤明之士,则籍籍无名。

这只怕是在暗中点明太史公的使命感吧?《史记》说是“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正是为了让贤明之士的贤明传扬,被后人敬仰;让卑劣的人的卑劣彰显,被后人唾弃!

这可能就是《伯夷列传》作为列传之首的原因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