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1)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游历天竺十几年回到唐朝,获得了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

只是玄奘法师没想到李世民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当年去天竺为什么没有走正规程序?为什么要选择偷渡?

李世民这番话一下子把“见多识广”的玄奘法师“打蒙了”,可能玄奘法师也没想到自己“载誉归来”后,皇帝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指责自己当年偷渡出国的事情。

只好连忙向李世民请罪,并且表示自己不是有心要偷渡的,委实是因为走正规流程太繁琐,自己已经申请了好几次都没有被批准,而自己想去天竺进修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就采取了偷渡的方式,其实我这十几年来一直为自己采取违法手段到天竺心怀愧疚,并且对触犯了我们大唐律法感到恐惧。

大概是看到玄奘法师“认罪”态度比较好,李世民也没有真的责怪玄奘法师,反而是大度的表示法师是为了天下老百姓才去的天竺求法,自己不会真的怪罪的,让玄奘放心。

大家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兰台这是胡编乱造?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2)

黄晓明扮演的历史上的唐僧

还真不是,这是记载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真实历史。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玄奘法师的弟子总结归纳玄奘法师生平的著作,一共有十卷。

前五卷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经过,后五卷记回国后译经情况,叙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礼遇和社会的尊崇等事迹。

唐太宗与玄奘法师的对话就出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六卷,而且这套书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北地区出土的,没有被后世篡改过。

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其实兰台就想借着玄奘法师的经历告诉大家,大家以为“开放包容”的唐朝其实一点儿也不“开放”,相反,唐朝对自己的老百姓控制的极其严格,基本上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控制力没什么两样。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3)

电视剧《西游记》海报

01、

唐朝普通老百姓哪怕是从自己所在的A县到隔壁的B县去走亲戚,都必须去地方衙门申请“过所”,唐代的“过所”类似于近代的路条,样式都是刑部统一制定的,上面写明了谁要去哪里,什么目的,几口人。

有人问了,如果没有这个“过所”怎么办?

唐代在各交通要道以及渡口、隘口都设有“关津”,有当地的府兵驻守,驻守府兵的职责就是检查过往行人和客商的“过所”。

如果发现有人没有“过所”,抓住就要服一年的苦役。

要知道唐代服苦役虽然是一年,但是那是真的苦。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4)

古代服苦役是要带枷的

比如贞观十一年时,大臣马周就给唐太宗上了一封奏折,就是批评唐太宗滥发民夫为自己修宫殿: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朝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止。

而魏征也就唐太宗滥用民夫提过意见:

顷年已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

而就是唐太宗接见玄奘法师的洛阳宫,唐太宗征发民夫修缮洛阳宫的时候,也遭到了许多大臣的批评:

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

换言之,要是在贞观年间有人没带“过所”被抓住了,那么他很有可能挺不过那一年的苦役。

更令人崩溃的是申请“过所”,在程序上被设计的非常繁琐。

而且最要命的是申请“过所”的人还要去找“保人”,只有有人担保的情况下,当地衙门才会给这个人批“过所”。

为什么要找保人呢?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5)

古代流民

原因是唐朝普通民众的负担,即使在贞观朝也并不轻松,前面说了,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号称“明君”,但是他也经常因为滥发民夫而被大臣们批评。

而贞观时期的徭役已经重到“一人就役,举家便废”的地步,所以,不少老百姓受不了,干脆抛家舍业逃跑了。

而这个“保人”担保的是如果被担保人最后逃跑,把自己变成了流民,那么这个被担保人所需要缴纳的赋税和徭役都需要这个“保人”承担。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6)

《万国来朝》油画

02、

看到这儿,有朋友会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外国客商到唐朝来做生意?

难道这也是史官吹嘘吗?

这倒不是,唐朝确实也有“开放”的一面,但是这个“开放”是针对到唐朝来朝贡(做生意)的外国商人,而不是唐朝老百姓。

当然,唐朝所看重的也并不是和中世纪欧洲城邦国家那样,是以商品交换为纽带的贸易往来。而是为了点缀所谓天朝门面,扩大所谓的“国威”的一种政策。

在当时,外国商人要么以“使节”的名义到长安做生意,要随同使节到唐朝来“进贡”;至于贸易往来,其实唐朝并不在乎,唐王朝在乎的是如此可以营造“万邦来朝”的景象。

而与“关以西,诸国兴贩,往来不绝”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唐朝对自己民众私自处境是严格禁止的。

玄奘法师在面见李世民时为自己偷渡天竺做的解释还真不是场面话,玄奘法师最初确实是老老实实向当时凉州都督府申请出境的“行牒”。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7)

黄晓明扮演的玄奘法师

结果时任凉州都督的李大亮在知道玄奘法师想要去天竺游学取经的信息后,不但没有批准玄奘法师的申请,而且还还勒令玄奘法师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法师迫不得已才不得不选择“偷渡”的。

而根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晚年还向弟子们讲述了他“偷渡”时在烽火台旁边取水,差点儿被守烽火台的边军士兵射杀了:

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知为他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

总而言之,玄奘法师能顺利到天竺游历,在唐朝严控出境的大背景下实在是非常侥幸的事情。

唐僧临走的时候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唐僧取经归来获唐太宗接见)(8)

张丰毅扮演的李世民

而唐朝对边境的封控,并不是唐初因为边境局势紧张的权宜之计,而是唐王朝一直奉行的“对内严格封闭”的政策。

也正是因为“对内封闭”是唐朝一直奉行的政策,所以唐太宗见到玄奘法师第一句话就是责备他为什么偷渡。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