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

在《大决战》里面有很多人的固化印象就是,我军作战都是险胜,是在装备和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反败为胜,而国军即使占据人员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也是白给。但实际上在三大战役中除了在淮海我军是60万对80万,硬生生地吃下淮海的55万国军之外,在其他两个战场——辽沈和平津作战上,其实战斗的主导权还是在我军,起码从兵力好武器对比上,我军占据着绝对优势。

特别是在华北的平津战役上,我军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1)

平津战役总前委(剧照)

在三大战役中我军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仗,莫过于的是平津战役中,攻打天津一战。

按照《亮剑》里面李云龙的攻打平安格勒时候台词“LZ8辈子都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在开战前天津守将陈长捷依托天津外围380座地堡,对外还号称“共军三个月都攻不破”。但实际上我军却用了仅仅29个小时(不到2天)就攻克了国军固若金汤的天津城。而这场战役也被很多战史学学者评为解放战争中,我军赢得最振奋人心和干净利落的攻城战役。

而为何我军能这么顺利地攻下天津城,狂扇陈长捷的脸呢?主要原因还是我军“不讲武德”(加了双引号,请不要喷雨田君)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2)

平津战役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剧照)

我军:压倒性优势‍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守天津的国军应该会冒出这样一句话“共军不讲武德,人多欺负人少,我防守的时候,他们突然袭击,我大意了没有闪”。

当时进攻天津的时候我军优势有多明显呢?

其实从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华北国军被消灭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东野70万大军10个纵队入关,我军在华北地区对国军的兵力比达到2:1。在天津战役中国军守备天津的兵力为13万人(3个军8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而我军负责进攻到天津的部队有5个主力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大部,合计22个师35万人,兵力比达到了3:1。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3)

天津战役我军兵力部署为敌人的3倍

而且担任攻坚的是东野的两只老虎部队,战斗力最强的2纵和1纵。另外还有6纵擅长攻坚的一个师加入战斗。而国军方面的3个军皆是东拼西凑过来的,主力的62军也仅剩151师一个精锐可用。所以说在这一仗东野集中了一半的王牌精锐,而国军则是东拼西凑的残兵。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4)

一纵和二纵担任天津战役的主攻部队

当然我军除了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之外,装备上也是对国军进行了全面碾压(不讲武德,人多力气还大)。

当时我军在一线进攻的部队75mm以上野战重炮配置了538门,坦克装甲车辆达到了50辆(特纵),而与之相反的是国军正面部署防御的部队配属的重武器很少,从战后我军缴获的武器来看缴获火炮1600门(多数是掷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其中重炮为榴弹炮9门、山炮25门、野炮28,合计62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以48年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我军2纵来说,入关的时候全军6万人,重武器配备有迫击炮100门(81mm以上),山、野、榴炮55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13门。也就是说仅仅一个东野2纵装备炮兵就几乎相当于天津城内13万国军重炮兵总和(可能部分国军火炮在我军炮火压制下受损,但数量不会很多)。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5)

三大战役东野的重炮群(剧照)

甚至于为了攻坚东北野战军一纵一师师甚至还配属了一个坦克团(特种坦克团),专门用于对付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天津守军,天津暗堡的快速清除,还是得益于坦克部队对这些火力点的挨个点名。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6)

进入天津的东野装甲部队

和《亮剑》中我军缴获一门火炮,需要省着点炮弹打不同。天津一战我军在弹药的消耗上,可谓是敞开了打。

在天津战役我军消耗大口径炮弹将近9万发,子弹250万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东野打赢辽沈战役,一共才发射炮弹才16万发炮弹,同样整个平津也才发射15万发炮弹,而天津战役就占了50%以上。富裕的我军炮兵,甚至在炮火准备阶段都进行了40分钟,全线炮兵破坏性射击居然持续了1个半小时,比二战日军准备时间还长,再这样炮火准备下国军很难组织其有效的防守。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7)

天津城外我军的炮兵阵地(剧照)

而且我军除了在武器、人员上处于绝对优势之外,在战略部署上还用各种迷惑行为(不讲武德)。比如故意将国军的谈判代表约到城北谈判,让陈长捷误认为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在天津北面,为此陈长捷还将天津城中最有战斗力的中央军62军151师调往城北加强防御。但实际上我军进攻天津的方针为” 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所以就造成国军其他路空虚,了我军东西两路突击,在天津城区的金汤桥胜利会师。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8)

我军在金汤桥外会师(剧照)

正是依靠这战斗经验丰富指战员,以及优势兵力和火力支持,我军在硬实力上可以不讲武德的欺负天津守军,29个小时就拿下天津城。

天津:内部倾向于解放‍

在解放天津的时候,天津城内部也有两个利好的消息。

首先是驻守在天津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之战。

从平津战役开始之后国军华北剿总内部就一直矛盾重重,傅作义的起家的35军和104军被我军歼灭之后,而此时虽然他们在北平、天津、塘沽、葫芦岛等地还有将近50万军队,但实际上也都处于我军的包围圈中。其中驻守天津的除了62军之外,其他都是地方或者杂牌部队,并不是很想和我军作战,而且傅作义和我军和谈的消息已经几乎人尽皆知,此时驻守在天津的很多人都在等着傅作义和平起义,避免战火,但仍然心存侥幸的国军高层仍然想以守天津来当成和我军谈判的筹码。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9)

傅作义还是想让天津守军拖时间

底下的士兵和军官可不愿意为这些高层卖命,除了少数国军中央军之外,其他部队在战场上一触即溃。甚至在最后一刻被当成棋子的陈长捷以及天津守将被俘的时候的,北平方面仍然仅仅是口头上要天津靠自己守住。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10)

失望的天津守将陈长捷(剧照)

天津城内国军内部矛盾重重,这也加速了我军解放天津的进程。

其次是广大天津人民的支持。(国军,你们不讲武德,有“内应”

天津这座城市也是我党的发源地之一,像南开大学等高校学府出了很多我党的领袖人物,因此天津还是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事实上在进攻天津之前,我地下党就已经将天津城的布防情况、道路位置等信息传递给我攻坚部队。在我军攻入天津市区之后,纺织厂的工人、高校学生纷纷上街,带着我军和防守的国军作战。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11)

南开大学生带领我军去金汤桥(剧照)

事实上,虽然第七纺织厂和百货大楼等几处楼房不幸在战火中受损,但我攻城的战士还是在作战中避开建筑和文化古迹,甚至为此付出过大量的伤亡代价,但为此我军却将天津保存下来,避免战火的侵袭。

因此,正是因为我军和天津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才让天津这么快解放。

大决战时的兵力对比(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12)

天津顺利解放(剧照)

概言之,在我军强大的压力之下,国军已经很难看到守住的希望,在这种悲观的情绪下,高层仍然将其作为谈判的砝码,也彻底城内的国军士兵们寒心。再加上天津人民协同作战,才让我军在天津战役中进展这么顺利。

雨田君说‍‍

天津战役是我军在攻坚作战中打得最酣畅淋漓的胜仗,我精锐的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掉了国军天津守军,敲山震虎加速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其历史意义可谓重大。同时我军通过天津战役也很好地秀了一把“肌肉”,告诉还在抵抗的国军,这就是我军的真正的实力,我军不仅敢进攻大城市,而且还打的很漂亮……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