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虫的来历(百足之虫知多少)

千足虫的来历(百足之虫知多少)(1)

动物界里常见的虫子除了昆虫外还有一大类,那就是多足纲动物,多足纲Myriapoda动物属于节肢动物,是节肢动物门的综合类、寡足类、倍足类(以上为前门类)和唇足类 (后门类)的总称,以陆生(有气管)、多足这种俗称而命名,不是系统性的分类。本纲动物大多数身体细长,体长2~280毫米,体形多样:圆筒形、带状、球形,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眼为单眼,但多丛集似复眼。头部腹面有口器,具大颚1对和小颚2对(蜈蚣)或1对(马陆),为虫体的摄食器官。躯干部体节数因种而异,基本每个体节1对足(有的种每体节2对足,如:马陆):呼吸器官是气管。排泄系统是马氏管。全世界已记载约8000种,估计总数有1.5万种。

多足纲动物行动缓慢,多以腐烂的植物,霉菌和其他真菌为食居,也有以动物尸体为食,若干种类因吃植物新生的嫩芽、嫩根而成为农业的害虫,由国外进境的轮船、集装箱等交通工具里可能携带多足纲动物,而多足类大都具有毒性,释放有毒气体,故在查验集装箱等工具时要特别注意,现浅谈以下两种常见的多足纲动物。

蜈蚣

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cm~17cm,宽0.5cm~1cm。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蜈蚣躯干部第1对附肢特别强大,形成颚足,末节成为毒爪,颚足内有毒腺。蜈蚣肉食性,以毒爪刺入捕获物体内,注入毒素使之麻痹,再咬破体壁,摄食体内组织器官等柔软部分。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另外也有部分人喜欢将其作为宠物,故有旅客可能会携带入境,需要加强检验。在现场查验时,如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蜇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马陆

马陆(Spirobolus bungii)也叫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在世界上约10000种,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马陆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多足的。出生的幼虫只有7节,蜕皮一次增至11节,有7对足;二次蜕皮后增至15节,有十五对足;经过几次变态发育后,体节逐渐增多,足也就随之增加。马陆可作为中药药材,可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毒疮等,但其本身有毒,不可在无医生指导下私自服用,更不可从国外夹带入境。马陆喜欢潮湿,容易带来细菌。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虽然无毒颚,但马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皮肤上若有毒性分泌物应该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局部可敷以皮质类固醇,但一定不要用酒精,眼部受伤者需立即淋洗,并应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软膏,人类误食马陆会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等,现场查验时需特别注意。

文/ 彭超、安鹏天、窦华云

(石家庄海关所属黄骅港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海关杂志”以及作者。

千足虫的来历(百足之虫知多少)(2)

编辑:常相婧

审校:高扬

出品:中国海关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569613217@qq.com

(秀米投稿账号同邮箱)

千足虫的来历(百足之虫知多少)(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