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1)


01.“羊皮卷”之争引发的观察思考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们因一本书引发了一场争论,标题很有趣, 叫做:

什么是“羊皮卷”?

“羊皮卷”指的是一本书,而且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里,领导给员工准备的“必读”书籍之一,特别是从事销售岗位的人员,在公司的早会上读《羊皮卷》,几乎是一个必备的节目。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2)


《羊皮卷》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原因在于它的内容,这本书里涉及了很多东西。

比如,成功学、智慧启迪,同时也有人生哲理、目标激励等,总之你很难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实质性的发现。

而这也恰恰是《羊皮卷》的争议所在,

有人说它是毒鸡汤,给人看的全是假象,现实世界根本不是这样;还有一部分人说它是强打鸡血,除了鼓励还是鼓励,却不给人努力的方向;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3)

但另一部分群体则认为,是《羊皮卷》给了自己动力,让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还有的说幸好在人生低谷时遇到了这本书,不然很难想象自己今后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

……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4)

说实话,这个争论本身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想要在这上弄出个结果,一来是不太可能,二来则是这个结果确实没什么意义。

不过这个争论,却给我带来一个始终被人们忽略的观察,那就是:

书籍是辅助人们学习的,我们能从一本书里看到什么,完全取决自己脑中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这个人看书就有一个毛病,不管读什么书,都喜欢带入自己工作的思考,经常是用市场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思维来解读观点。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5)

读书

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关于金融方面的书籍,然后书友就问我,你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呀?我说有啊,很大的发现,于是滔滔不绝的和人家讲起来,如果把金融的思维拿去做营销,绝对能够有所突破……

结果,这位书友却发来一个无语的表情,并接着回复说:

“教你理财不是目的,不从中发现点营销内容你就觉得血亏是吧!”

这时我也突然意识到,书籍给予你的内容是一方面,但真正决定你能从书籍中收获什么的,往往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看待。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6)

用怎样思维方式思考


02.养成固定的读书方法,真的有必要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好书与坏书的区别,说到底,无非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罢了。

而且书籍作为辅助我们学习的工具,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所传达的内容,其实就是作者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读书学习,本质上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回到思维交流的这个层面,我们才能真正的去发现和思考,读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比如我看书还有另外一个习惯,那就是看方法论的书籍时,我会去研究方法论背后的核心思想框架,在看知识和观点类的书籍时,我会往实际生活中联想,思考哪些问题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

所以你会发现,只要我们的思维方式足够灵活、多样,就能从书籍中收获更多不同的观点,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枝末节,进而真正发挥书籍辅助我们学习的最大作用。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7)

书籍的作用

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我开始很慎重的看待一个词——“读书方法”

说实在,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掌握一套所谓“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吗?

我的答案是:完全没必要。

现在的知识付费市场上,教人读书方法的内容占了一半,有教拆解书籍结构的,有教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的,这些方法我都试过,而且也和很多书友交流过,包括我在内大多数都表示,有点“学不来”。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8)

其实这并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已经成型的思维方式上,要知道,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做出改变的,这时想要接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谓是难上加难。

而且,在长时间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读书,往往很容易陷入认知的窄门,难以从书中去获得全新的认知和视角。

套路的好处在于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清晰的、可行性高的方法,但其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会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03,如何才能跳出读书的误区


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有三个读书的“思维误区”,务必要引起重视:

  • 1.读书千万不能太杂

很多人都认为读书不能读太杂,一定要专注的读某一类书,或者是对自己专业有帮助的书。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你站在思维方式的层面来看待书籍的话,就不难发现,很多学科的知识在底层逻辑上其实是很相似的。

就拿营销这门学科来说,很多方法其实都源自人类的行为学和心理学,如果只是钻进营销知识的书里,不去理解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恐怕也很难对自己的提升带来帮助。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9)


知识都是融汇贯通的,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写过一本书,叫做《如何通过阅读改造大脑》,其中就提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大脑更适合吃“杂食”。

在不同类型知识的刺激下,更容易带动大脑的串联思考,从而让我们与更多的成长机会邂逅。

  • 2.拆书能够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一本书

其实我并不反对拆书这种方法,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看懂,拆书的本质,究竟是一种什么方法?

现在市场上的讲书和说书产品极大丰富,各种领域,各种选题,几乎都有专业的拆书人和讲书人去做。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10)

其中,被很多写讲书稿作者所津津乐道的读书方式,就是“拆书”这种速读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挖掘文章的架构,找到重点知识,并进行梳理。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拆书方法,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甚至是重复的机械性,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所谓的拆书法更准确的说,其实是工作方法,而非读书方法,这一点切忌不能混淆。

因此,在面对“拆书”这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的做出选择。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11)

  • 3.读书学习一定要“边读,边做笔记”

过去我们常说,读书一定要做笔记,不然很容易记不住重点,合上书就忘记了。

然而事实上,记过笔记后,我们反而更容易忘记,这并不是记忆力出了毛病,归根结底,这事儿还是出在认知上。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惯性,就是在学习的难度降低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激起思考欲,更没法让人刻意的去检索自己学过的内容。


当我们在书籍上一条一条画线的时候,这其实就是一个降低记忆难度的过程,大脑会本能的松懈,认为“画线等于学会”,进而不去调动注意力和思考力,我们自然也就很难记住这些知识了。

心灵鸡汤和书的区别(毒鸡汤还是真智慧)(12)

边读书,边记笔记

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书籍来辅助我们学习,不妨还是给自己制造点难度,调动起大脑的思考才更好。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书籍本身其实并无好坏之分,从书中探寻收获,真正要看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什么,我们能从书中发现新知,也能在旧的观点上重新思考。

总之,读书不是一项表面工作,更不是一项判断工作,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判断哪本书好看,哪本书不值得看,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从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中,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END

部分图片来源:知乎(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