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撰写研究报告通常是一项研究的“收官”工作。研究报告不但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的全面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如刊登于专业报刊、打印散发、学术会议交流等,让更多的人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由他们通过对研究报告的理解与验证,来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我们撰写研究报告,也主要是从这一目标着手的。

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1)

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总结报告,在问题分析、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在个案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后撰写的个案研究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及综合研究报告等。严格地讲,我们通常所说的课题研究报告主要是指后者。

论文和总结报告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比较讲究文章生动、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从结构上讲,虽然有时也述及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等,但其基本骨架不外是观点、材料及对两者关系的论述。

反映个案研究以及观察、调查、实验结果的课题研究报告,则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除了一些学科或课题的特殊需要外,一般来讲,研究报告依次包括标题、前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附录等项目。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可能会发现,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详细的课题设计差不多,有些研究报告甚至可以说是对课题设计方案的数据填充。因此,如果课题设计做得细、做得好,撰写研究报告就要省力多了。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

一、标题、署名

标题是文章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常常可以起到极好的“点睛”作用。反之,一个不好的标题则可能导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负面效应。在编辑工作和各种优秀论文(报告)评选活动中,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和专家,往往只要看一眼标题,就可以大概地判断出文章的好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给研究报告取个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如“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研究与实验”。但是,有时候由于在研究课题的名称中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的限定词,使课题名称显得比较冗长,这时,我们可以另立标题,言简意赅地将研究概括为一句话,如“综合高中现状与发展趋势”。如有必要,可以再加副标题的形式列出课题名称,如“拓宽成才渠道,构筑学生发展的‘立交桥’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的标题,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与注意。因此,要简短、明确,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

标题之下是署名,署名是表示研究者对该项研究及报告的负责。署名大多是署研究者的真实姓名,也可以用笔名。有时参加研究的人员很多,不便一一 署名,可以署××课题组、××课题协作组等,然后作一小注,注明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或单位,研究报告的执笔者,如果有协助研究的非课题组成员或单位,或指导该项研究的人员,也可在小注中列出并鸣谢。

二、前言、引言

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或引言的形式,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

1.课题提出的缘由;

2.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

3.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

4.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时也可直接以“目的和意义”作为该一小节的标题。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人们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从而为读者接受该项研究成果准备良好的心理上与认识上的基础。前言应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因此,前言要注意仔细措词,使之既实事求是地介绍概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

三、研究方法、手段

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交待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在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包括对在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方法手段的介绍。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设计图纸、量表、调查问卷、测验题等,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实施的措施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中那样周详细致了。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展开,在介绍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四、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给读者。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后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

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

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也常作“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的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是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与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资料作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

撰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可以仅用几个事例来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

2.对于数据资料,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3.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

4.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在这一部分只可以例举客观材料,严谨地提出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任意引申和发挥。

5.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结论要明晰准确。

五、讨论、建议

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因此,这一部分也常常以“分析与讨论”、“讨论与建议”、“几点建议”、“几点思考”等作标题。

为了叙述和讨论的便利,在有的报告中,这一部分常与结果部分合而为一,或先呈示结果,接着讨论;或夹叙夹议,交错进行。然而,无论其形式如何,我们应明确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与 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

作为理论工作者,可能更看重一项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如果方法科学严密,结果可靠可信,那么他就会承认这一研究,该项研究方法可能成为他将来研究类似问题时的借鉴,该项研究结果可能就成为一份资料在他日后的研究中引述,而对该项研究的讨论,或许可能给他的思想以启迪,或许他并不同意研究者的讨论,而自己直接从结果中推出他自己的认识。

作为实践工作者,则可能更注重一项研究的结论部分。他们常常不关心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可靠等学术性较强的问题,而更关心某项研究能给教育实践工作带来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措施以及研究者积极而具体的想法和建议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些什么启示。

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作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必须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这就要求报告撰写者既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感想和体会,又谙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多侧面地加以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中,可以沿用一些理论与说法,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可以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思考,也可以提出由于该项研究而发现与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设想,以留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这一部分还常常对该项研究的方法设计进行必要的反省,讨论改进、变换研究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和变化等。

这一部分应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可长可短,一般是以1、2、3、4、5…的方式,将研究者的观点一一列出。由于这些观点代表了研究者自己的认识,本着影响他人和欢迎商榷的目的,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切忌含糊其词,冗长拖沓。

六、附录、附注

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一些客观材料,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工具、设备、资料等,常常在表述研究结果,论证研究结论,或进行重复研究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读者了解研究过程,分析与评论研究结果与结论,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资料常常作为附录,列在研究报告的后面。

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究中参考、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目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附录,一般以“参考文献”为标题,开列出文献资料的目录。开列目录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列出研究中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于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该课题时参考。开列参考文献可按参考的程度排列,也可按研究报告中对文献参考的先后次序排列。一般的书写方式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号,然后列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及出处。如果文献刊载于报刊上,出处应注明刊载的报刊名称及期数;如果文献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则注明书名、第几章(或第几页)及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和版本。如果是外文资料,则应以外文标出,如果外文资料已有中译文,则可不注外文,而直接注明译文的出处,不应该故意不注中译文而只注外文名称、出处,给读者寻觅资料徒增麻烦。

格式如下: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第1版,总序。

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陈国盛:《论启发式教学》,《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3期。

另一种是列出研究报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先在引文处用阿拉伯数字的圈码加注,然后在研究报告末尾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中用圈码一一对应地依次列出所引用的文献目录。如果所摘引的资料是从其他文献资料的引文中转引的,则要注明“转引自……”

格式如下:

①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②石中英:《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6日。 ③钟启泉:《“多元智力”与课程设计》,《上海教育》2001年第15期,第25—26页。 ④【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语,转引自俞啸云:《对立与统一:坚持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观》,《科技导报》1991年第2期,第42页。

二是研究中所收集的重要原始材料。如研究型课程教学研究实验中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学生的研究报告等,作为原始材料附上,就显得很有必要。所附原始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切忌累赘、繁杂。

三是研究中所采用的设备、工具和手段。如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测验量表、调查问卷、测试卷等,都可以附在研究报告后面,提供给读者,或供课题结题验收、评审时参考。

经过以上工作,一份研究报告就算基本完成。这时,可回头系统地看一遍或几遍,以检查整篇研究报告观点是否正确,事实是否确凿,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最后再核对一下数据,并对文字作系统的润色和推敲,使研究报告逐步趋于完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