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

12月14日凌晨3时28分,瑞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逝世,享年95岁。

当天上午,瑞安市报告文学学会微信群里,文友们哀悼黄宗英逝世的信息,如同雪花纷飞。黄宗英的祖籍在瑞安,生前曾三次回到故乡,跟家乡人有过交集。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曾和黄宗英有过面对面交流的人士,听听他们口中的黄宗英是如何影响了瑞安人。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1)

1988年黄宗英(左四)在瑞安东门硐桥上与老人交谈(刘显佑摄)

生前三次来过瑞安

黄宗英1925年出生于北京,童年时丧父,而后辗转流离于天津,成年后定居于上海。但瑞安,才是黄宗英的故乡。瑞安有她的祖居,有她的血脉和不可割舍的亲情。黄宗英一生中,总共来过瑞安三次。

1963年3月,38岁的黄宗英第一次来到既陌生而又亲切的故乡瑞安。当时,她住在城关小沙巷的县委机关招待所。这条小巷也是黄家的世居地。她这次来瑞,主要是采访水利专家、工程师戴新泮。戴新泮家在塘下鲍田,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后来黄宗英干脆住进了戴家。1964年2月23日,黄宗英写的报告文学《新泮伯》,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

黄宗英第二次回乡是1975年,这次纯粹是探亲。黄宗英9岁那年,父亲黄曾铭在青岛病故,灵柩千里迢迢运到瑞安安葬。她曾说:“待我最好的就是爸爸”。

阔别故乡13年后,黄宗英第三次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回到瑞安。1988年的端午节前夕,她受上海市作协委托,专访全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之一的瑞安企业家温邦彦。端午节这天,黄宗英亲朋聚集在温邦彦家吃粽子、撞鸡蛋。这次回乡,黄宗英还走访了瑞安百好乳品厂,参观了温州的其他地方。在瑞安待了一个多月后,她才起程返沪。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2)

住院期间勤于写作

从瑞安市人民医院退休的黄炳铎是黄宗英的侄子。“我们最近一次去上海的医院看她是两年前了,那时她的精神状态挺不错。”黄炳铎告诉记者,黄宗英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由保姆照顾。这十年间,他和妻子胡焕华多次去上海华东医院探望黄宗英。

黄炳铎回忆,黄宗英住的是一间双人病房,她的病床靠窗。“每次去看她,她的床头、小桌子上总是叠满了书本、资料。”黄炳铎说,尽管年岁已高而且身体不便,但黄宗英并没有停止写作。照顾黄宗英的保姆告诉他,老人腿脚不好,多数时间坐着,时常拿着本子放在腿上写,偶尔在保姆的搀扶下,在走廊里散步。

“几个月前,上海的亲戚去探望她,她看了半天才认出人来。”黄炳铎告诉记者,12月14日凌晨5时,黄宗英的遗体已经运往殡仪馆,目前上海文艺界正在商讨举行黄宗英追思会的时间。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3)

【瑞安人谈黄宗英】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

“黄宗英是我母亲的堂妹,和我母亲同一个爷爷。”洪善新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她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阿姨,是在舅舅黄宗桐的家里。那是1975年,洪善新正读高中。

那次家族聚会中,在舅舅黄宗泽的介绍下,洪善新为黄宗英朗诵了一首诗歌。听毕,黄宗英为洪善新纠正了发音、情绪表达等问题。随后,她为洪善新做了朗诵示范。“那是我第一次对她有深刻的印象。”洪善新说,当时的黄宗英已是知名的演员、作家,但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十分朴实。

黄宗英第三次来瑞安的时候,洪善新在瑞安市文化局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受瑞安日报委托,她去采访了黄宗英。后来她写了一篇《黄宗英当模特的故事》,讲述了黄宗英给瑞籍服装设计师曹培华当模特的事情,后来该文发表在当时的《家庭》杂志。

“从一位著名演员转型到文学写作者,我觉得这点就很了不起。”洪善新说。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4)

1996年黄宗英参加瑞中北京校友会举行的纪念瑞中100周年大会(管陶摄)

她极具个性、敢作敢为、充满爱和能量

2007年5月,本报记者夏盈瑜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院里,采访了黄宗英的大哥黄宗江。采访结束后,她跟黄宗江说:“您兄妹四人,只有妹妹黄宗英怎么都联系不上。”“我这个大哥来帮你牵线。” 黄宗江当场给黄宗英打了电话,告诉她“家乡的媒体人来了”。在电话里,黄宗英告诉夏盈瑜,去上海哪里能找到她,并贴心地嘱咐她,可以坐地铁几号线在哪个站点下。

在上海静安区一个朴实、恬静的小房间里,夏盈瑜见到了黄宗英。“当时她80多岁了,气质如华。头发全白,脸上未施粉黛,皮肤白皙,一个斑也没有。”她细细聆听黄宗英关于舞台、电影、文学的跨界生涯,两人坐得很近。“黄宗英先生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我不经意间发现她的一只手掌类似静脉曲张、青筋盘绕。细问才知这是先生去西藏投身教育、做报告文学调查时,身体高反造成的后遗症。” 夏盈瑜说,“从她的故事中,能感觉到她是一个打破世俗的人,她极具个性、敢作敢为、充满爱和能量;可对待他人,她又宽厚无比。只要跟她谈话,就会被她的真实和美丽所触动。”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5)

她的话对我的报告文学创作深有启发

瑞安市报告文学学会创始人张益在黄宗英第二次来瑞时,见到了敬仰已久的大明星。

1959年,张益就读温州第一中学,其中一位同学是黄宗英的侄子。那时起,他就常听同学提起黄家的故事、黄宗英的故事。他去看了黄宗英主演的电影《家》等作品,对其扮演的角色印象深刻,直至后来读到黄宗英的报告文学作品《小木屋》,“在冰天雪地里,一个江南女子,深入藏区采访女科学家,挖掘了很多动人的细节,特别敬佩。”他说。

1988年,黄宗英来瑞安采访企业家温邦彦。在温邦彦的引荐下,张益见到了荧屏下、文字外的黄宗英。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6)

“唯一一次的见面,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益告诉记者,当时黄宗英的两句话对他的报告文学创作深有启发,“她说,第一,报告文学的题材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方向,在里面寻找新鲜的独特的动人的题材;第二,报告文学真正要感动人,需要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

2009年10月,在瑞安市报告文学学会成立的第二年,受张益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等人来到瑞安。作为黄宗英的“闺蜜”,周明在瑞安给黄宗英打了一个电话,手机开着免提,黄宗英的声音从上海的医院里传过来:“我很高兴,我们的家乡出了一支报告文学队伍和人才,可惜啊,我的身体不允许我过去……如果我的身体好起来,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会尽力。”

“当时开着免提,我们在一旁听得很真切。如今她驾鹤西游,痛悼!”瑞安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关杰说。

甜姐黄宗英最后结局(家乡人眼中的甜姐儿)(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