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3)

建党100周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4)

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莆田市民政局、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莆田市文联及其所属六个文化艺术社团中的百名文艺工作者,历经半年多,走进一县四区的八个采风点,开展“红色记忆,老区风采”的采风活动,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老区的发展和辉煌……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5)

走进官林村—重温青绿水间的红色记忆

在苏华的故居,在这座毫不起眼的山村小屋,穿越岁月的烟尘,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星星之火在熠熠生辉。这里,是当时闽中根据地的重要活动点之一。从这里,往北或者往西,顺着崇山峻岭间蜿蜒的羊场小道,可以通向莆仙、莆永、福永或者仙永交界的广袤山岭,是当时闽中游击队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这里,每一处山岩的褶皱里都镌刻着红色的记忆,是悲壮底色上的激情燃烧。这里,每一条溪流都流淌着铿锵岁月的余音,在山谷里淙淙流淌,久久回响。

节选自:走进官林村 ——重温青山绿水间的红色记忆

作者:黄爱华

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荔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萩芦·书画作品

01

点击查看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6)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7)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8)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9)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0)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1)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2)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3)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4)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5)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6)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7)

萩芦•优美文章

02

苏华故居

苏华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官林村头份自然村。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8)

苏华(1908-2008.4),原名黄德馥,涵江区萩芦镇人。在教会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6年后,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大革命运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莆田县委秘书、县委委员,负责妇运工作。1933年冬,调福州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4月,市委被破坏后返莆田工作,任县委妇委书记。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先在莆田沿海地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后到常太及莆(田)永(泰)边游击区做群众工作及后勤工作。1937年2月,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后,被选为新建的中共闽中工委委员,着力协助工委书记刘突军做政治思想工作。1938年6月,福建省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分为莆田、福清、泉州三个中心县委,被任命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大力发动城乡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1941年冬,调省委负责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闽北、闽江和闽中之间,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翻山越岭,穿行于敌顽之中,出色完成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在福州市区设立地下交通站,负责沟通省委与各地委间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妇联委员、福建省顾问委员会筹备组成员等职。1985年离休。

苏华故居为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建于1920年,厅堂东3间、西2间,共6开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19)

萩芦(楹联)

题百岁老人苏华

作者:祁明规

德绽萩山,

八闽伟业初心里;

馨传芦水,

百岁人生国梦中。

(祁明规: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莆田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莆田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题萩芦老区

作者:吴中胜

红旗漫引红潮,

红史读来,

红星灿处,

红了心灵红了梦。

绿地欣开绿卷,

绿泉奔入,

绿岭葱时,

绿成风景绿成诗。

(吴中胜:福建省楹联学会理事,莆田市文联委员,莆田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莆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莆田市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缅怀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

作者:林新雄

拯民救国,

馨山书院播真理;

投笔从戎,

革命生涯立典型。

(林新雄: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莆田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莆田市老年书画艺术协会理事、飞山诗社顾问、蔡襄书画院顾问、福建省仙作梦民俗博物馆书法院副院长。)

题革命老人苏华

作者:黄金明

出生入死铸勋劳,

英风浩荡;

守节含冤持党性,

老柏青苍。

(黄金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理事、莆田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涵江区文联委员,涵江区诗联学会副会长,莆田锦江诗社副社长。)

题秋芦老区幸福家园

作者:张丽琴

崇福炊烟袅袅,

昔日忠魂巡硕果,

喜中华崛起;

秋芦涧水潺潺,

今朝浩气润新芽,

欣盛世绵延。

(张丽琴:福建省作家学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会员、莆田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副队长。)

题赞萩芦老区

作者:林文海

萩水澄滢芦花素朴,

红色基因殷殷信念;

高山屹崪绮梦峥嵘,

丹忱孟晋翼翼初心。

(林文海: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0)

萩芦(诗词)

官林村苏华故居观感

作者:郑金辉

官林聚落群山拥,

数到苏家最要居。

纵是当年昏暗日,

交通一处有望舒。

(郑金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会长,市文联委员。)

临萩芦有感

作者:汪淑萍

波浮绿影鸥来去,

水墨溪山喜不禁。

最是乡村今日景,

欣欣一片证初心。

(汪淑萍: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理事。)

赞苏华大姐

作者:郑志梅

莫道君曾童养身,

芙蓉国里最精神。

白区岩洞何时惧,

生死犹如臂屈伸。

(郑志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理事)

咏八闽巾帼英杰苏华

作者:苏建峰

官林得福蕴奇花,

萩水茫茫寄一家。

巾帼柔情多足羡,

须眉铁血实堪夸。

天低云暗笼千野,

日暖春回耀九遐。

蜡炬成灰施大爱,

人生百岁自清嘉。

注:苏华原名黄德馥,谐音得福。

(苏建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莆田市楹联学会理事。)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1)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2)

凤凰树礼赞

作者:蔡建财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文联全委会委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凤凰于飞,翙翙其羽;锵锵悠鸣,旋如云瑞”。凤凰——勇者、智者、仁者的化身,我大胆赋予凤凰另一深层含义。凤凰,因涅槃故而重生。落在闽浙赣大地之上,五彩缤纷的羽毛美丽成我的家园。重生的凤凰翱翔在九天,凌空展翅的神韵飞舞着我人生的梦幻。

春华秋实,沧海桑田,化作无数棵凤凰树。高大的凤凰树,开满了凤凰花,年复一年,年年怒放,犹如金凤凰凌空飞翔,飞到哪里,就在哪里洒下光辉,播下希望。我要歌咏你啊!花若丹凤之冠,灼灼而开,我看见了你盛放的姿势,革命年代时光倏然而过,你虽死犹生,每年夏日,你尽情燃烧,如同团团烈焰般,似当年烽火岁月,你把生命的状态诠释到了极限。

夏日一场盛大的花事,让我自然而然联想到了烽火年代革命者的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决战到底。又让我联想到了,你和你的战友们,取得每一次的战果是多么艰难!“生当如夏花般灿烂”,在四季的轮回中,你们用枯萎积聚夏的灿烂,用灿烂绽放生命的光彩,用光彩彰显涅槃后的永生!凤凰树,闽浙赣革命儿女的化身。回眸历史,听闻战况,处处惊心动魄,处处击节喟叹。乔木凤凰树就是你们的化身,昂首挺立着,风雷从未让你们退缩,什么样的血雨腥风你们没有经历过?夏季来临,凤凰花凛然绽放了,开出了革命者昂扬的斗志,开出了舍我其谁的革命勇气,开出了大义勇者的无畏无惧,开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

据史料记载,苏华,原名黄德馥(与莆田话的“得福”谐音),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官林村人。在教会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6年后,投身革命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大革命运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莆田县委秘书、县委委员,负责妇女运动工作。1933年冬,苏华调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工作。负责市委机关的机要兼管与各地交通员秘密联络工作。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后返回莆田工作,任县委妇委书记。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现在莆田沿海地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后到常太及莆(田)永(泰)边游击区做群众工作及后勤工作。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后,她被选为新建的中共闽中工委委员,着力协助工委书记刘突军做政治思想工作。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分为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她被任命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大力发动城乡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出色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办好抗日宣传刊物;(二)利用公开合法的形式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三)结合农运发展党组织扩大武装队伍;(四)加强队伍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队伍的战斗力。1939年7月,她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1941年冬,她被调到中共福建省委负责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闽北、闽江和闽中之间,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翻山越岭,穿行于敌顽之中,出色完成任务。

苏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民是我们的根本,时刻都不能忘记。”“苏华注重培养革命下一代。中共闽浙赣省委直辖的英华——高商支部,是在苏华直接领导培育下锻炼成长起来的福州大中专学校中的一个基层党支部。它的成员主要是以英华和高商两校为主,带动三一、格致、高工、陶淑、华南以及闽侯师范、福州女子师范、塔亭护士学校等学校从抗日战争以来各个革命阶段中涌现出来的革命知识青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一颗愿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身的坚强意志和赤胆忠心。支部从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共吸收发展党员四十六名,发展外围组织的革命群众一百三十多人。忆峥嵘岁月,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在党的领导和苏华的亲切关怀指导下,经历战火纷飞年代艰苦卓绝斗争的磨练,也经历了和平时期风风雨雨的战斗洗礼,都逐步锻炼成长起来,为共和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解放战争时期,她在福州市区设立地下交通站,负责沟通中共福建省委于各地地委间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3)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4)

山野清风 济世情怀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5)

作者:黄爱华

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荔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萩芦溪一路跌宕起伏,穿山越谷,来到今天的萩芦村。这里,溪水稍显开阔而溪流平缓,两岸青山也变得柔和了许多,不再突兀高峻。在微澜起伏的溪面上,两座朴实无华的桥,相隔不过数十米,如双虹卧波连起两岸秀美的山村,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萩芦溪旧桥和新桥。

有人说,看一座古桥,就是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缕情丝,一方烟火,一场回忆。同样,萩芦溪大桥,不论是旧桥还是新桥,都和一个优秀家族有关。在清凉的山野清风中,我们走进桥东的御史亭,踏上萩芦溪的旧桥,细细品读江春霖家族几代人的修桥历史。看桥,读碑文,读一段悲酸交集的历史往事,感受江家几代人的济世之思和家国情怀,心中油然升起崇敬之情。

比起莆仙大地上名声显赫的古桥,如荔枝丛中秀美如画的延寿古桥,如潮汐升落之间气势壮观的宁海古桥,这座桥太年轻了,还不到百年的历史,近代莆阳文化名人张琴在碑文中所记“桥始于十七年戊辰四月朔日,成于二十年四月望日。筑濑立碑告竣当在廿三年甲戌冬至日”,也就是说这座桥始建于1928年,于1931年历时三年建成。从外观来看,也显得极为朴实无华。桥身不是采用传统的中国石拱桥,而是钢筋水泥建制, “以西人水泥建筑法撑以铁筋范以木型,揉以沙石,镕而为一”。据介绍,这座大桥桥长36丈,宽一丈八尺。五个桥墩六孔桥洞(五柱六孔),洞宽五丈。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气势也非凡。远观大桥,五个厚实的桥墩高高矗立在水中,撑起长虹般的桥身,可谓是中流砥柱。桥墩上柱标三塔,各有象征意义,颇为引人注目。桥的两端分别屹立着两尊大将军的彩色塑像,面貌威严肃穆,合称四大将军,日夜守护着大桥,庇佑着一方平安。

为了纪念修桥中功不可没的江春霖先生,人们在桥东建了御史亭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让他的形象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御史亭两边有副对联:为忠臣必孝子;真御史名翰林。这样凝练的文字概括江春霖一生的经历和高尚情操,也表达了百姓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御史亭里,江御史的面容刚正坚毅,也正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在萩芦溪大桥上,凝望轻轻流淌的萩芦溪水,摩挲桥上布满岁月痕迹的围栏,我们似乎也在谛听清风流水诉说江御史修桥的前尘往事。

萩芦溪大桥的建成,和木兰陂的建成有相似之处,经历可以说几多曲折,几多磨难。自古以来,萩芦溪水一路汇合几条支流,从西向东横穿萩芦境内,流势不断增大,沿途滩多流急,凭着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建桥无疑是一件难事。两岸里人进出谋生求学,唯靠摆渡来往,一遇暴雨山洪,船翻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南北交通往往中断。

从清雍正年间开始,不少乡贤怀着济世之心作功德之事,纷纷慷慨解囊,捐资造桥,但是桥屡次被山洪摧毁。“光绪初年,梅阳江莲溪封翁与黄茹乡徵士出为募修,桥成复圮”。梅阳江莲溪封翁就是江春霖之父(中过举人),他四处奔劳募集资金,历时一年一座数十百米长的大型石梁桥竣工了。但不幸的是,仅隔年余,大桥又被山洪冲垮了。江举人临终前把儿子江春霖、江春澍二兄弟叫到床前, 嘱咐他们将来一定要在萩芦溪上再造一座桥,造福四方的百姓。

光绪二十年(1894 年),江春霖登进士第, 从此一直在京城做官,官至四品,时称“清御史第一人“。晚晴的官场黑暗污浊,权贵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祸害朝政和百姓。而江春霖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作为御史大夫的操守,一身铮铮傲骨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怀着为民请命的精神,置生死于度外,五任御史弹劾权臣污吏。从庆亲王奕劻父子到当时炙手可热的袁世凯,被他指名道姓的权贵达15人,被誉为“清朝谏官第一人”。最终,也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回到梅洋老家,“宣统二年,杏村江公(前清御史江春霖)以直言触忌,乞归梅阳故里养母”。

在萩芦溪边,江春霖亲眼目睹了破船在险滩湍流中摇摆的凶险场面,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为民造桥。经过多次勘察和比对,他总结出了以往修桥失败的原因是选址不当,提出了“不与水争势,乃能导水势”的观点,并建议桥址选在水流宽缓的地方,“须迁址为良,择溪阔流平处,立桥基为本“,可谓科学论断。后来,因政治风云变化和修桥资金匮乏,萩芦溪大桥迟迟未能动工。江春霖也因为操劳公益事而卧病,在病床前,他殷殷嘱托弟弟江春澍和几个子女一定要想方设法重造萩芦溪大桥,“易箦之时,召集家人留下遗嘱,继承先人遗志,建造桥梁,造福于民”。1918年,经过数年多方募集资金后,江公之弟春澎与四子祖莚及其表弟陈国贤召集各方贤士协商,大家一致同意采用西方水泥钢筋揉以沙石浇注的方法建造桥梁,地点就在8年前江春霖选定的溪流平缓之处。

历时3年,一座宏伟高大的萩芦溪大桥在群众的欢呼中诞生了,这也是莆田第一座混凝土大桥。昔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直到2010年新桥建成之前的百年间,这座桥一直是山区百姓的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是走向山外的希望之路。走过桥,莘莘学子走进山外知识的殿堂,走进人生的新起点;走过桥,为生活打拼的父老乡亲走到天南地北,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造桥铺路者,为一方的百姓带来福祉。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6)

韵味萩芦 乐山乐水

作者:黄爱华

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荔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条灵秀生动而充满韵味的溪流,恰似她哺育的山里女子,长相清秀水灵绝不张扬明艳,心灵晶莹洁白绝不苍白枯燥,需要你走近她,用心探赏缘溪的山水之美,品味深蕴其中的精神之美,也去感受她一路流转的风雨春秋和沧桑本色。

她源自仙游、永泰二县,自西北到东南一路弯弯曲曲,在绵延跌宕的山谷里奔流不息。上游,她颇有野性,在狭窄的山谷间激荡轰鸣,与流云云水相生,和溪石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引吭高歌;中下游,她趋于平静,随着山野敞开襟怀,不知不觉与其他溪水融合一体。这一路上,溪畔土地肥沃,草木葳蕤四季常青,野花盛放清香满怀;水中,青翠的山影和粼粼的波光起伏有致,白色的鸥鹭在汀洲上自由栖落翔集。

这条溪流,就是萩芦溪。她没有姐妹河——木兰溪那样声名显赫,但是,造化一样钟情于她,赋予了她质朴纯净的天然之美。历史,也让她承载着无数光荣的记忆。她一路奔波而来,带来沁人心脾的山野清风,回响金戈铁马的铿锵音韵,涵养着坚定执着的精神内蕴,也镌刻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水无山不秀,山无水不灵。萩芦溪的水活泼灵动,萩芦溪两山秀美多姿,一路山水相依难舍难分,唐诗宋词里的山水田园也大概如此吧。曾数次去过萩芦山村,并在热情的山里亲戚家留宿过,得以亲身体验了美好的山居生活。远观山景,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像是溪流天然的屏风。将雨之时,山头云雾缭绕,聚聚散散,渺渺茫茫如人间仙境;甘霖之后,碧空如洗,青山如黛,山间的草木愈加葱茏可喜。丰沛的水来自天上,也汇入溪水中,也滋润了两岸的万物众生。布谷啼叫之时,层层错落的梯田中,一块块水汪汪的秧田闪烁着初阳的光芒,蓝天白云也在水中投下秀丽的倒影。春深之时,谷雨已过小满未至,满山的枇杷都熟透了,枝头上黄澄澄圆滚滚的果实,为这片绿色山林中涂抹上了明丽的色彩。初秋之际,金黄的稻田如灿烂的锦缎,随着微风肆意涌动,涌向山脚的绿荫,然后戛然而止。林间隐约的村舍或高大,或秀气,与金色稻田互相映衬,又像是一副充满灵气的中国山水画写意。无论春夏秋冬,于晨光晚霞的辉映之间,于月落日出的流转间,萩芦溪畔的山水村野总是呈现不同的美,总让人流连忘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清晨,不知名的鸟儿在山野间婉转清唱,唱醒了东方的黎明,唱白了黧黑的山峰,唱亮了薄薄的霞光。不论是在大山深处的南下村,还是太平陂旁的崇福村,山里人家的屋檐上,不约而同就会升起一缕缕袅袅的炊烟,草木的香味令人心生馨暖。傍晚时分,鸟雀们衔着最后的一缕晚霞悠然归巢,吃饱喝足的牛羊们心满意足地跟在主人身后缓缓归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诗歌中美好的山居生活仿佛在这里得以重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寻一处溪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古以来大抵就是中国读书人心底的精神家园。从诗经里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到东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到盛唐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再到清初纳兰容若那柔情的“山一程水一程”,中国文人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从来不曾中断过。

光阴流转,世事沧桑,但不变的是,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对山水怀有敬畏与向往之情,还有那份悠然的山居梦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到青山绿水中休闲度假,从浮躁中暂时释放出来。向往山水的人,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人?那么,就来萩芦吧,走一方青山绿水,觅一处精神家园,感受心灵的丰盈自由。在南坛温泉,浸润在天然优质的温泉中,在空山新雨后,在鸟鸣山涧中,身心得以放松,疲累也放飞到很远很高的蓝天上了;在崇福秋水谷郊游,在萩芦溪漂流,在天然的氧吧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心动之余,你也可以俯身亲水,掬一把清冽的水洗脸,那股清凉从肌肤一直渗入内心,似乎凡俗生活中的烦恼也被洗涤得一干二净。

在萩芦小镇,择一处山水赏游或是居住,远离闹市的繁华喧嚣,没有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没有虚情假意的人情文章。可读山,敬畏山之静默庄严;可读水,品味水之灵动智慧。读山,读水,感受天地的精神,沉淀俗世浮华。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7)

雕塑

作者:苔米

原名郑丹凤,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在莆田萩芦镇官林村苏华故居,我看到了苏华的雕像。这是一座最普通的石头雕像,造型相当利落,就是头像、党旗加题字,没有任何多余、芜杂或华丽之处。通过这座雕像,娇小清秀的苏华颇具了一些雄健之气,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她力抵矮陋的现实倔强上升的一生。出生于1908年的苏华,无疑处身于一个民智未启、思想混沌、风雨飘摇的年代,然而超前、坚定、独立的女性意识,使得她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果敢投身于革命事业,并用一生的时间诠释她卓越的执事才华。这样的雕像,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怀想,与其说是赞颂,不如说是敬仰,它的意义不在于一块石头为一个人提供了可观看的影像,而在于一个人让一块石头具备了可珍藏的灵魂。

在萩芦镇还有一个叫梅洋村的村庄,是著名的御史江春霖的故居所在地。“百廿间大厝”虽有一定的占地体量,每一间却都简单克制、质朴无华,彰显着江氏家族俭朴之秉性。故居前的江春霖雕像,相较现代多数急就的雕塑而言,多了点典雅沉稳之气,因而更具备了些人物的精神气魄。这是一座完整的人物雕像,执卷的江春霖,身姿挺正,面部刚毅,目光若有所思,颇具儒臣懿范。作为“清代御史第一人”的江春霖,名留青史的除了他为官的清正廉明,还有他罢官厌政后依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情怀,其“半点尘埃未许侵”之心性,出色的诗书才情,赢得了后人由衷的敬仰。此人格上的完备,遂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是以塑像,万人德之。这大概是雕塑最本质的涵义。

作为一种纪念性标志,雕塑的可视、可触性大概最能直抒胸臆,因而也成为人们最惯用的记忆手法之一。雕像中的人物像是很常见的,因为人们认为精神不灭,只要赋予具象,就如同精神与体魄依然结合,在直观上,便可诉诸心灵对话。在中国,最有名的当属孔子雕像,在大大小小的校园,你总能不期而遇这位教育先贤。有时也不由得会驻足沉思:相较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大脑又有了哪些进化?或者根本谈不上进化?历史长浪翻卷,但人类啜饮智慧之珠机会鲜少。这样的雕像有其存在的意义吗?有着怎样的意义?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反对过于墨守或激进的做派。有人说“美国种族问题,不是下架一部《乱世佳人》能解决的”,我深以为然,同样的,美国的种族问题,也不是拆除一座罗斯福雕像所能解决的。在中国,有时同样会面临着要不要拆除一座雕像的问题。我想,雕塑不是用来简单操作的工具,倘若想到有一日要粗暴待之,不如让它从不存在。雕像并不个性知觉,但人物有时代尊严。

在莆田木兰陂水利公园里有一座钱四娘雕像。钱四娘的雕像真是好看,有如人有灵性与呆板之分,雕像也有细腻与粗糙之分。钱四娘的雕像娇俏、美丽、轻盈、灵动,如同驾驭仙气,脱离世俗。这位为苦难献身的年轻女子,本可以凭藉殷富的家资活好一生,但偏偏选择了理想,本可以走上一条无忧之道,但偏偏选择孤注一掷。钱四娘并非是木兰陂的建成者,但她是开创者,这与建成者李宏一样伟大,所以莆田人民念念不忘她。在木兰陂纪念馆内,她和李宏、冯智日等获得了同样的神位。无论功成与否,他们都是对木兰陂有着巨大贡献的人,所以人格也得升为神格,这样的纪念是合情又动人的,是质朴又真挚的。

一条河流因一首诗而扬名,一座城市因一座雕像而著世,这样的例子四海之内比比皆是。布罗茨基在《一座城市的改名》中写到两座雕像:彼得大帝和列宁。这座城市因两座不同的雕像而获取了两个不同称呼: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由此也承载着两段不同的命运:沙皇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两座雕像因落成的背景不同,所以也代表着不同的体制环境。野心勃勃的彼得大帝开放了一个门户,使得这座城市傲然直面欧洲,并力图超越。而在布罗茨基之前,普希金笔下,这位青铜骑士(彼得大帝的雕塑),既使得一座城市光彩照人,又使得它备受诅咒,并在那之后获得了诸多“彼得堡文本”,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座雕塑的意义是非凡的。

由此,不由得想起恰恰出生于这座闻名城市的布罗茨基。年轻而特立独行的布罗茨基,因 “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被驱逐出境,从此再未回到故乡,未能回到他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那“一个半房间”。经年以后,在彼得堡国立大学院子里,布罗茨基的头像被安放在一只破铁皮旅行箱上,这恰恰吻合了布罗茨基“在路上”的一生。这头像俏皮、可爱,似乎只为了恢复让布罗茨基念念不忘的童年时光,这时光也往往是最宝贵的人生文本。这是一座很艺术很平民的雕像,它简单到好像只是个诗歌表情符号。诗歌是单纯而无害的,它拒绝任何芜杂的修饰。今天,每一个爱读诗的孩子都可以走过去说:“欢迎你回来,真正的诗人!让我摸摸你可爱的头。”布罗茨基是个喜欢废墟的人,也喜欢打量雕塑。他也许实在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座雕像的主人。

扫码观看

热烈庆祝 建党100周年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8)

敬请期待第二期红色老区风采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29)

走进赣东北追寻红色足迹(重拾老区记忆展绘老区风采)(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