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1)

吴川, 古时境内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江)之水(鉴江、袂花江、梅江),故曰: 吴川。

(古名:又名吴江。注:历史上属高州府;广义上的吴川境地包含今坡头区、麻斜、特呈岛、南三岛、硇洲岛和调顺岛,吴川话分布区涵盖坡头、南三等地。)

在中原史籍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

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包括吴川)在秦代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 。

吴川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湛江市东北部,坐标北纬21°28’,东经110°46’。

东邻茂名市电白区, 南濒南海, 西接湛江市坡头区与廉江市, 西南连湛江市坡头区, 北与化州市、茂名市茂南区接壤 。

吴川是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湛江市代管。吴川市面积84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112万人,人口密度为1277人/平方公里。

国道325线横贯东西全境,沈海高速公路和汕湛高速公路(在建)分别从该市经过;铁路有茂湛铁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吴川火车站和塘缀站;境西10余公里可达南方大港湛江港,境内有黄坡港及渔商两用博茂港;航空运输方面有在建中的粤西国际机场。

吴川滨江临海、水系发达、日照充足、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海之滨的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2)

吴川是著名的------

中国建筑装饰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月饼之乡、

中国羽绒之乡、

中国塑料鞋之乡等荣誉称号。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3)

吴川 建置沿革历史

远古时代,吴川这片土地上很早就生息繁衍着历史悠久的族群,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古越族"。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交趾至会稽这一带是古越族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越人族群有很多支系,吴川人属古越族的分支南越族(秦汉文献统称百越一带的族群为"越人"或"粤人",汉代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隋唐后的文献改之称广东支系的“南粤人”为“俚人”)。古代“越”、“粤”相通,近代才较有区别。

先秦: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古越族人便在岭南鉴江下游一带繁衍生息。

秦朝: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王嬴政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吴川属象郡(前214年-前204年)。

秦末汉初(前204-前111年)属南越国(今粤港澳桂琼及越南北部一带)。

汉朝: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汉武刘彻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南越囯,置九郡。该县地属九郡之一合浦郡的高凉县。

建安二十五年(220),吴建高凉郡,又立高兴郡,该县地随属高兴郡的高凉县。东汉时期,吴川属交州。

晋朝:太康初(282年左右),高凉郡、高兴郡沿吴制。后撤高兴并入高凉郡,该县属高凉郡的高凉县。

元嘉年间(424-443)宋(刘宋)置高凉郡平定(县),为吴川县前身。

隋朝:开皇九年(589)春,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吴川之名始见《隋书》。

唐朝: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降唐,以其领地分设八州,吴川县属八州中之罗州。同年,设潘水县(永徽元年废),县治在今博铺镇。

五代:公元907-958年,该县属南汉罗州。

宋朝:开宝五年(972)废罗州,吴川改隶辩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隶属化州。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西道宣慰司遣管军总管崔永、千户刘潭、王德用等招降雷、化、高三州,崔永等镇守其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元海北海南宣慰副使陈乾福降(盛志作二年误)。同年化州路改为化州府,吴川属化州府。

十四年(1381)化县复改为化州,吴川与化州同属高州府。

清朝: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粤。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高州宣布反正,成立都督府。

清代末年,吴川行政设置17个都、8个寄都。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4)

民国:民国初年废府建道。

民国2年(1913年),吴川属广东省高雷道;

民国初年,全县设置10个区:一区(吴阳)、二区(芷寮)、三区(振文)、四区(龙头)、五区(塘㙍)、六区(黄坡)、七区(山圩)、八区(坡头)、九区(石门)、十区(硇洲)。

民国18年(1929年)将区改为自治区,全县设3个自治区(吴阳、塘㙍、黄坡)。

至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中国交收广州湾租借专约》,在接收广州湾后,宣布广州湾范围划设为湛江市,前属吴川划去的麻斜、坡头、南三及硇洲、特呈、调顺诸岛,仍由湛江市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仍分为3个区(塘㙍、黄坡、振文),但把33个乡缩为13个乡和1个镇。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5)

共和国:

1949年11月27日,吴川全境由共产党接管。

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1月,南路行署把划入湛江的滨海区(坡头、南三)划归吴川。6月又将滨海区划归湛江市。

1952年调整区划,再将滨海区划归吴川,并分为两区:六区(坡头)、七区(南三)。

1952年5月6日,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

1953年复称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管辖地方包括原吴川县的吴阳、黄坡、中山、塘㙍、板桥、塘尾、振文、樟铺和银岭等区乡镇,以及原梅茂县的6乡(覃巴、博茂、王村港、梅博、横溪、岭尾)、2镇(康平、同德)。

1953年12月12日,南三区从吴川划归雷东县。

1958年,吴川县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是年10月,坡头、龙头两区又从吴川县划归湛江市;覃巴区划给电白县。同时,从茂名县划出兰石、龙首、双塘等乡归入吴川。

1959年,覃巴公社又重新划归吴川。

1961年4月5日,吴川县从化州县分出独立,管辖合并前原有的地区,不作新的调整。

从1961年以来,吴川的境域没有变动。

1979年,吴川县辖长岐、前进、覃巴、王村港、振文、樟铺、吴阳、塘尾、塘㙍、板桥、黄坡、中山、兰石、大山江、附城等15个公社和1个梅菉镇,共381个大队,1559条自然村。

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县属湛江市;

1987年撤销公社,改为14个区、2个镇。1987年又撤区改为15个镇和1个乡。

1988年全县辖16个镇、173个管理区、1384个村(居)民委员会。16个镇包括梅菉、博铺、浅水、长岐、兰石、覃巴、王村港、大山江、塘尾、吴阳、振文、樟铺、板桥、塘㙍、黄坡和中山。

1994年5月,报经民政部批复同意撤吴川县设立吴川县级市,吴川县改为吴川市。为广东省直辖市,交由湛江市代管。

1996年改梅菉镇为街道。

1997年新设海滨街道。

2002年又把博铺、大山江、塘尾3个镇改为街道。

2003年把板桥镇并入塘㙍镇,把中山镇并入黄坡镇。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下辖5个街道、10个镇,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㙍镇合并了板桥镇;共辖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市人民政府驻梅菉街道。

至2009年末,吴川市面积848.5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0个镇,53个社区、13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梅菉街道。

梅菉街道 博铺街道 海滨街道 塘尾街道 大山江街道

兰石镇 覃巴镇 吴阳镇 黄坡镇 振文镇 樟铺镇 塘缀镇 长岐镇 浅水镇 王村港镇

吴川地名由来(粤西吴川建置沿革)(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