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廷玉的忠魂(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

历史上张廷玉的忠魂(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1)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人物评价:

雍正帝:①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

乾隆帝:①“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②“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酬奖勤劳之盛典。”

轶事典故:

张廷玉让探花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觉得该卷字画端楷,文意绝佳,便拔至一甲三名(即探花),在场的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待折卷时,方知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张廷玉得知后,立即奏请皇上换选他人。但雍正皇帝明确宣布,他所选拔非常公允,并非知道是大臣的儿子而有意甄拔。然而张廷玉仍再三恳允“以此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和其父六尺巷让墙故事一样为世人所感佩。

退名画

张廷玉笃爱长子张若霭。张若霭少年登科,书画皆精妙,尤善鉴赏。一日,张廷玉到一属官家,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画,十分欣赏,回家后,便在其子面前对那幅画大加赞赏。其子误以为父亲很想得到这幅画,于是擅自从那位官员家把画要来,挂于书房。张廷玉晚上归来见到了这幅画,大惊失色,责骂儿子:“我无介溪之才,汝有东楼之好矣。”意思说,你怎么随便夺人之好呢?其子跪着向父亲谢罪,旋即将画归还其主,张廷玉这才作罢。

驭吏之严

张廷玉性情宽厚,而驾驭官员特别严厉。他主管吏部时,知道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经常受到他的伤害。张廷玉命令有关部门重惩张老虎,朝中权贵中有许多人出面营救,张廷玉不为所动。一时人们称张廷玉为伏虎侍郎。

一天,张廷玉坐在堂上办公,官吏拿来一份文件,说:“这份文件中的'元氏’县被写成‘先民’县,应该驳回质问原省。”张廷玉笑道:“如果‘先民’被写成‘元氏’,那是外省的错误,现在‘元氏’被写成‘先民’,那是书吏略添笔画以便勒索外省罢了。”于是一并处罚并驱逐那个狡猾的官吏,然后将文件的错误更改。

文思敏捷

除了编史,张廷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缮写上谕。西北战事开始之后,张廷玉协助雍正完善了军机处。军机处后来成为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机构,而张廷玉就是其中的办事大臣。军机大臣虽不参与决策,只是“跪奏笔录”,但平日缮写上谕、处理文书既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而张廷玉都能办得井井有条,未曾出过岔子。雍正每次口授片刻,张廷玉便可拟就,即便每日十数次也是如此,其文思敏捷实难一般人所能企及。

在清廷对准噶尔用兵吃紧之际,羽檄交驰,每日属吏请求张廷玉指示和批阅的文件常达数百件,但即便如此,张廷玉也没有耽搁或是做错过一件事。史载他时常坐在轿中还在办公,甚至傍晚回到家中还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时拿出处理意见。雍正皇帝称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

枢臣互讽

乾隆初期,满汉大臣之间难以协调,张廷玉与鄂尔泰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暑期的一天,鄂尔泰曾脱帽乘凉,堂宇湫隘,他环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此帽置于何所?”张廷玉微微一笑,说:“此顶还是在自家头上为妙。”鄂尔泰神色不愉,有数日之久。

后事之烦

张廷玉有一婿系吕留良案内之人,而且在四川学政任上有枉法行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几乎籍没张的全部财产,后从轻改为罚金,并责令尽缴任官50年来所得各项御赐物件。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