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岛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看松门)

2018-10-03 12:22

浙江千岛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看松门)(1)

彼时,松门镇给人的感觉并不美好。还未走进松门,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鱼货的鲜活味夹杂着海水的咸味。路窄人多,整个小镇给人一种熙熙攘攘的杂乱感。

而今,行走在松门的镇里乡间,如画美景随处可见:村道路面干净整洁,路边车辆有序停放,河道顺畅碧波荡漾……短短几年时间,松门村容镇貌变化喜人。这个原本充满海腥味的海边小镇,如今是颜值和气质并存,这得益乡村振兴。

按“美颜”快键

小城镇精彩蝶变

石松一级入城口,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纯手工打造的张骞号船模,气派宏伟之余呈现出鲜明的海滨特色。入内,平坦整齐的街巷路面、一景一韵的美丽庭院,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松门镇刷新的高颜值令人惊艳。

“我家门口这条路经常有海鲜运输车经过,因为没有进行污水节流改造,污水一路滴漏,不仅气味难闻,还存在环境污染。”家住松北村伏龙山隧道口的夏先生说,“现在难闻的腥臭味没有了。”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松门镇通过日常巡逻、宣传和不定期上街整治的方式,结合“四个平台”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上半年共查扣抛冒滴漏车辆29辆,抄单9035起,拖车86起,整治处置残疾车109辆、黄包车148辆、燃油助力车476辆,智能交通系统共抓拍违法行为1458例,保证了城镇秩序的良好运转。

街头乱象一直是松门村容镇貌的一大短板。近日,记者发现,街上小摊小贩不见了,道路也不再拥堵,门面规划整洁有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要有科学的规划引领,更需要务实的整治行动来支撑,对于松门镇来说,涉及道路沿线整治很多是小点,只有务实抓好每个小点,才能各个击破取得总体成效。”松门镇常务副镇长杨济彬告诉记者。

松门镇推行“无休日”执法制度,周末镇机关值班人员和公安交警、东部行政执法分局等多个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重点路段、区块的跨门经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立面广告、乱堆乱放、“牛皮癣”、马路市场等行为及“脏乱差”现象进行不间断的巡查打击。

“原来的松门街垃圾满天飞,如今的松门街干净整洁,路面像用水冲洗过一样,走在街上比以前舒心多了。”家住金港湾的王大妈说。乡镇变美丽了,保洁也得跟上。今年该镇投入160多万元,先在东南工业区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管理。“我们公司共投入配备项目管理人员2人、机械操作人员及环卫保洁人员22人,16吨和8吨两辆压缩车,一辆1吨人行道冲洗车,一辆20吨冲扫一体车,车辆、人员实现GPS定位。”松门镇党委组织员陈伟介绍说。

松门镇还通过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对其提供执法支持,提高环卫保洁要求的同时推行建成区人行道、路面全面冲洗运作模式,实现主、支道路一天二冲洗,人行道一月一冲洗、每天一维护,真正做到“从扫向洗”保洁模式的转变。

松门镇积极创新,通过网格化形式理顺机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这些模式的运行,从根本上推进了镇容、环卫、秩序精细化管理。

创渔村特色

乡村彰显海韵范

近一年来,松门镇致力于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创渔村文化特色,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不仅要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更要实现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松门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出台了《人大代表村庄整治监督制度》,今年把54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分成18个组,对全镇33个村庄整治村、13个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巩固村开展每月两次督查,并结合整治办每月工作进行综合打分,每月评出“最美最差村”,并将排名结果上报市农办,在镇政府大堂进行公示,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横门村是松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范,同时也是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若不是横门大桥通车,这个渔村仍为海岛村。近年来,横门村结合美丽乡村特色村创建活动,迎来了乡村振兴的一次蝶变。

走进横门村,仿佛踏入了一个纯净而又静谧的世界。古老的“虎皮房”、粉墙黛瓦的院落、妖娆明艳的三角梅、三两个门前休憩的老人……美丽的村庄在习习海风里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这样的场景,曾经的横门村村民不敢奢望。“现在,我们村里可是大变样,花香路平、环境优美。以前大家喜欢待在家里打麻将,现在更愿意出门散步,欣赏风景放松心情。”村民江阿德说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行走在横门村,地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垃圾,仿佛是洗濯过一番。“干净整洁,是我们村的常态。”横门村村委会主任李启兵说,环境是村庄的脸面,村里共配了6名保洁员打扫卫生,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动起手来,环境自然就好了。

文化内涵的注入,更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只见村道两旁,高高的围墙,徽派建筑风格,墙体被漆成了天蓝色,镂空花窗和水墨壁画镶嵌其中。在沿港路及通往山坡的小道上,村里均建起了颇具文化气息的古典文化墙。海滨景色与江南风格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为点亮渔村的夜生活,横门村还建了一个渔村广场。“这是村民的休闲好去处,跳排舞的、散步的,热闹得很。”李启兵说。这两年,村里投入近300万元资金,让渔村变美的同时,文化底蕴更浓郁。今年该村重点围绕旅游发展做大文章,接下去,村里将重点抓好海鲜排档一条街和美丽渔村建设,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据了解,松门镇率先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小镇,最大限度地把渔业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加速乡村振兴成果转变。

与横门村相近的乌岩村,也在轰轰烈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粉墙黛瓦,洁净村道,依海而建的乌岩村在晴空丽日下显得格外清新靓丽。村民委员会主任周玲斌踌躇满志地描述美丽渔村建设的发展规划。乌岩村依山傍海,有5个码头,面朝码头的山坡上零星散落着几间石头屋。“石头屋是不可再生资源,亦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计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民宿。”周玲斌指着1号和2号码头上的两间石头屋说,“这两间石屋很珍贵,打算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样板房。同时,我们也打算打造观光码头,在码头上建立游艇基地。”

在乌岩“拆船湾”有136亩浅海养殖区(有养殖许可证),村里打算在养殖区里建海上渔家乐,让游客在享受海鲜大餐的同时体验海上垂钓。“村里打算利用这块地打造渔家乐休闲农场,集餐饮、垂钓、采摘、烧烤等休闲项目于一体,在农场周边收购石屋,修复后用于茶室、棋牌室等休闲场所。”来到乌岩村老坦里,周玲斌指着一块约30亩的空地说,等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村民们也能尝到甜头,感受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的喜悦。

重“五水共治”

绽放出优雅气质

随着河道清淤清障、沿岸沿线生态修复、流域污染企业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松门镇“五水共治”已初见成效。

说起箬松大河,家住沿海路的李大妈深有感触。她在这里住了30年,以前河水清澈见底,她曾在这条河里洗过衣服。后来,河道里漂浮着各种垃圾,河水还散发着难闻的恶臭。干脆,李大妈就在家门口搭棚,与箬松河隔离开来。自松门镇开展“五水共治”以来,不仅河水变干净了,河道两边还可以看到成排的绿树红花。“现在河道两旁环境好,一到晚上,散步的人很多,这里可热闹了。”李大妈一脸欣慰。

箬松大河是松门镇“五水共治”的成果之一。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松门镇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确保长效保洁,推进污水管网纳污、河道沿岸绿化洁化等工程建设,不懈追寻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

站在淋川浦桥头向北远眺,只见度爿村清清小河,河两岸花红柳绿。曾几何时,这里河水又脏又臭,河道两岸杂草丛生,在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中,松门镇对此块池塘进行大清理,池水逐渐变得清澈。池塘两岸也进行了绿化。这条河道成为度爿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动展现了松门镇实施“五水共治”河道的美丽蜕变,也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据了解,在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中,松门镇把沟渠、山塘水库、溪流河道、池塘列为小微水体,提出用两周时间开展池塘大清理,并依托镇里开设的“村居大擂台”微信群,形成治水新速度,彻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据统计,该镇“小微水体”80多个,其中池塘54个,均已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