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押韵中的韵指的是什么(大家来做诗4)

诗歌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几千年来,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一直遵循着押韵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只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渐渐有些许杂音。一些人把一些杂乱无章的文字,码成些花里胡哨的形状,或把一些梦中呓语,甚至口水废话,分了分行,便包装成诗,向大众推出,竟获得些许赞同,继而堂而皇之登堂入室,成为某某花、某某体开山教主,戴上了“诗人”桂冠、一级作家。看来只要掌握了商业秘诀,一切皆有可能!以致诗歌不用押韵这一荒唐论点,大有蔓延之势。

笔者作为一诗歌爱好者,对此当然无能为力,但至少会坚持初心,严守底线。很多友友心中也会有疑惑,为什么诗歌一定要押韵,押韵对于诗歌又有什么用呢?总得说出些道道来吧!

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无论是歌曲还是诗歌,在每句末尾,如果有相同的韵脚,就会感到很和谐,并觉得美妙、悦耳、动听。这样做了以后,更能增强记忆,说出上句,很快就能想起下句,由此产生了一种对下句音韵回旋的渴望。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一房客每晚回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咚咚咚上楼梯,进了房门,沓沓沓走向床铺,然后脱去沉重的长靴,重重一摔:咚,一只;咚,又是一只,然后睡觉,并形成了习惯。这可苦了楼下房东,每晚必数着他的脚步,听到最后一只靴子落地声,才能安然入睡。一天房东实在忍不住了,跟房客说,晚上回来能不能轻点,您那动静实在太大了,别人无法睡觉啊?房客觉得房东说得这么礼貌,不好意思拒绝啊,便满口答应。到了晚上回来,早上的承诺早忘到九宵云外,上楼仍是咚咚咚,开门后沓沓沓上床,又是一咚!这时房客忽然记起先前承诺,便将另一只靴子轻轻放下,上床睡觉。第二天,房客得意地问房东,昨晚睡得好吧?我那么轻?谁知房东生气的说:你还好意思问!我昨晚等你最后一只靴子落地,等了一夜也没等到,怎么入睡?以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吧!

押韵成了习惯后,人们对诗歌的下一句也产生了相同记忆,如果哪一声不押韵了,立刻感到刺耳!如果通篇不押韵,就算你说得天花乱坠,人们也会感到不知所云,一脸懵逼。上面的比喻虽然有些蹩脚,却也是实情。

所以我们写诗,还是要花点精力,押好韵,这样才能满足大众习惯啊。

以前古人写诗押韵,还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没有分行的习惯,也没有标点符号。不分行是因为书写材料精贵,绢帛不用说,就算是竹简,也得花时间削啊,所以都是密密麻麻写在一起。诗歌押韵,断句就很方便;如果不押韵,断句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谁还有心欣赏呢?早期文章因断句引起的岐义,比比皆是。所以早期的文章也多是有韵的,韵文更受欢迎一些。

有人说,押韵会影响想象的发挥。不错,多少有一些,但汉语是目前世界上语言词汇最丰富的语言,有无数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供我们使用,这些都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钻研,好好掌握呢?一点难度都没有,不用动脑筋,码码字就变成的“湿人”,谁又会去稀罕呢?

古代诗歌的押韵,走过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也就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进而发展成一整套完整理论,以后我们还要花时间仔细解析。

今天的题目:《诗的韵味》

诗的韵味如少女的脚步,

云鬓步摇,款款而来。

诗的韵味如少女的舞步,

裙琚飞旋,荷花盛开。

那一缕清香,引来了彩蝶,

沁润了心海。

那一簾倩影,映衬着月光,

泪浸了香腮。

诗歌押韵中的韵指的是什么(大家来做诗4)(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