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逃难真实现场(在流浪者聚集区找到了胥门旧址)

南京逃难真实现场(在流浪者聚集区找到了胥门旧址)(1)

姚凯翻看古城门、城墙资料。□刘丽 摄

姑苏区双塔街道翠园新村居民姚凯退休前,曾积极参与苏州城门、城墙的保护工作。聊起当年那段岁月,88岁的姚凯至今记忆犹新。

在他印象中,改革开放初期,只有金门和盘门的城门位置确定,苏州大部分城门和城墙只能用残垣断壁来形容。“保存比较完整的只有盘门,连着盘门的城墙大概有百米左右。”姚凯说,盘门是现在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有一个在水中的水城门,还有一个在陆地上的陆城门。

1982年,苏州市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成立政府文物调查组,负责对苏州的文物进行普查。时任苏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的姚凯,被任命为调查组组长。多年负责文管工作的他,深知调查组的重要职责。“这个调查组的职责就是保护文物,保护好城门、城墙是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他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古城保护条件艰苦。城门、城墙保护的相关工作是靠调查组工作人员摸索着去做的。工作人员到档案馆查阅资料,将各朝各代有关苏州城门、城墙的记载记录下来进行研究,“调查组里有文物保护方面专家,还有文史方面专家,大家一起讨论。”姚凯说。由于相关资料不全面,他们便结合史料深入到周边居民家中,搜寻老辈人的记忆和传说。调查组成员每天早出晚归,在苏州城中奔走,寻找古城门、城墙旧址。“那时候全靠两条腿跑,但没有一个人喊辛苦。”姚凯说,每一个人都对城门、城墙充满感情,格外重视肩上的责任。

“胥门旧址就是我们找到的。”谈起胥门,姚凯的脸上满是自豪。“当年,通过翻阅史书和遗留资料,我们确定了胥门的大概位置。”姚凯说。于是,他带着小组成员开始寻找胥门。起初,在万年桥附近怎么也找不到老胥门痕迹。后来,他们找到附近的一处流浪者聚集区,“能够看到沿墙搭建着一排芦苇棚,背后的墙面相当破旧。”姚凯说,他们走进芦苇棚挨家挨户走访,在一户人家中发现一个很大的洞。经过现场反复勘察,反复核对历史档案,调查组最终确认这里就是胥门。于是,调查组汇报上级领导,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胥门旧址被发现并保护起来。

随着古城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苏州古城的城门、城墙,历经几次修复,最终形成今天的格局。城门、城墙让人们能够在休闲中时刻感受到吴文化的历史底蕴。姚凯说,退休后,他偶尔会到各大城门看看,毕竟那里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看到许多苏州人还有游客特地来看城门、城墙,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见证了胥门、阊门等老城门的变迁,姚凯觉得自己此生无悔。

来源:苏州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