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必看100本书(如何读懂经典第一本)

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生于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英国著名文评家、历史评论家、语言学家,著有《约翰逊博士的词典:一本勾画世界的传奇故事》《文字的秘密生活:揭秘英语发迹史》《语言战争:体面英语的历史》等书,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985必看100本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985必看100本书(如何读懂经典第一本)

985必看100本书

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生于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英国著名文评家、历史评论家、语言学家,著有《约翰逊博士的词典:一本勾画世界的传奇故事》《文字的秘密生活:揭秘英语发迹史》《语言战争:体面英语的历史》等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文本细读的举例方法,为我们打开读懂文学经典的诸多“窗口”,让我们用一种更直抵本质的方式,去靠近千百年来的文学经典,把古典文学的美妙和现代生活的繁荣相互衔接。它不是一本“文学谈资指南”,而是一本富于启发的“文学阅读指南”。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读懂经典的意思是,当你遭遇一本陌生的经典,如何迅速、有效地吸收最精华的东西。他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大窗口”:第一,一边读,一边去了解这本书写作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外界;第二,去试着把自己代入,深入自我心灵深处,和书里的人物来一次“共情之旅”;第三,语言,特别是外国文学,翻译的天然屏障背后,是文化的隔膜。我们要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从而读懂一本书的特殊语境。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如何读懂经典》,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9万字,我将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解这本书的精髓:这是一本一针见血,但又不失幽默风趣的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指南,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剖析但丁、莎士比亚、普鲁斯特、简·奥斯丁等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若干本文学名著的导读例子为切入口,为我们展示了文学阅读的有效途径。

在这样一个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速成的时代,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速读指南,其中不乏对于经典作品“大卸八块”的工具书,但这些应用书籍中的大部分都只是告诉你内容和主旨,也就是把作者“嚼碎”了的“精华”再喂给读者,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对于传世千百年的文学经典,这样的解读其实摧毁了经典的韵味。文学,毕竟不能被当做说明书来阅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面上那些百科词条似的的文学“缩写本”或者“精华提炼本”,打个比方——就是直接喂给读者一条大鱼,读者吃完了鱼,却不知道钓鱼的方法,就只能继续挨饿。而《如何读懂经典》,却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教你“怎么钓鱼”。

那么,哪些人需要知道“钓鱼的方法”呢?要知道,身处在信息爆炸、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时代,阅读年代久远或者晦涩厚重的文学经典,确实是忙碌的现代人头疼的问题。其实很多人还是有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的。于是,粗粗分类,对于文学经典这条“大鱼”,有三种人需要知道正确的垂钓方法:想要好好读书却没有时间的人、读了一堆书但依然对经典的精髓云里雾里的人,以及信誓旦旦开始读大部头书却没有办法坚持读完10页的人。对于这样的读者,《如何读懂经典》就是“钓鱼手册”。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文本细读的举例方法,为我们打开读懂文学经典的诸多“窗口”,让我们用一种更直抵本质的方式,去靠近千百年来的文学经典,把古典文学的美妙和现代生活的繁荣相互衔接。它不是一本“文学谈资指南”,而是一本富于启发的“文学阅读指南”。

作者是英伦才子、著名文化评论家和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他是个狡黠的人,看似随性,实则一箭穿心。如何讲述跨度长达千年的西方文学史?按照年代来未免太像教科书了,亨利·希金斯打破了这种限制,他完全不按照时间线,也不遵循文学门类,随兴所至,谈但丁的《神曲》、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多数人都熟知但几乎不会去好好读的经典,通过挖掘作品能够激发人兴致的典故、名言、桥段、背景、冷门知识等,提供读懂一本文学经典的诸多可能路径,指导我们有营养地读完一本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背景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诚如这本书的原版英文书名,“How to Really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这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谈论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但千万不要被这个目的性强的问题给骗了。作者真正的目的,正如他在前言后记里花大篇幅说明的那样,读懂经典的意思是,当你遭遇一本陌生的经典,如何迅速、有效地吸收最精华的东西。

作者提供了三个“大窗口”:第一,一边读,一边去了解这本书写作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外界。第二,去试着把自己代入,深入自我心灵深处,和书里的人物来一次“共情之旅”。第三,语言,特别是外国文学,翻译的天然屏障背后,是文化的隔膜。我们要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从而读懂一本书的特殊语境。

第一部分

先来和你说第一个维度——那些文学经典作品,产生在怎样的外部环境中?读懂一本书背后的社会环境,是读懂一本经典的起点。

作者拿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作为典范。这位19世纪的女作家是在现代社会仍然极受欢迎的作家,围绕她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无论是耳熟能详的《傲慢与偏见》还是关于女作家本人生平的电影《成为简·奥斯丁》。因为奥斯丁书里的女主角的生活重心,就是结婚,而且都能得偿所愿,于是奥斯丁也很容易被当做写婚恋的专家,有评论甚至说她的小说是婚姻咨询的珍贵素材。书中的女人成长教育,就是接受“婚恋学前教育”,众多读者从她的书里找到了安慰,甚至把作品的桥段当成了“婚姻养成指南”。

成也萧何败萧何,就因为这样的误读,她的小说受到了若干读者的排斥,尤其是男性读者,他们中有的人认为奥斯丁的小说就是“闺阁小说”:恋爱中的小伙子小姑娘的情绪起伏,或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琐事。她一生一共写了六部小说,乍看下似乎围绕的都是这些。甚至有人说她写的无非是一堆英国乡村的舞会和纨绔公子哥罢了,这些排斥的言论,以及前面提到的那些因为爱看婚恋题材而去看她小说的观点,其实都是对奥斯丁这些经典小说的严重误读。

亨利·希金斯认为奥斯丁本人需要对误读负有一定责任,奥斯丁自己说,“我熟知的景色,便是乡村的家居生活”,她说写自己的小说就如同用一支细小的画笔在“一小块(两寸宽)象牙上”画画,“乡村里的三四户人家”就足以成为写作素材。

从题材的广度来看,奥斯丁的小说确实会让那些渴望看见战争、政变、革命等等宏大题材的读者敬而远之,但是如果你认为奥斯丁的小说因为只写日常,就失去了深度,那么你真是错得离谱了。所谓的宏大、深邃,并不是指题材的类型,而是指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是否足够接近事物的核心。往往方寸之间,可容万千世界。

我们可以概括一下奥斯丁小说的核心,就是“爱情与金钱”。如果你记得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场白,“黄金单身汉都想娶个妻子,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如果你只是匆匆掠过这句话,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样的开头预示着接下来是婚恋小说的路子,那么你就失去了阅读一本真正经典的机会了。这当然不是什么至理名言,而是一种讽刺。奥斯丁写这句话,是因为它是当时社会默认的心理,但这并不代表是她支持的价值观。

亨利·希金斯指出,简·奥斯丁在她那些看似是婚恋题材的小说的外表下,隐藏着作家本人惊人的观察力,她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张力,有着精准而不失嘲讽的洞察。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奥斯丁的小说,会发现奥斯丁“会留意那些以爱和婚姻之名私下进行的盘算、误算和验算,而钱财一向都是这些算计的一环。”

我们普及一下背景知识:在1800年左右,对英国上流社会的单身女子来说,年收入500英镑就可以高枕无忧。奥斯丁的小说《爱玛》里,女主角爱玛名下有三万英镑,而《傲慢与偏见》的男主角达西先生的庄园每年可以进账一万英镑。对于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单身姑娘来说,通往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金钱。

比如,《傲慢与偏见》里,男主角达西先生是个绅士,女主角伊丽莎白是个绅士的女儿,照理说门当户对,可是并不是如此,书里的贵夫人凯瑟琳·德·包尔夫人还是看不起伊丽莎白,因为相比较达西先生的一万英镑年收入,伊丽莎白一家子的年收入只有两千英镑。又比如《诺桑觉寺》里,金钱对婚姻的干涉粗暴又直接。蒂尔尼将军原本以为凯瑟琳是富家女,于是想撮合她和自己儿子结婚,当他知道凯瑟琳的家境非常一般时,就直接把她轰出了家门。

奥斯丁实在了解那个冷酷的金钱社会的本质,明面上她写的是婚姻,可实际上,她完全了解财富才可能触动爱情,就像《傲慢与偏见》的开头那句讽刺的话,黄金单身汉要讨个老婆并不难。

婚姻为什么是奥斯丁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婚姻背后折射的其实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社会现状,这才是奥斯丁想要讽刺的东西。虽然作家本人终身未嫁,但她最关心的就是姑娘们在那个冷酷社会的命运。婚姻之所以重要,“原因便是女性可借此得到财产,或至少从财产中获得安全感。”

这些婚恋题材背后,透露出一个作家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她并不是要去呼吁大家都用结婚来达到幸福的目的,而是告诉我们,婚恋的背后,始终存在一根经济指挥棒。故事围绕婚姻打转,却看不出浪漫的成分,人们感受到的,只有阶级、身份、金钱和谋略,独独没有爱情。奥斯丁的小说,把社会经济背景和家庭故事融为一体,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折射唯资本马首是瞻的社会上,女性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

然而,如果阅读文学经典只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存的外部世界,而不能触及我们自身的情感密码,那么这样的文学无疑是单调的,但真正的经典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除了反映外界,经典文学更能让我们探索自身。这就导向了本书第二个精华:通过读你自己,来读一本书。深入你自己的内心,跟随书中主人公的经历而经历,如果你得到了某种“共鸣”,那么恭喜你,你开始懂了。

经典文学具备“透视自我”的功能,希金斯指出,“文学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复一日的生活、安顿自我的人生,并且使我们更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情感和领悟从何而来”。13世纪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包括《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这部经典诗作读起来会非常过瘾。它描写的虽然是个人体验,却说出了普世的心灵体验。

《神曲》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是从地狱到天堂,从体验苦难到获得幸福,也就是得到心灵的救赎。但丁下到地狱,见到上帝建造的惩罚之城,看见各种罪恶的化身从四面八方袭来,他深陷在疑惑的泥沼中。之后,但丁认为人类的灵魂在介于地狱和天堂之间的炼狱里自我净化后才能上天堂,在天堂里,一切都有了秩序,光明照耀宇宙万物。

《神曲》开头三句:“人生之旅行至中途,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森林,因为正确的道路早已晦涩难明”。希金斯提醒我们,这句话概括了整部《神曲》的精髓,也是能够触发现代人敏感神经的密码。旅行、幽暗森林、找不到正确的路,正是这些元素引发了现代读者对但丁的兴趣。我们都了解迷惘的感觉,无论是混乱日常生活中的迷失,精神的迷惘还是情绪的低落,大部分人其实都经历过被人找到或者找到自我的感觉。幽暗森林正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角落。“体验但丁,就是探索内心最深处”。但丁的《神曲》依托心灵的主观感受,就是用一种漫游的方式,来发掘人类心灵的深度和广度。

而伟大的莎士比亚,其实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他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希金斯提醒我们,莎士比亚那些戏剧中的精华,正是在于显露出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展现出的生活的丰富面向。无论是《麦克白》还是《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或者《李尔王》,嫉妒造成家庭破碎、情侣的誓言和道德受到考验、父母把孩子逼到喘不过气、渴求权力和财富而不顾操守、政治腐败……凡此种种,听起来难道会觉得陌生吗?

比如最经典的《哈姆雷特》,看似离我们相当的遥远,但它揭示出的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相互拉扯”的矛盾冲突,正是我们今天并不陌生的“思虑会阻碍行动的最佳例证”。我们很容易在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面前,读到自己心里存在过的那种相似的纠结情结。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叔叔害死,父亲的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复仇,哈姆雷特虽然答应了但也踌躇,有时装疯卖傻,有时百般折磨自己的恋人,把她当成不贞母亲的替罪羔羊。哈姆雷特简直就是焦虑的化身。希金斯敏锐地指出哈姆雷特活得像个现代人,他又冲动又慢半拍,一点也不像复仇剧中的英雄。

当然,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是这个虚构人物的真实程度却相当之大。我们有多少人从他身上看见了自己?哈姆雷特从来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英雄,他甚至连意志是否坚定都成问题。你看看他想复仇时是多么摇摆不定,他自己喃喃自语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难道不是思虑过度的表现吗?难道不是在考虑用死亡来逃避选择吗?但是他又厌恶自己的软弱,心里住着一个懦夫,一生都在和这个懦夫战斗。

人就是这样,脆弱多变,自我否定、自我鼓舞,踉跄着向前或向后。每个人其实都是哈姆雷特。面对困境,我们都需要一遍遍说服自己,强迫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话。希金斯说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的思维方式,足以让莎翁不朽,因为他几乎以先驱的方式,塑造了那些现代文学中焦虑人物的典型。

相比于16世纪的莎士比亚,400年后的法国人普鲁斯特,在探索人的自我本性问题上,走向了更幽深的深处。我们都熟知的冗长而乏味的《追忆逝水年华》,希金斯认为它是“庸碌生活中寻找意义最有效的方式”,它完全不去谈社会宏大的框架,而只是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思绪流动,让内心世界足够地凸显出来。

《追忆逝水年华》有七卷,于1913至1927年间陆续出版,有人把这部小说形容为“大河小说”,意思是说这部著作借由记载一个家族或社群的生活史,反映了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这七卷的主题多着墨于贵族、食客、交际花、艺术家和仆人的生活。一般人对《追忆逝水年华》的认识,都觉得这部著作太荒谬,光是一小块玛德琳蛋糕在茶里浸泡了一下,就能引发叙事者源源不绝的回忆:其中最主要的回忆,就是他躺在床上,自我安慰说母亲等一下就会过来,亲吻他一下说晚安。后来母亲真的来了,他却后悔了。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回忆,其实正是人类心灵最真实的写照。

普鲁斯特用了十年的时间来“追忆逝水年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直接一层层剥掉人的灵魂的做法不同,普鲁斯特更隐秘,他是躲在暗处观察人的灵魂的秘密。他自己说过,“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正在读小说,读者也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但他们借助作家这个“透镜”,体验自己从前被遗忘在角落的回忆。

比如关于人的意识的描写,“渺茫的回忆,这由同样的瞬间的吸引力从遥遥远方来到我的内心深处,触动、震撼和撩拨起来的往昔的瞬间,最终能不能浮升到我清醒的意识层面?我不知道。现在我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它不再往上升,也许又沉下去了;谁知道他还会不会再从混沌的黑暗中漂浮起来?”

关于意识的描写和我们内心的想法是这样贴近,希金斯说,“因为回忆的开关常是经由感官经验开启的,但忆起的往事似乎和经验本身并无太大关联。”

所以,如果你仔细检验自己谜一般的过去,在半梦半醒之间重回往日时光,就是一种“普鲁斯特式”的行为。希金斯说,正是普鲁斯特细腻地展现了灵魂的秘密,从而在文学的时空里凸显了价值。他探求嗅觉或者味觉的扰动是如何引发人们不由自主地浮现遗忘的画面。普鲁斯特看待回忆的方式,使得我们相信,逝去的时光并未远去,而我们的回忆,一直都在大脑的潜意识里,等待我们去激活。

第三部分

这本书读到此处,你会发现作者开具的经典书单,基本都来自西方。我们中国读者和外国文学名著的距离,不仅在于文化的隔阂,更在于语言符号的隔阂。其实名著影响我们的方式,不仅仅在于它们深邃的精神内核,也在于表达它们的符号载体。

希金斯在书里更是罗列了很多西方经典文学的语言系统带来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虽然我们作为中国读者,很难从里面感受到原文语句的巨大力量,但通过作者罗列的经典句式和名言,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洞察到西方经典语句对社会文化造成的巨大影响。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文学经典著作里的语言符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要读懂外国经典,必须同时读懂那些语言背后的文化典故。

从语句和句式入手,何尝不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书中提到十句适用于社交场合的莎翁名言,就是莎士比亚进入日常生活的一种证明。针对不同的社交场合,莎翁有不同的洞见。

比如,如果你一时不知道怎么形容内心的愉悦,你就可以说,“静默是表达快乐的最佳方法,若能说出自己多快乐,那表示并不够快乐”;如果你没有时间和刚刚碰面的人好好聊天,你可以说,“往后若逢天时地利,望再跟您多多结识”;如果你和人谈到一个无解的问题,想表达自己的无奈,你可以说,“苦难的人无药可医,只能怀抱希望”;如果你忘记了眼前聊天人的名字,不知道怎么圆场,可以说,“名字有何意义?玫瑰不管叫什么,都一样芳香”。这些名言名句,都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的社交语言,很多灵感都来自这样的文学经典。

又比如,希金斯给我们提炼了六个已经成为日常英语词汇的文学典故,每一个都出自经典文学作品,而这些词汇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文化社会之中。

比如“浮士德契约”,这是指现在就有好处但最终会带来毁灭性后果的交易,出自歌德的著作《浮士德》。书里,浮士德将灵魂卖给魔鬼,以此换得一辈子的享乐和知识。从现代观点来看,浮士德就象征着人类追求世俗体验时会伴随的危险。这个“浮士德契约”,大致对应于我们中国人的成语“饮鸩止渴”,其实是目光短浅的一种做法,眼下是有好处的,可是长久地看,坏处就越来越明显,也就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

比如“弗兰肯斯坦”,这是指在大众文化中,科学失控的象征。这个词汇出自“西方科幻文学之母”、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一般人经常误以为弗兰肯斯坦是那个可怜怪物的名字,但其实是创造他的那位博士之名。

又比如“拜伦式英雄”,这是指性格有缺陷、无法无天又令人钦佩并且雄心勃勃的人,他们会依循自己一套道德观来行事。这类角色多出现在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中,而拜伦本身也是这样的人。如果下次你再在文学作品中看见形容某人“拜伦式”的,你就会明白,哦,这个人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天才,但是我们可能不会太喜欢他。

有一些经典的语句,经常被有见识的人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引用,其实都出自经典文学名著的结尾。比如,当我们要形容自己在生活的逆境面前不想放弃希望,但往往又力不从心,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不断被榔头推向过去”,这就是出自著名的美国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

如果我们听见有人在诉说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也许我们会听见以这样一段话,“她以身为海军军官的妻子为荣,但她也得付出代价,战事一旦再起,便又要担惊受怕;这职业就是这样,只要天下天平,家庭的价值比效忠国家更重要”。这出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劝导》的结尾。

总结

聊到这里,今天要和你死磕的《如何读懂经典》也说得差不多了,给你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精华观点。

首先,阅读文学经典,首先我们要去了解这本书写成的社会环境。书里的情节也许是虚构的,可是虚构的情节却是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搭建起来的。

其次,阅读文学经典,除了了解外界,我们更要了解自己,有探索自己的勇气。很多你熟悉却不自知的感觉和情绪,经过文学经典的描绘,将唤醒你的自我觉知。

最后,阅读文学经典,我们的通道是语言,而语言符号又反过来使得经典著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解这些语言符号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也开启了一扇通向经典的大门。

关于这本书,其实我们更能收获的是作者希金斯的良苦用心,他用一种现代人渴望得到的“速读指南”方式包装他的心意。这本关于西方经典文学著作的导引充满趣味性,有叙述,也有评论,他是在为我们这些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完一本好书的人,描绘一幅幅我们渴望真实见到的美丽风景,这种指南就像是一种诱惑,诱惑我们自己亲自去风景处实地考察一番。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打开很多扇正确阅读经典的“窗户”。

所以,在故弄玄虚的标题下,希金斯的意图很单纯,就是唤醒现代人沉睡的阅读意识。在书里,作者说了一句,“读书的成本比买书来得高”,想必很多人都有共鸣。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时间,沉潜在一本书里,代价是高昂的。但是这代价付出的值得。希金斯承认,当下存在这样一种误会,即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获信息。但读书的目的远非如此,我们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借着阅读,可以得到自我的解放。阅读一旦从世界上消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将随之消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