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个理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根据这个实验他们得出结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维修,别人就可能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其次事情的恶化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推波助澜的手,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且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似偶然的过错。

破坏性本能是人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与人天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另一种本能。 但是破坏性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理性和规则的约束。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破坏性本能并不会表现出来,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特定的条件可以诱发人表现出破坏性本能。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的坐视不管,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我们自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成大事。在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小事”就是环境卫生,要把一个地方搞干净一天两天并不难,但是要一个地方持续很干净,那就只有顶尖的企业才能做到。其实这些事情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