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怎样互动才能长久(怎么判断是不是真心付出)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送上《亲密关系》的解读,上一次说到内省阶段的一些现象

1,当我们与外界的接触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很容易把渺小感认为是我们的本质,并觉得我们不重要。

2,我们的负面很容易投射到伴侣身上,你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3,不能认为亲密关系就是一人付出一半,这样,双方都会觉得对方没有付出全力。

4,接受并整合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停止争执并提供支持,在伴侣有无力感时诚心地鼓励他/她,并且在相处时保持明辨是非的态度。如果我们选择继续从伴侣身上索求,期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沮丧感日增,容易陷入“自我放逐”的阶段,觉得如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5,在争吵中,我们会扮演受害者(抱怨,自卑,软弱),迫害者(怪罪自己或者别人)和拯救者(平息愤怒)的角色。在这三种角色之中转换,会让双方筋疲力尽,以至于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6,左右为难是耽搁生命的最有效工具。因为不管选择了哪个,你都会觉得失去了重要的东西。这都是原因人对于失去的害怕。作者给出了两个选择: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去选择真理,或者选择第三个对情况最有利的方式。

7,为了保住自己在家庭的一席之地,你也许会模仿家人的行为,这种对家庭的死忠会限制自己,让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天赋,无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今天继续介绍亲密关系中的内省阶段:小时候就存在的罪恶感,为了抵消罪恶感的牺牲,为了归属感而做出的依附行为以及如何走出阴影现象。

牺牲

小时候,我们会想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最主要的一个推论就是:我们一定是坏孩子。就算我们尝试规避这种罪恶感,因而把父母推得远远的,责怪是他们造成我们的不快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总是不理性的。

一旦罪恶感变成了常客,宽恕就会变成陌生人。我们开始把所犯的错误当作自身邪恶的证明;我们应该改正错误却没有改,反而开始害怕错误。

我们依据父母做出的迫害者行为,在心中塑造出一个迫害者,并让他来惩罚我们的不完美。很快我们就发现,要缓和迫害者的怒气,并为我们的过错赎罪的方式,就是采取一种能让事情恢复平衡的态度。这也就是牺牲的开始。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当然我所说的牺牲是不实的牺牲,而不是真心的牺牲奉献。你只是在做赎罪必须做的事。

只要简单地研究一下自己对“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感觉,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在做牺牲。

当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小时候我们会扮演许多种牺牲者的角色来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好人,因而抵消不断攻击我们的罪恶感。

当你的亲密关系走到了内省的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感

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己。

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逼你的;

但如果你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小时候做出的牺牲的翻版。

英雄型,隐形人型,代罪羔羊/问题儿童型,甜心型,烈士型(牺牲一切),这五种主要的牺牲者角色,是大部分人成长过程中所选择的。

除了这五种以外,还有其他的牺牲模式:好心人、帮手、沉默的受难者、有过人成就者、喜欢社交和享乐的人、娱乐他人的人、小丑、慢性病患者、不能适应环境的人、刚毅木讷的人、流浪者、维持和平者、取悦他人者、叛逆者……

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牺牲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

内省能让你了解,你一生中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你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为了让读者便于了解,我拟出了以下的这个模型:

  • 牺牲者
  • 折磨者
  • “坏人”
  • 情绪
  • 感觉(空虚)
  • 本质(灵魂)

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

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

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并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

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就是心力交瘁。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

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往往很难分辨牺牲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什么不同。但如果身处其中,就很容易了解——如果你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你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这就像是在偿还一笔庞大的债务一样。一开始你也许还会觉得轻松,因为你总能定期付出款项,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觉得债务好像永远还不完,从而感到疲惫、心力交瘁、山穷水尽。

牺牲也是一样。你虽然在付出,却丝毫不感到快乐,也缺乏热情。也许刚开始你的牺牲还能得到感激,不过那是早在“月晕现象”阶段的事了。到了内省的阶段,光牺牲是不够的。就算你很忠实,很细心,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得到感激。你仍然会当个忠实、细心的人,因为别人对你有这样的期望,但是这样的行为再也没有回报,于是你开始了解,事实上你从来都没有得到回报。就算有回报,也只不过是因为你扮演的角色而已。

在亲密关系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你听到其中一方说:“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你了,但是我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那就表示,这个人已经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濒临崩溃边缘,要不然就是准备一走了之了。不幸的是,这个人所付出的,其实并不是“最好”的。

亲密关系中怎样互动才能长久(怎么判断是不是真心付出)(1)

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

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为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要记得,所谓的“每个人”也包括你自己)。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

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认定是父母或家人逼迫我们做牺牲并怪罪他们是很容易的。也许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牺牲者的角色。也许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需要爱,或是希望付出爱,却选了错误的方式。又或许,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活下去。不管动机为何,我们必须了解,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亲密关系中怎样互动才能长久(怎么判断是不是真心付出)(2)

扮演牺牲者的角色对亲密关系一点帮助都没有。虽然不断地牺牲既伤神又没有回报,但我们还是会继续下去,因为做出牺牲很容易,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和罪恶感却难得多。要了解牺牲的行为对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帮助,摒弃这样的行为并且面对心中的“折磨者”和“坏人”,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能保持自觉,不做评判,并且决心对自己诚实,就能慢慢地改变。

钟摆效应

牺牲还有一个特征:钟摆效应。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如果没有人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你又怎么能跟在后面收拾呢?只要有牺牲者,就有放纵者,反之亦然。如果你扮演的是牺牲者,那么除非你停止牺牲,否则是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伴侣的。

如果你不能明白,改变伴侣或为他/她的行为做出补偿都不是你的“职责”,那么你就无法停止牺牲。

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神派给你的责任。

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瘾,你也不必把加班贴补家用当作自己的责任。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

人们常会忘记,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要为发生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亲密关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经尽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外一方却袖手旁观。

如果扮演牺牲者,你就会吸引别人来扮演放纵者。

然而,虽然这样的互动关系往往是一方放纵而另一方牺牲,但是双方都觉得自己付出更多。放纵者常用自己悲惨牺牲的故事来作为他们的行为的借口。这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烦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来决定的。

要怎样才能改变心态呢?

牺牲完全是心态上的问题。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我们所需要做的——也是我们仅能做的——就是让灵魂的爱带领我们回到中心,回到有爱存在的地方。

依附-束缚

当我们迫切地希望父亲或母亲爱我们,但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份爱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愿意做任何事,就算不计代价,也要让父亲或母亲不排斥我们。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离弃,我们做出很大的牺牲。我们牺牲了自己,我们把自己塑造成父母最喜爱的样子。这就是依附。

这对我们怎么看自己会有很大的影响。

想象一下,一个小女孩可能放弃自己的积极和坚决的态度来取悦父亲;放弃自己的性欲以免让父亲感到威胁;放弃自己的智慧,好让自己看起来柔顺没有伤害性,而且必须有比她聪明的人让她依靠;忽视自己的艺术天分,好让父亲知道她很注重实际;改掉自己外向的个性,让自己有多一点时间待在家里;或是改掉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好让父亲为她的受欢迎程度而骄傲。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孩子做出了以上所有的选择,她将会变成一个多么单调乏味的人。她会放弃她认为父亲不喜欢的所有特质。父亲希望女儿拥有的特质,通常是他自己没有的。就像碎成两半的心一样,他会寻找能够和自己完全契合的另外一半,而她就会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那一半,让自己可以和父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想想看,她为了“归属感”必须做出多大的牺牲。

这就是依附的代价,是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种结合的动机是需求,而用来联结的胶则是牺牲。事实上这根本不能算是结合,应该叫作奴役才对。

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就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自己一定是不够好,才没有人爱。

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而发展出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就叫作依附

在你逃离这种束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破除依附情结,你只是暂时地逃开而已。在和你所依赖的人(老板、权威人物、债主等)相处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有时候会做出对自己并没有益处或是让你讨厌自己的事。但是你又不敢改变,因为怕被排斥

依附情结令人窒息的效果,在内省的阶段最明显:感到窒息的人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责怪伴侣夺走了他的生活。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你身上,你要记得,现在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旧事重演而已。

亲密关系中怎样互动才能长久(怎么判断是不是真心付出)(3)

想推开伴侣,只不过是反映了从前你想远离你所依附的人的情形而已。

想要破除依附情结,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有觉知,也有意愿和决心要取回你曾经抛弃的那一部分自己,就能得到力量让依附情结造成的伤口愈合。

注意依附情结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看看这些感觉是多么熟悉——看看它们跟着你多久了。你会调整自己去配合伴侣的情绪。伴侣做什么,你就必须跟着做什么,因为依附情结让你没有选择。

注意在你观察你们的依附关系时,是否有任何愤恨、恐惧、挫折或紧张的感觉存在,表明你想要摆脱这种束缚的意向。你可以用口头表达或在心里对伴侣说,你们不需要再继续这种不实的亲密关系,你会做出对两个人都好的选择。然后,让灵魂引导你去看自己挣脱束缚。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重复。

因为身陷依附情结陷阱的人,往往很害怕失去那不实的安全感,而且其中一方会比另一方更不肯放手。在亲密关系中做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和信任。

在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相信对你而言最好的选择——以及你愿意接受伴侣不必当你的供给者这项事实时,你的意向就能实现。当你愈来愈明白真正的自己时,你也愈来愈接近真理。

在愈来愈接近真理的同时,你往往会发现,伴侣也和你一样,只不过步调不同罢了。这时候你已经重获力量,可以自己做选择了,现在你就可以再次选择和伴侣在一起,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因为了解到这是正确的选择。

投射

我们常常对别人有很多的意见。有时候是赞赏,有时候则是尖锐的批评。好像我们愈了解一个人,对他的意见就愈多,不管是好是坏。这是“认识”别人的过程的一部分。但我们很少质疑这些意见到底从哪里来。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所形成的。

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在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

你和伴侣的关系愈亲密,投射现象就愈能让你们远离对方。你愈接近别人,他们对你来说就愈熟悉——就像是你的家人一样。

不合理的罪恶感让我们认为自己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都是家人害的,我们的失败也都是他们的责任。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会把父母及兄弟姐妹看作坏人,甚至排斥他们。我们会愈来愈严苛地批评家人,但事实上我们会批评,也是因为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在别人身上的缘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情绪上与人亲近时,这个人就会让我们想起家人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是转换了投射的对象罢了。这位阴影人物拥有你讨厌的特质。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

阴影就是我自己。如果你的伴侣、朋友、认识的人、亲戚,甚至遇到的陌生人让你很受不了,而要接受并去爱他们对你来说更不可能的话。以下的练习会对你很有帮助:

  • 1.这个人有哪些特质是让你受不了的?

请记得你要注意的不是行为,而是内在的特质。如果你只能注意到行为,就问问自己,是什么信念或感觉造成阴影人物会有这样的行为?

2.在回答了以上问题之后,请在你自己身上找出相同的信念或感觉。尽力接受这一部分的自己。完全地拥有它。你的阴影其实是你的镜像。如果你举起右手,镜像就会举左手,但你们举手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行为或许相反,动机则相同。

3.一旦决定要接受你曾经拒绝的那一部分自己,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在。要承认你充满恨意的批判,其实都是在针对自己,实在是不太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并不会持续很久。事实上,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指标,它在告诉你,你的努力开始有效果了。要知道,真理往往是良药苦口的。

4.现在说出你欣赏阴影人物的哪些地方。

这个步骤,在治疗“阴影人物”的问题上,是非常有利的方式。在寻找你能欣赏并尊重的特质的时候,你就对这个人敞开了心胸。如果阴影人物是你的伴侣的话,这个步骤就能重燃你曾经认为早已熄灭的爱火。

另外,既然投射原理可以应用在坏的事物上,也可以应用在好的事物上,那么如果你欣赏别人的优点的话,你就有可能察觉,自己其实也拥有这项优点。

  • 5.回到步骤1。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你感觉和对方较亲近,阴影人物也消失了为止。

要记得,你和阴影人物愈亲近,这个过程就愈有挑战性,但也愈有价值。因为一旦你把阴影人物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曾经拒绝了的天赋就又会回到你身上了。这样,你就重新开启了通往灵魂之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