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民间小调全集(河南豫剧的特点)

(一)共同创作,乡土气息浓厚

河南戏曲体裁几乎全部来自于民间,乡土气息浓厚突出。粗浅的道白,通俗的旋律,恰当的表演,声情并茂,与农民生活相近,以反映普通人生活和家长里短的故事情节为主旨,决定了它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特性。不同社团的创新演绎,使剧本更加接近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河南戏曲的创作者通常不详,因为它不可能是某作家独立创作,通常来源于群众的生活,编剧中经常吸收普通群众的建议,尤其演出后与群众的交流结合,成为河南戏曲的独特创作加工方式。而剧团演员经常借鉴其它名家或戏迷的演唱建议,如此经过不断润色、整合,并伴随时代变迁而吸收民间文化不断充实发展。这种民间创作的特点决定了同一剧种不同地区不同社团表演时的差异,民间艺术的特性又决定了它的广泛适用性,这些剧作者编写时在力争戏曲台词更雅致一些的努力中.使豫剧的文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作者的自身生活空间又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保持着豫剧的通俗特色,而群众的欣赏、认同决定了这些剧种审美世俗化的必然性。因此,文人之一的樊粹庭说:戏曲剧本是写给推车的、挑担的、箍漏锅的、卖蒜的这些人看的。

(三)受众广泛,娱乐性强

豫剧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与民间业余豫剧团体一样,在20世纪末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兴起。它和豫剧业余团体一起,弥补了豫剧专业团体在大众传播中的不足,并不断形成一种戏曲文化,成为现代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豫剧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演出形式很多,有广场演出、社区演出、茶楼演出、聚会演出等等。民营剧团的生存发展,鼓励他们为人民群众多演戏,演好戏。从另一个角度说,民营剧团的办团意识、经营模式、剧团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四)以唱为主,音乐柔美

最能代表一个剧种特色的是它的音乐,而音乐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这个剧种的演唱技法。演唱技法包括唱腔、唱技、吐字、声韵、表情等多个方面的表达技巧。豫剧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有时候连续数小节的旋律持续在高音区,给观众带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要高,而且还要承继流派追求自己的风格。豫剧流派,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派等,流派纷呈,是豫剧繁荣的表现。豫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长篇大段的唱词为主让观众在体验唱腔中感悟故事情节。豫剧从起源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个流派,且剧目数量浩繁,毎个流派演员的风格也大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在演唱形式上大段的唱词几乎占据了整个戏份。听过豫剧的观众都知道,无论是传统的老戏还是现代的新戏,每出戏都会在剧情中安排很长的唱段以展示唱腔技巧,有的唱段多达一百多句。每部大型豫剧剧目唱词一般都有四、五百句之多,传统戏《对花枪》主人公姜桂枝出场所唱的"老身我家住南阳地”,竟是个一百二十句的长大唱段。而豫剧小戏更是以唱为主、唱之又唱,如《小二姐做梦》《老于婆劝架》等戏,即把“唱”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从头至尾以唱贯穿.没有一句白ロ。然而,在生活节奏紧张、快捷的当下社会,这样的特点让观众感到韵味无穷,并且经常是台上唱腔不断,台下戏迷跟唱不止。

(五)兼收并蓄,注重自我超越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自身在革新中注重将特有的地方艺术特色与中原文化精神相结合,并将具有地域限制的艺术形式发展为大众文化。豫剧在发展中自动吸收中原文化的内核精神,将豫剧文化与人类共通的精神品质结合在一起。中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有着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豪放、豁达、乐观向上的品性,豫剧在发展中将这种文化精髓自动吸收融人到豫剧艺术之中,不断彰显豫剧文化之大众性。豫剧在发展中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河南境内,河南豫剧创作还强调吸收其它省份的戏曲文化。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上,上海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等专家认为,豫剧不仅是河南的地方戏,而且是大半个中国的地方戏。所以豫剧虽然是河南的地方戏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豫剧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正是它生命旺盛、广为流传的源泉。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河南豫剧民间小调全集(河南豫剧的特点)(1)

河南豫剧民间小调全集(河南豫剧的特点)(2)

河南豫剧民间小调全集(河南豫剧的特点)(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