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

接着来回顾一下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是怎么一步步完善标准模型理论的。

标准模型里SU(3)×SU(2)×U(1)分别代表什么理论?我们需要一一认识。首先看看U(1)理论。

最早包含规范对称性的物理理论是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但是,该对称性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表述中没有被注意到。在爱因斯坦发展广义相对论之后,赫尔曼·魏尔在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和电磁学的尝试中,猜想Eichinvarianz或者说尺度(“规范”)变换下的不变性可能也是广义相对论的局部对称性。

后来发现该猜想将导致某些非物理的结果。但是在量子力学发展以后,魏尔、弗拉基米尔·福克和Fritz London实现了该思想,但作了一些修改(把缩放因子用一个复数代替,并把尺度变化变成了相变—一个U(1)规范对称性),这对一个相应于带电荷的量子粒子其波函数受到电磁场的影响,给定了一个漂亮的解释。这是第一个规范场论。就是U(1)规范场的理论,主要回答了电磁场对于带电粒子的营销。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1)

1950年代,为了解决一些基本粒子物理中的巨大混乱,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引入非交换规范场论作为理解将核子绑在原子核中的强相互作用的模型。(Ronald Shaw,和Abdus Salam一起工作,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独立地引入了相同的概念。)通过推广电磁学中的规范不变性,他们试图构造基于(非交换的)SU(2)对称群在同位旋质子和中子对上的作用的理论,类似于U(1)群在量子电动力学的旋量场上的作用。在粒子物理中,重点是使用量子化规范场论。

该思想后来被发现能够用于弱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以及它和电磁学的统一在电弱理论中。当人们意识到非交换规范场论能够导出一个称为渐进自由的特色的时候,规范场论变得更有吸引力,因为渐进自由被认为是强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推动了寻找强相互作用的规范场论的研究。这个理论称为量子色动力学,是一个SU(3)群作用在夸克的色荷上的规范场论。标准模型用规范场论的语言统一了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表述。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2)

以上就是标准模型里SU(3)×SU(2)×U(1)规范群。它们也被称为李群,其中的每一个都有各种不可约表示(representation),SU(N)的每种表示所对应的粒子的状态随着SU(N)的作用发生相应的变换。

最基础的表示是伴随表示(类似于空间旋转群在坐标空间本身的表示),对应相应于SU(N)的规范场。

任何在SU(N)的任意非平凡表示下进行变换的粒子都会和SU(N)规范场发生相互作用,因而规范场所对应的粒子(规范玻色子)被称为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

U(1)规范场对应的是光子,在U(1)的作用下进行变换的粒子(带有电荷的粒子)有电子、μ子、τ子、夸克及其反粒子;

SU(2)大致上对应于弱相互作用,已知的所有物质粒子都参与弱相互作用;

SU(3)对应的规范玻色子是胶子,它所传递的相互作用称为强相互作用,夸克参与强相互作用。

但不要因为我这样分开来表述,就忽略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是一个大的群。彼此紧密联系。

标准模型发展很快,也能符合很多的实验验证。虽然标准模型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很成功,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

1、首先,模型中包含了许多参数,如各粒子的质量和各相互作用强度。这些数字不能只从计算中得出,而必须由实验决定。

2、弱电对称破缺还没有满意的解释。再次,理论中存在所谓的自然性问题。

3、标准模型理论未能描述引力。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3)

首个与标准模型不相符的实验结果在1998年出现:日本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发表有关中微子振荡的结果,显示中微子拥有非零质量。标准模型的简单修正(引入非零质量的中微子)可以解释这个实验结果。这个新的模型仍叫做标准模型。

大统一理论是标准模型的一个扩展。它假设SU(3)、SU(2)及U(1)群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对称群的成员。只有在高能状态(比现时实验能达到的能量还要高)这个对称性才能保存;在低能状态,它自发破缺到SU(3)×SU(2)×U(1)。

第一个大统一理论(SU(5)大统一)是由Georgi及Glashow于1974年提出的。其它流行的还有SO(10)和E(6)大统一模型。

解决自然性问题的主要方案包括艺彩理论,超对称模型,额外维度等等。超弦模型则是描写包括引力在内所有基本现象的终级理论的最主要代表。

许多标准模型的扩展都预言了质子衰变。这一现象至今没有为实验所证实。

下面引用诺奖获得者史蒂芬温伯格的一段讲述标准模型发展的历史,温伯格先生本身就参与了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的建立,所以他的表述是有严谨性的。我所摘录的是一部分重点内容,以方便大家阅读。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4)

正文如下:

四十年代末量子电动力学的成功曾给基本粒子理论带来了一段蓬勃的发展, 但很快整个领域就崩溃了。 人们发现弱相互作用的四费米子理论中的无穷大无法用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得到过辉煌应用的重整化方法来消除。

四费米子理论【四费米子接触相互作用的费米理论:接触指的是没有作用距离(即完全靠物理接触)。但是现在最好是用有作用距离的场来描述它,尽管那个距离很短。在1968年,电磁与弱相互作用统一了,它们是同一种力的两个方面,现在叫电弱力。】在最低级近似下毫无问题, 但一推进到下一级近似就会遇到无法消除的无穷大。

强相互作用面临的则是一个不同的问题, 构筑一个像最初的汤川理论 那样的可重整的强相互作用理论并不成问题, 但由于相互作用很强, 微扰理论变得毫无用处, 因此人们无法用这些理论做任何现实的计算。

在我们对弱和强相互作用理论的理解中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所有这些理论都没有任何理性基础。 弱相互作用理论只是为了拟合当时已知的实验数据而拼凑起来的, 而强相互作用理论则干脆没有任何证据。

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量子场论丧失了信心。那时理论物理学家分成了两个派别, 以原子波函数为比拟分别被称为径向物理学家 和角向物理学家。

径向物理学家们关心的是动力学, 尤其是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他们很少涉及弱相互作用。 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只运用普遍原理 - 比如色散关系及 Regge 极点展开 - 来构筑理论。 他们希望最终能为强相互作用构筑一个完全脱离量子场论的纯 S 矩阵理论。 至于弱相互作用则留待未来。

角向物理学家们比较谦虚。 他们的工作原则是不必试图去理解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他们研究的是一类无需这种理解便可作出预言的东西 - 对称性原理。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5)

但是对对称性原理的理解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当时已知的对称性原理有许多种,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近似的。 可以回溯到 1936 年的同位旋对称性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奇异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下的破缺在一开始就为人所知。

到了 1956 年甚至连神圣的时空对称性 P 和 PT 都被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破缺, CP 守恒也在 1964 年被发现只是近似的。 六十年代早期发现的 SU(3) “八正道” 对称性即使在强相互作用下也至多只是一个粗略的近似。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许多角向物理学家相信对称性原理是对大自然最深层简单性的一种描述。 那么近似对称性原理又算什么呢? 是大自然的近似简单性吗?

从五六十年代的挫折与困惑中萌生出了三个出色的想法。 这些想法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成熟, 但它们奠定了今天粒子物理学的基础。

我在这里强调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这些想法究竟适用于什么, 部分的原因是为了鼓励今天的超弦理论学家, 我想他们也有一些需要假以时日才会成熟的出色想法。

我要提到的第一个出色的想法是夸克模型, 由 盖尔曼【Gell-Mann】 与 茨威格【Zweig 】于 1964 年独立提出。 对这种将强子视为由夸克与反夸克组成的想法的朴素运用,使得人们可以从日益扩展的强子谱中看出些眉目来。

同时这种朴素夸克模型看来得到了 1968 年由 Friedman, Kendall 及 Taylor 在 SLAC 所领导的实验的支持, 这一实验类似于 1911 年 Geiger 与 Marsden 在卢瑟福实验室所做的实验。

在那一实验中 Geiger 与 Marsden 发现 α 粒子有时会被金核以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由此推知原子的质量集中分布在后来被称为原子核的类似于点状粒子的东西上。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6)

同样的, 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实验中人们发现电子有时会被原子核以大角度散射, 这一点被 Feynman 与 Bjorken 解释为中子与质子是由点粒子组成的。 这些被称为 “部分子” (parton) 的东西与 Gell-Mann 与 Zweig 的夸克有着很自然的联系。但是显然所有这些都面临一个谜团, 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任何夸克?

出现于五六十年代的第二个出色的想法是 (定域) 规范对称性。 (当然电动力学比这古老得多, 并且可以被视为是基于 U(1) 规范对称性, 但这并不是三十年代人们发展量子电动力学时所采用的观点。) Yang 和 Mills 于 1954 年构筑了一个规范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 它所基于的不是电动力学中的简单 U(1) 规范群, 而是同位旋守恒中的 SU(2) 群。

他们希望这会成为强相互作用的理论。 这是一个优美的理论, 因为对称性确定了相互作用的形式。 特别是, 由于规范群是非阿贝尔的 (“荷” 彼此不对易), 在规范玻色子之间存在自相互作用, 就象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子自相互作用那样。 这正是让粒子理论学家们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的东西。

其他一些物理学家研究了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量子化,但他们通常并没有将之运用于任何已知相互作用中去的想法。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对 Yang-Mills 理论量子化的研究视为是对他们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 - 广义相对论量子化 - 的热身练习。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7)

直到几年之后物理学家们才开始将 Yang-Mills 的想法用到弱相互作用中去。之所以如此, 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在 1954 年,正如你们也许还记得, β 衰变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标量、 张量或许还有赝标量四费米子相互作用的混合。 这是一系列错误实验的结果, 这些实验中的每一个一经发现是错误的就立刻又被另一个错误实验所取代。

直到 1957-58 年人们才普遍意识到弱相互作用事实上是矢量与轴矢量相互作用的混合,是那种可以由中间矢量玻色子传递的相互作用。

在这之后许多人提出了有关中间矢量玻色子的理论,但是除了 1958 年 Bludman 及 1964 年 Salam 与 Ward 的论文外, 这些理论普遍没有提到定域非阿贝尔对称性。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8)

从一开始起, 将 Yang-Mills 方法无论应用到弱还是强相互作用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质量问题。规范对称性禁止规范玻色子带有任何质量, 而任何无质量的规范玻色子显然早该被发现了。

质量项都是人为加入的。 但这样做破坏了规范理论的逻辑基础, 因为一旦加入质量, 促成这些理论的定域对称性原理就被破坏了。 此外人为地加入质量项显然也有损理论的预言能力。

最后, 通过几位作者在六十年代的工作,人们意识到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加上一个人为的质量项是不可重整的, 从而并不比当初的四费米子弱相互作用更高明。

我想提的第三个出色的想法是自发对称性破缺: 即拉氏量可能具有一些真空所不具有的对称性。 物理学家们通过两种途径得到了这一想法。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9)

第一种途径来源于一种根本性的错误理解。 我们还记得当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各种已知的近似对称性。 许多人, 包括我自己, 一开始都有一种错觉, 以为如果描述自然的场方程中的一个严格对称性自发破缺, 那它将在实验上表现为近似对称性。 这是非常错误的, 但那正是我们当时所认为的。 一开始这似乎为我们理解近似对称性 - 比如同位旋, 八正道等 - 提供了很大的希望。

因此 1961 年由 Goldstone 提出, 并在次年被 Goldstone, Salam 及我本人证明的每一个自发对称性破缺都必定伴随着一个无质量无自旋粒子被认为是一个可怕的挫折。 因为我们知道并不存在这种无质量的 Goldstone 粒子 - 否则的话它们在很多年前就该被发现了 - 这看上去切断了由自发对称性破缺带给我们的希望。

受这一失望的刺激, 1964 年希格斯试图找到一种突破 Goldstone 定理的方法。 他发现如果原先的对称性不是象同位旋那样的整体对称性, 而是象当初的 Yang-Mills 理论中的定域同位旋对称性那样的规范对称性, 则 Goldstone 定理将不成立。 在那种情况下 Goldstone 粒子仍然存在, 但它将变成规范粒子的螺旋性为零的分量, 从而使后者获得质量。

几乎与此同时, Englert 和 Brout 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不过他们的动机有所不同: 他们试图回到用 Yang-Mills 理论构筑一个由有质量矢量玻色子传递的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想法上来。 这一现象在更早的时候还被 Anderson 在非相对论情形下注意到过。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10)

得到自发对称性破缺的第二种途径是研究半轻子弱相互作用中的流 - 矢量及轴矢量流。 1958 年 Goldberger 和 Treiman 推导出了 π 介子衰变常数、 β 衰变轴矢量耦合常数及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间的一个关系式,关系式是 GπN=2mNgA/Fπ, 其中 Fπ 为 π 介子衰变常数, gA 是 β 衰变轴矢量耦合常数, GπN 是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 它与实验的误差只有 6% 左右]。

这一公式的精度远高于从推导中所用的极其失真的近似中所能期待的。 为了解释 Goldberger-Treiman 公式的成功,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轴矢量流部分守恒的想法, 即轴矢量流的散度虽然不等于零, 但正比于 π 介子场。 严格地讲这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任何具有正确量子数的场算符, 比如轴矢量流的散度本身, 都可以被称为 π 介子场。

大自然并未给出任何特定的场算符作为这个或那个粒子的场。

1960 年南部对这一想法作了极大的澄清。 他指出在一个轴矢量严格而非部分守恒的理想世界里, 非零的核子质量及轴矢量耦合常数的存在将要求 π 介子的质量为零。

在足够小的动量传递中, 这种无质量 π 介子将主导轴矢量流单核子矩阵元的赝标量部分, 这可以导出此前导致部分流守恒的那个 Goldberger-Treiman 公式。 Nambu 和 Jona-Lasinio 提出了一个动力学模型, 在其中轴矢量流严格守恒, 他们证明了在束缚态能谱中的确包含了无质量的 π 介子。

在这一工作中基本没有提到自发对称性破缺。 特别是, 由于 Nambu 及其合作者有关软 π 介子 (soft pion) 相互作用的工作只涉及单个软 π 介子, 因此没有必要指定一个特殊的破缺对称群。 他们的工作大都是以简单 U(1) 作为对称群的。

Nambu 等人和 Gell-Mann 等人一样, 强调的是 β 衰变中流的性质而不是对称性破缺。 Nambu, 特别在他与 Jona-Lasinio 的论文中, 将他所做的工作描述成与 Bardeen, Cooper 及 Schrieffer 有关超导的成功理论相类似。

超导体正是电磁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 不过谁也别指望在 BCS 的经典论文中找到提及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文句。 Anderson 曾经意识到自发对称性破缺在超导理论中的重要性, 但他几乎是唯一意识到这一点的凝聚态物理学家。

半轻子弱相互作用中的流继续吸引着 Gell-Mann 及其合作者的注意, 他们提出了与 Heisenberg 1925 年有关量子力学的著名论文中计算原子电偶极跃迁矩阵元相同的方法, 即先推导出流的对易关系式, 然后插入对合适的中间态的求和。 这被称为流代数方法。 除了其它一些成果外, 这一方法被 Adler 与 Weisberger 用来推导他们有关 β 衰变轴矢量耦合常数的著名公式, 即 Adler-Weisberger 求和定则。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11)

到了 1965 年左右, 我们开始对所有这些发展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联有了一些更现代的理解。 人们意识到强相互作用必定有一个破缺的 SU(3)×SU(2) 对称性, 包含了普通的同位旋变换及对核子左右旋部分具有相反作用的手征同位旋变换。

与我及其他人曾经以为的不同的是, 这种破缺的对称性在实验上并不表现为普通的近似对称性。 如果一个严格的对称性自发破缺, 其效应将出现在对无质量 Goldstone 玻色子 - 对于 SU(3)×SU(2) 来说即 π 介子 - 的低能相互作用的预言上。 Goldberger-Treiman 公式就是有关 “软 π 介子” 的公式中的一个, 它应该被理解为是关于零动量下 π 介子-核子耦合的公式。 当然 SU(3)×SU(2) 只是强相互作用下的近似对称性, 因此 π 介子不是无质量粒子, 而是我后来称之为 “赝 Goldstone 玻色子” 的质量特别小的粒子。

用这种观点人们可以计算一些与电弱相互作用、 半轻子矢量及轴矢量流无关, 而只与强相互作用有关的东西。

标准模型的特点(标准模型的研究历史)(12)

自 1965 年起, Tomozawa 和我独立计算了 π 介子-核子散射长度, 我并计算了 π-π 散射长度。 由于这些过程含有不止一个软 π 介子, 因此 SU(3)×SU(2) 对称性对于计算结果至关重要。 这些工作有着双重的影响。 影响之一是它倾向于结束强相互作用 S 矩阵理论的生命, 因为 S 矩阵哲学虽没什么错误, 但其实际应用有赖于低能 π-π 相互作用很强这一前提, 而这些新的计算表明那种相互作用在低能下实际上是很弱的。

以上就是温伯格对于标准模型理论建立的历史回顾,专有名词很多,内容其实很庞大。很多人估计看的昏昏欲睡了。

我们看的人,都昏昏欲睡了。想想那些研究这些理论的人,在枯燥的实验室,在白色稿纸上,不断写,演绎……那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但是任何人的过程,都是孤独的。任何人都可以体会我这样说。

一个农民,在深山耕田,大太阳在头顶,还有一些虫鸣,总之他重复着简单但枯燥的动作;一个花天酒地的人,喝的酩酊大醉,看清了什么是朋友,什么是酒色,但还是就这样花天酒地;一个老人,虽然有儿子,有女儿,可是他一个人住……

孤独没有意义,孤独的人赋予孤独一种无尽的感觉。每个人都懂得,但每个人都无动于衷。我们固执的选择我们“自己”!所以我不要听到你抱怨。

但我仍然要说,科学家的孤独,可能还是更加纯粹的吧。致敬每一个人!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量子力学书籍《见微知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