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的七大规律(论语讲记25不知命)

师: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你们查到的什么样的解释才合理?

生1:我查到的感觉都不太合理。

师:那你讲讲查到的不合理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矛盾的?

生1:我讲不太出来······

师:你们都讲不出来吗?好吧,我来讲一下,你们在网上看到的这句话的解释差不多是不是: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这样的翻译就是空谈大道理的说教,还制造了一大堆迂腐的教条和概念。知命,知礼,知言这些概念,很多都是被大家乱翻译制造出来的,这样的翻译大家看着就烦,又不落地,又死板,又晦涩。

我们前面对论语的解读就知道,孔子是一个极其务实不务虚的人,他一贯的作风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最反感的就是整一大堆没用的大道理,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论语人生的七大规律(论语讲记25不知命)(1)

首先我们看看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会正确断句了,理解这句话才算是入门了。首先这里的不知,跟我们最前面讲的,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一个意思,通假字,通智慧的智。

关于这个知,通假字的情况很多,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就是智慧。这句意思就是智慧的人一般是沉默寡言的,整天絮絮叨叨讲不停的人就是没有什么智慧的。后面白居易读到这句话,他就写了一首诗

读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首诗就是用老子的逻辑来讽刺老子,你如果是个智者的话,为何还来写五千文的《道德经》出来呢?

用现代的一个悖论来讲,小镇上有个理发师,他有个规矩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他要不要给自己理发呢?

生:要,好像又不要。

哈哈,到底要不要?白居易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何替老子解释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你们要是听懂了,以后看问题就会入木三分。

庄子讲过一句话,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得到了鱼就要把鱼篓忘了,筌就是鱼篓的意思。知道了语言背后的意境或者意会,就要把语言忘了。用庄子这句话来解释老子智者不言,言者不知,就很清楚了,老子说这个话,只是告诉你一个达到目的的途径,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要你把这句话记住。

同样的用佛经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无尽藏尼对慧能大师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解释经典呢?如何开悟呢?”慧能大师,一言不语,以手指月。然后解释道:真理与文字无关,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洞悉真相不一定通过手指,手指只是一种辅助。

这样就清楚了,老子说得这句话,也只是指向真理或者真相的手指,并不是真相本身,我在得到真理时候就应该放弃指向真理的手指,而不是一直抱着手指在那里研究。

论语人生的七大规律(论语讲记25不知命)(2)

同样的我给大家讲这些话和解释,也只是帮助大家理解论语,大家理解后,就可以把我的话忘了,你理解透彻了,换成自己方式来解释都是一样的。

好了,我们继续把剩下的讲完,命无以为君子也,是属于宾语前置,表示强调,论语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用的。命就是使命,这句话意思就是,不智慧的人,就不会把成为君子当作自己的使命。

同样的也是这样理解,礼就是社会的基本秩序,有点相当于现在的法律。言就是言论和舆论的意思。那么整句话整体来理解就是:在一个不知的社会里,人们就不会把成为君子当作自己的使命。也没有能力建立起一个社会正常的秩序,最后又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这个社会的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于是就更加无法帮助人们产生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