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

从农村往外出来的人,对家乡有种情结,最近九年里,我把家乡想得很美,没错,但可能已经犯贱,寒不寒心?初心掉在一地鸡毛中前行。

【1】

父母官拍板水库内要建大型养猪场?

我老家村子里有个小型水库(谭家塘),年久失修,有部分区域枯没了,后来水库改成了骨干山塘,但水仍然清澈,有时甚至像泸沽湖的水,现在更名为初心湖了。

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1)

上图为初心湖一角

两年前,猪价暴涨,当时镇长李学军正值在村里蹭点,拍板在这个水库区修建大型养猪场,第一次计划引进200头母猪,发展牲猪产业。

因污染水源及相邻四个村子,群众反对意见非常激烈,有的村民声称“只有长猪脑壳的人,才会同意在这个水库区域内修建养猪场”。但反对归反对,养猪场还是开工修路了,这一天是2019年12月2日。

村民认为我在长沙,多少有点面子,便打电话给我,希望给当地镇领导反映村民反对修建大型养猪场的意见。

但我母亲闻讯后也来电,反对我介入这件事,说我出来外面几十年了,养猪场已经在开工修路,如果给镇里领导打电话,肯定会得罪人,也担心遭受报复,当时我心里确实很矛盾。

但经再三考虑后,我还是向镇党委李柏初书记打了电话,认同养猪场污染太大,村民的反对意见是有道理的,应该另行选址,建议因地制宜发展康养休闲产业,具有一定潜力,对巩固脱贫和振兴乡村有利。

李书记接到我的电话后,当即表示他也不支持在这个水源区域修大型养猪场,还赞赏了我的建议。同意先停工,再由村委邀我回乡村共商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帮助村民共同致富,我答应了。

第二天,我从西安出差飞回长沙后,准备回老家新邵县雀塘镇石庙村。

我应家乡父母官的邀约赶回老家后,连夜与七、八村民召开了第一个座谈会,专题讨论谭家塘水库区域的发展方向,会上百分之百的村民反对修建养猪场,村民意见有三点:

第一、谭家塘过去是村里唯一的水库,现在也是村里骨干山塘,大型养猪场直接污染七、八组生产和村民生活区,现相邻村庄也人人反对,恐以后不得安宁。

第二、镇官与村干部虽然在小组上开会做工作,说养猪场将来建大型沼气池,可优化排放,又帮助七、八组村民使用沼气,村民觉得解决污染问题不太可靠,还是顾虑重重,不能支持。

第三、养猪投资方即没与村民签任何土地流转合同,也没有付土地流转费用,就动工修路,大家反感父母官压制村民意愿,强行上马养猪场项目,与情与理与法相克,自然行不通。

因此,村民一致要求取消养猪项目,改为其它康养休闲产业,来拉动村民就业,助力乡村的长久发展。

遗憾的是,镇领导没有一个参加座谈会,会上由村干部表态,支持村民意见,养猪场终止开工,由镇里另行选址。由于蹭点镇长李学军没来参加会议,我是有顾虑的。

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2)

与村民连夜开会场景

与此同时,村民一致欢迎我回老家带领大家找出路,把初心湖荒废的地方利用搞活,推动往康养休闲产业发展,我表态响应乡亲感召,与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探讨发展模式。

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后来,我推掉其它事务,在老家住了一周,最后商量拟建设初心湖生态康养农庄。

【2】家乡的状况与隐忧

石庙村,因石头砌的庙而名,现全村225户,795人,其中在册脱贫人口96 人,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怪石山多,耕地极少,水田面积人平不足0.4亩,七八十年,全村粮食自给不足,是新邵县典型的干旱村。

我处在的七、八组33户,在册人口129人,同样人平耕地只有0.38亩,土地资源匮乏。

村南与邵阳市北面相连,处邵东市、邵阳市、新邵县金三角地带,村口紧临邵阳北高速收费站。

解放以前,一条古道从著名的龙凤山脚下贯穿村中,古时人来人往,是新邵一方远近向东向北求学升官、求财经商者必经之道,古道旁有仙人掌、仙人坳,古神石,与石庙、求雨岭,龙凤庵融为成片的历史古迹,尤龙凤岩周边村民多生龙凤胎而成为美谈。

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3)

上图为龙风岩东出口

我父亲当大队支部书记时,时常在龙凤岩洞开村民大会,有时公社电影队也在岩洞里放电影。在我眼里,石庙村具有不可复制的乡村景点,尤龙凤岩溶洞资源极有吸引力,人文价值具有传承性与可塑性,值得与振兴乡村相结合,以焕发生机。

建国后的60年代,古道遗弃,地方政府修建公路才改至村口最南端。随着邵北高速公路雀塘枢纽在此落成,石庙村的交通优势与近城优势依然十分突出。

而谭家塘水库区域与棉花村、塘梓山村相连,过去一直是村民居住地,区域内有梯土10余亩,水库20余亩,山地70余亩。

这个小山谷,也是我曾祖父傅永楚先生从邵东迁移于此的繁衍生息之地,我十岁前与兄弟姐妹七人都出生在这里。

1972年,因兴修水利,我们家连同十余户被生产大队整体迁移出本地,原来的居住地变成了水库的淹没区。

而主持这一工程任务的正是我的父亲。那时石庙大队支部书记功绩主要表现在抗旱,每当抗旱,由谭家塘水库的水沿水渠送水经两级抽水,扬程到山冈岭,再灌溉全村,成为我父亲就任大队书记的一大骄傲。

我少年时,父亲带领村民抗旱,曾多次获湖南省老领导罗海潘和孔安民亲临现场肯定与鼓励,我也贴身过省里大官,至今记忆犹新。

50年过去了,我仍对这里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尤对祖先这片来之不易的繁衍生息之地常怀敬畏,童年里的“神话”都在此结发,记忆与眷恋交融,这也许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过去,这里因水库范围几经变化,周边约有20亩责任土,曾分到村民各户,沿袭至今。

但旱土也因交通不便,常年荒废,荆棘阻隔。又施工运输成本太大,无法有效维修水库的严重漏水,后来,县水利部门根据有效储水量,只好将原来的水库调整为骨干山塘。

山塘积雨面缩小,外来积雨引水渠失修后没有引水入库,加之漏水严重,每当洪水过后,就放不出水,村民常年在水坝上用一根固定的抽水管,利用水位落差引水灌田,十分麻烦。

这种情况几十年来从无改变,尽管水利部门几次拔款维修,但工程环节都有利益操作,在水坝内抹一层蛋皮样的水泥,早就起壳,这种典型的豆腐渣面子工程,对止漏丝毫不起作用。每到秋旱,村民灌溉受阻,大部分水田变成了旱地,大多村民买粮食吃饭成为了常态。

水库失修,造成原来的水库缩小了一半,好在水质没有污染。但干枯荒废的面积已有10亩之余,村里出租每年200元租金,村民也不愿承包,一滩荒草与周边荆棘丛生,偶尔失火,几乎柴草不留。

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4)

为图为初心湖前身地貌卫片

我每次回老家,感触最深的是村里没有农业产业链,留在村子里的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泥木工手艺挣钱。而没有手艺活的村民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有时靠采点野菜、野菌子赶集换点现金。还有部分村民常打点小牌,必有输有赢,一些夫妻之间难免由此纷争,多年来这种风气有增无减,田土日渐抛荒,经济动力不足,人心自有迷茫,如此下去,乡村恐难有大的变化。

我在老家每逢看到勤快人卖野菌野菜的情况,总是尽量把村民采到的野产品买下,分享给亲朋好友,心意是给村民行个方便,但对村民解决经济增长而言,杯水车薪,如何从根本上帮助村民广开就业门路,自我感觉有义务与责任参与家乡发展,任重道远。

村子里被扶贫对象也不少,但巩固成果不易,也许老贫困户保障未了,新贫困户有可能出现,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从深层次去考虑家乡石庙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没听母亲劝阻,给镇领导打了建议电话。但建议制止修大型养猪场不仅是阻断污染问题,更重要是想村民把握趋势,对接政策,找好定位,利用资源,改变观念,适应发展,把有限资源变废为宝。

感动武汉返乡后的生活实录(初心与一地鸡毛)(5)

上为用红心点亮荒芜概念图

乡亲们平常太好,我无以报恩,总是挂念在心,总想给村民传递新的理念,因地制宜,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等一系列问题,才是我真正面对“三农”问题的初心。

个人对家乡这一问题的研讨,由来已经九年,下面有巜信》与72页巜发展策划》为鉴。修路,治水,垦荒,植树,种果、种菜等,都是农业农村基础工作,这些问题成为我改变家乡面目面临的首要任务。请继续关注连载【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