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

今天,北京八达岭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八达岭和居庸关是怎样的关系?又是什么因缘使得八达岭后来居上,名气超过了居庸关?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1)

金元时代的八达岭

“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自今北京昌平区南口镇至延庆区八达岭镇,长约18公里到19公里。居庸关位于军都陉的中部,军都陉的北口,今称岔道,就在八达岭的山下。早在金代,就有关于八达岭的诗篇传世。其中一首是金代人刘迎所写的《出八达岭》:

山险略已出,弥望尽荒坡。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陀。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作诗无佳语,以代劳者歌。

这首诗反映了出八达岭后进入延庆-怀来盆地,这里在当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一派荒地景象。元朝文献中称八达岭附近的岔道为“北口”。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率军攻下怀来(治今河北怀来东南官厅水库北岸),追击金军至北口。金军退守居庸关,蒙古军队不能攻克,于是转而由涿鹿南下,出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从金中都的东南方向发起进攻。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2)

看到大势已去,“契丹讹鲁不儿等献北口,遮别遂取居庸”。据《元史》记载,元朝建立后,在北口设千户所,官职为正五品,有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七员。明末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八达岭“有城,南北二门,元人所谓北口也,以守备一人守之。自八达岭下视居庸,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洵得地形之便者”。由此可见,八达岭在元朝就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北口一带海拔较居庸关附近高出300多米,因此从八达岭观居庸关有高屋建瓴、俯视窨井之势。

明代八达岭地位超过居庸关

根据成书于明朝天顺年间的《明一统志》记载,八达岭在隆庆州(治今北京延庆城区)“城南三十三里,居庸关外”。明代给事中张东壶在《明战守以安畿辅疏》中称:“八达岭者,居庸直北之门也。”

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入侵,在军都山的西北一侧修筑了“次边”长城,以八达岭为外线,居庸关为内线,希望将蒙古军队挡在军都山外。《四镇三关志》载,八达岭城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而岔道堡城则修于隆庆五年(1571年),是“八达下极冲,为居庸要害”所在。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3)

明朝为什么不再主要依靠过去的居庸关来修筑长城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居庸关在军都陉中部,如果把长城都迁就居庸关而修到军都山山地的中部来,前方视野不如在军都山西北前缘远眺怀来-延庆盆地那样方便,也不足以迅速作出反应来告警。

二是军都山内部大小沟谷较多,地形复杂,对于进攻的蒙古骑兵来说,只需要一个通道就能够进入北京小平原;而对于防守的明朝军队来说,就必须防堵所有的山间孔道。

三是“自八达岭下视居庸,若建瓴、若窥井”。元朝的经验也告诉明朝人要将居高临下的八达岭作为比居庸关更重要的据点来把守。

这些情况都使得明朝将长城向西北推到军都山脉的西北缘。《明实录》记载,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顺天抚按总兵官张嵩、赵元夫、张輗等人上书称:“居庸以西一带八达岭抵镇边一带,地皆虏冲而城池不固,所宜修浚。”镇边城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八达岭西南,也在军都山地的西北缘。陆应阳在《广舆记》一书中把八达岭同古北口、居庸关、山海关等关隘列为蓟镇的“极冲”。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4)

所谓“极冲”指的是最为重要的关隘。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记载,昌平设镇守一员,分守三员,游击将军二员,坐营官三员,守备十员,其中八达岭守备“旧系把总,驻居庸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为守备,移驻八达岭”。把总官阶低于守备,官阶的提高和驻地的移动,都显示了八达岭在明朝后期军事地位不断上升。

明清时期,八达岭还留下了很多诗歌与谚语。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有五言律诗《岔道》:

八达资屏障,秋来鼓角雄。上都西路岀,延庆北门通。马渴衔冰乱,狼惊入草空。宣宗游猎地,不与四楼同。

这首诗反映了八达岭的名字和此地四通八达,联系着北京与延庆、怀来、涿鹿等地的交通有关。

桑调元的《弢甫集》中有《八达岭》诗:

横冲铁轴石孱颜,一岭峥嵘碧汉间。紫塞风高声淅沥,青林霜重色斓斑。雕搏岔道开平野,马度关沟出乱山。自驾骖騑游历去,暮云斜日客心闲。

明清时代,北京地区有句谚语:“过了八达岭,征衣添一领。”西北方向出了军都陉,气候比北京小平原要寒冷。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5)

京张铁路与八达岭

使八达岭闻名于世的,不仅是八达岭长城,还有堪与明长城相媲美的京张铁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侵入中国,长期把持着在中国设计修建铁路的权力。到1905年,清政府委任曾留学国外的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由于这一铁路没有外国人参与设计,因此受到外国人的讥讽。詹天佑以其卓越的才能解决了京张铁路修建的难题。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6)

京张铁路修建最艰难的一段正是穿越军都陉的一段,这里坡度极大,从南口到八达岭,每四十尺就要垫高一尺。詹天佑采用“人”字形轨道,将这段铁路分成南口到青龙桥、青龙桥到八达岭两段,火车无论从南口还是八达岭到青龙桥时,都要转换车头方向。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詹天佑一举成名,外国同行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的能力。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后来北洋政府为詹天佑立碑纪念,徐世昌在纪念碑文中写道:“神京西北,逶迤原隰,飞梁穴山,雷殷电翕。君之始事,中外危疑,及其成功,鬼设神施。众归君能,异喙交誉,君则撝谦,萧然无与。”既概述了京张铁路的伟大创举,也赞扬詹天佑是一位不以京张铁路为己大功的谦谦君子。今天,詹天佑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八达岭,以纪念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巨龙蜿蜒于山巅,钢龙穿梭于山间,八达岭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过程简介(八达岭为什么成为长城经典)(7)

作者:卜凡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