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

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

话说,自西周到清朝初期,册立太子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这种制度依据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后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如长子早死,即立长子之子为太孙,无子再由皇帝的嫡次子顺序继承。如果皇后无子,才考虑册嫔妃所生的长子为太子。皇帝无子则在近支亲属中选立太子。

所以,秘密立储制度,毫无疑问是中国君主传承机制的一种变革。

但是,这种变革,却只是外在形式,它并没有触动构建于满清血缘特权之上的机制内涵。比如说,在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刚开始进行秘密立储君的时候就很像是一个儿戏。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1)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储君选择的余地很小。虽然,他生了十个儿子,但是,却大都早早夭折。在当时,年龄超过十岁的皇子只有两个,那就是:四皇子弘历和五皇子弘昼。所以,储君一定是他们两个之中的一个。

第二,这两个皇子的生母,一个是满族的熹妃,另一个是汉族的裕嫔。从血脉和年龄上来说,弘历占据了先机。再说,这位四皇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有见识,十分受康熙帝的赏识。

第三,雍正帝在举行密封锦匣藏匾仪式,向大臣们训话的时候就曾说过:“此举不过预防万一,此后不一定是诏书中人为新君。”但是,雍正登上皇位以后,信佛求神、炼丹食药,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寿。除此之外,他还随身携带着秘密立储的那份诏书,明显他这样做就是把密诏当作可以轻易改变的诏书。

可惜,才执政了十三年,雍正帝就死了,这样一来,假的秘密立储就变成真的了。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2)

接下来,轮到了乾隆帝出场了。

他虽然寿命较长,有许多嫔妃和十七个儿子,但是,却想打破“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的制度。他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就秘密把皇后富察氏生的二皇子永琏立为太子。但是,这个嫡子在九岁的时候,却死了。于是,他又把嫡次子永琮立为储君。

不料,这个七皇子更惨,在两岁的时候,就因为生病死了,这让乾隆帝很扫兴。而富察氏随即去世,后来立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因为,对皇帝荒淫无度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所以,便服毒自杀了。这让乾隆帝十分生气,下令不再立后,所以,叶赫那拉氏生的儿子,又怎么可能会继承皇位呢?

到了乾隆六十年,农历乙卯元旦发生日蚀,正月十五又有月蚀。信奉巫术的乾隆帝慌张不已,认为老天出异象以警戒。乾隆觉得,这是上天的谴责,说他不守上个乙卯年的登基誓言,也就是如获天佑,他在位时间决不敢超过先帝康熙的六十一年。

随即,他便与当时得宠的大臣和坤秘密商议,急忙选择立了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3)

因为永琰的母亲魏氏是汉人,已经去世了二十多年,且他的身后没有显赫的母家支撑。所以,他是乾隆和众位大臣用来欺骗鬼神的最佳人选。

显然,老皇帝这样做是急于消灾,所以,这次连秘密建储的仪式都没有举行。

不过,他并没有忘记在乾隆十二年发布的那道,“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的圣旨。意思是说:我要做的事,是先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这是获得了先人没有的福分。那么,这要怎么做到呢?那就是:在恢复皇帝生前明诏立储的同时,把他的母亲魏氏追封为 “孝仪皇后”。

就这样,雍正帝为了掩饰自己抢夺儿子政权的事实,并防止这种事再次上演,便精心设计了一场秘密建储的政治秀。但是,却只传了一代,就被封建迷信的乾隆帝弄得名存实亡了。那年,乾隆急急忙忙立太子,并于第二年的元旦,宣布自己退居到太上皇的位置上。

但是,他又怕人们对此产生误会,就下旨昭告天下:“以后,国家大事还是由我(乾隆)来决定。”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4)

乾隆所说的大事,有一项,就是在内部定下了太子以后,册封儿皇帝的嫡福晋为皇后。而这,就相当于在预立儿皇后嫡出的皇次子为孙皇帝。但是,可惜在不久之后,这位儿皇后却死了。之后,乾隆皇帝便下令立嘉庆帝的侧福晋为后,并且,强行要求这位新皇后抚养前皇后的儿子。

嘉庆四年,嘉庆帝逼死了和珅,把政权揽回手中,可是,却不敢随意改变乾隆预定的接班人。后来,因为皇次子在林清政变中捍卫宫廷立了大功。所以,嘉庆帝便破格封他为智亲王,使得皇次子在朝野中的威望一下子就高了许多。同时,嘉庆帝再一次默认了皇次子的储君身份。

但是,因为嘉庆帝拘束于祖宗的旧制,所以,他生前并没有把这件事昭告天下。直到他在热河的行宫去世,才由皇后下懿旨让皇次子登上皇位。而这,却让刚刚继承大统的道光帝十分生气。于是,道光帝登基之后,便先拿前朝的重臣开刀,以他们把遗诏写错为由,不仅罢免了托津和戴均元的职位,连另外两名军机大臣的职位也被重新定义了。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5)

将朝中官员全都更新了一遍的道光帝,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决策上,都能一人决断。他不仅把皇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更是把皇权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底。根据史料的记载,道光帝并不昏庸,但是,其封建思想却根深蒂固。所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和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残余。 

道光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六任皇帝,他在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不仅发生了鸦片战争,还批准了帝国对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江宁和约。割让香港,导致香港远离祖国几十年,且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好坏参半,虽然,破坏了中国主权,但却让中国被动的进入了世界贸易。

此外,合约内容还包括赔偿英国侵华军费,这导致当时人民的负担是前所未有的重。而且,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开始划分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然而,道光帝还没意识到危机,他依然在国内实行独裁。而这也让中国的封建帝制延续了七十多年,直到孙中山起义推翻帝制才最终宣告结束。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6)

在鸦片战争败北的十年后,道光帝去世了。

据一些历史资料和文献的记载,道光帝一共立了四个皇后,生了九个儿子。只可惜,他的前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而剩下的六个皇子中,只有咸丰帝和六皇子奕訢最为出色。所以,他们两个是最有能力继承皇位的人。

如果,要说母亲的背景,他们两人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

如果,要说能力、见识、勇武等各方面,奕訢更胜一筹;

如果,要说人品,咸丰帝比奕訢更加骄纵蛮横。

可是,为什么最后偏偏是四皇子咸丰帝继承了皇位呢?

原来,战败后的道光帝,心态变化极大,不仅喜欢听好话,还非常讨厌大臣的谏言。于是,当时的咸丰帝,便投其所好,听从老师的教诲,极力的讨好道光帝。他在父亲面前表现得极为乖张,心地善良,连狩猎都不敢伤了怀孕的兔子。

乾隆几次想立太子(乾隆皇帝立太子)(7)

但奕訢则不一样,他在面对自己父亲的时候,一点都不遮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认为,狩猎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表现的活动,应该大胆秀出自己的才能,可这,这却让道光帝感到很不舒服。到了道光帝晚年,他的性子变得更加古怪。最后,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把皇位传给了在他面前表现良好的咸丰帝。

就这样,六皇子奕訢败给了处处都比不上他的咸丰帝。

从政治角度来看,咸丰帝虽说是呕心沥血,用力改革,可是,还是没有挽回败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错误的抉择,所以,清朝还是那样千疮百孔。他的大变革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政治腐败,国库空亏,民生凋敝,兵将腐朽一个也没解决,可以说,他的疏忽太多了。

当然,他的最大的疏忽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因为,他没有阻止慈禧篡政,还加速了慈禧的篡政。

参考资料:

【《清世宗实录》、《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宣宗本纪一》、《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