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

衣赐履按:这一回,讲曹丕篡汉;或者说,曹丕代汉;或者说,汉献帝刘协死乞白赖非要把皇帝的位子让给曹丕,曹丕怎么推也推不掉,只好免为其难当了皇帝,呵呵。

讲真,以前一直觉得曹丕就是一官二代,运气好,碰到一个好爹曹操,耳濡目染之下,做了接班人,勉强及格而已。但是仔细研究曹丕称帝过程之后,我对他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真是就一个字,大写的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十月,曹丕称帝。我们看一下,在这不到十个月期间,曹丕究竟做了些什么。

曹操去世,一应魏国的臣子不经献帝刘协的同意,立即架着曹丕登上魏王的位子。刘协很知趣,马上把曹操的那些个职务,什么魏王、丞相、冀州牧唔的,一股脑儿全给曹丕补齐了,各种印授、手续,派使者给曹丕送到邺城去,又尊曹丕的老娘卞女士为王太后,改年号为延康。

二月,曹丕下令:

各关口、码头是为了商旅通行,各种皇家园林、水塘是为了预防灾荒,这些地方设禁区、收重税,都对老百姓不利。现在,皇家园林、水塘全部向百姓开放,关口、码头的税率降为十税一。

同时,曹丕赐诸侯王、将相、高官粟米万斛,帛千匹,按不同级别分发金银。派遣使者巡行各郡国,发现有不守法纪、盘剥百姓、暴虐凶恶的,全都定罪。

衣赐履说:甫一继位,曹丕就着手安抚百姓、收买官员。并且,不能排除曹丕的使者还肩负着清理异己的任务。

另,大家感受到魏国的税有多重了吗?过个关,渡个河,一百块就变成九十块了,这还是在曹丕降了税之后诶。

讲真,如果非要穿越回三国时代,还是去刘表的荆州或刘璋的益州吧。最后胜出的魏、蜀、吴,都不是生活的好去处啊。

二月十六日,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司法部长)王朗为御史大夫。

衣赐履说:曹操在世时,太尉早就被取消了。曹丕正月继位,二月重设太尉,为什么?因为曹丕打算恢复汉朝的三公制。汉之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曹操当初废弃三公制,恢复西汉初年的丞相、御史大夫制,目的是自任丞相,名正言顺地掌握大权。那么,曹丕为什么要恢复三公制?难道他想放权吗?想什么呢!曹丕这是打算当皇帝了。当了皇帝,置三公再架空三公,权力都在自己手上;如果不当皇帝而恢复三公制,只有一种可能——曹丕脑子进水了。

史称,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我没弄明白,孙权为啥要笑?请读者帮我解惑。

既然要当皇帝,就得做足功课,我们且看曹丕表演。

二月二十一日,将曹老板安葬于邺城高陵(邺城之西)。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1)

【办完丧事,曹丕开始干正事了】

办完丧事,魏王曹丕下令,封了侯的兄弟们,都给我回封国去。鄢陵侯曹彰本来觉得,自己从魏王的儿子晋升为魏王的弟弟,又立有大功,怎么着也能在朝里谋个好差事吧?没想到,跟其他兄弟一样,他也得回封国,于是,一怒之下,没等正式通知,曹彰就走了。

衣赐履说:实际上,能跟曹丕叫板的就只有曹彰和曹植两个,曹丕赶的就是你俩,其他那些兄弟们,回不回封国根本没所谓。曹彰居然还想跟朝里呆着,确实没有政治头脑。

公元221年,曹彰进封公爵;公元222年,进封任城王;公元223年,死了。

曹彰之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到京参加朝会,突得急病,死在任城国驻京办事处;二是曹操死的时候,曹彰曾经过问魏王玺绶的事儿,曹丕知道后很不爽,于是,曹彰到京,曹丕根本不见他。曹彰心中忿怒,竟然暴死。

这两种死法,似乎都给人一种曹彰被曹丕暗算的感觉。我个人觉得不至于。如果说曹丕要弄死兄弟,也得先弄曹植不是?曹彰就是一个孟浪之辈,不至于让曹丕感觉到实质性的威胁。

临菑(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侯曹植的监国谒者叫灌均,一早就知道曹丕、曹植之间不合,他踅摸着魏王肯定打算收拾这个弟弟,就上奏说:

大王啊,尽管临菑侯曹植是您的亲兄弟,但为了魏国的长远,我不得不据实奏报。临菑侯天天泡在酒缸里,没命地喝啊,喝高了就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而且,他居然劫持您的使者,羞辱、胁迫他们诶。

曹丕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将曹植的党羽,丁仪、丁廙(读如义)兄弟,以及两家男丁全部处死(丁氏兄弟事详见拙文《曹丕、曹植争夺太子之位(下):大师马保国挑战拳王泰森》)。

衣赐履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曹植和曹丕是叫过板的,曹植败了,他的马仔就惨了,幸亏杨修死得快,一早就被曹老板干掉了,要不,可能还得连累家人。

早在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曹操老家谯县(安徽省亳州市)出现了黄龙,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读如羊),这是什么样的祥瑞?

单飏说,出现黄龙,说明此处当有王者兴起,从现在算起,五十年内,这地方还会出现黄龙。天地运行有其规律,黄龙的出现,也是与天道相呼应的。

当时有个叫殷登的人听到了两人的对话,默默记在心头。黄龙出现之后的第四十五个年头儿(应指公元220年),殷登还活着。三月,谯县再次出现黄龙,殷登听说之后,激动得胡子乱颤,说,单飏说的话,真特么准啊!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2)

【黄龙见于谯】

曹丕立马召见殷登,一通表扬,赐谷三百斛,才送老人家回去。

衣赐履说:为登基造势,这就开始了。

濊貊(读如汇莫)、扶馀单于(这是两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焉耆、于阗王(这是两个西域王国)都派使者进贡。

曹丕下令,表彰了一批已故臣僚,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脩、凉茂、郎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这些人的儿子,全都任命为郎官儿。

衣赐履说:大东北、大西北同时向曹丕进贡,我很难相信是一个偶发行为,很可能是曹丕安排的。当初,王莽篡汉之前,东西南北都来进贡,就是莽哥一手安排的。

任用毛玠等人的后人,目的是取得这些家族的支持。

四月,饶安县(属勃海郡)上书,说是出现了白雉。

曹丕下令,减免饶安县田租,赐勃海郡百户人家牛跟酒,特令大宴三天;又命太常以太牢的标准祭祀宗庙。

衣赐履说:白雉就是白野鸡,是极品祥瑞之一。王莽篡汉之前,就搞了一出白野鸡的戏码。

尚书陈群认为,汉朝任用的官员,并没有把人才都选举出来,于是设立九品官人的制度:

在州和郡都设置“中正”岗位,以确定应该选用哪些人;中正由各州、郡中公正贤明、能够鉴别人才的人担任,由他们鉴别人物品行、能力,分出高低不同等级。

衣赐履说:陈群提出来的干部任用制度,就是著名的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各个王朝提拔使用干部的主要制度。之所以拿出来摆一下,是因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曹丕为了称帝,与豪族作了个交易,即,我同意九品官人法,但你们要支持我当皇帝,正因为此,干部的任免权落在了世家大族手里。这种宏观叙事,我始终跟不上节奏,这个观点,我是坚决反对的。我只相信一点,曹丕如果不称帝,万一献帝刘协得势了,陈群这些名为汉臣实为魏臣的家伙们,会死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他们恨不得曹丕赶紧立即马上登基当皇帝,后世硬要说陈群们拿九品官人法和曹丕讨价还价要权力,陈群知道了会笑的。

关于九品官人法,我们以后合适的时候专门讨论。

五月三日,汉献帝刘协追封曹丕的祖父、前太尉曹嵩为魏太王,曹嵩的夫人丁氏为魏太王后。

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归降,都封为列侯。酒泉黄华、张掖张进、西平麹演(麹读如躯)等人反叛,金城太守苏则讨伐,斩张进、麹演,黄华投降。

六月,曹丕在邺城东郊演兵。二十六日,曹丕率军南征。

七月,南征进行时,发生三件大事。

第一,孙权派人向东汉王朝政府进贡。

第二,刘备的将领孟达,率四千余家投降。

第三,武都郡(甘肃省成县)氐族酋长杨仆,率部落依附汉朝廷,居汉阳郡(天水郡)。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3)

【曹丕打仗其实还可以】

衣赐履说:曹丕南征谁去了?谁也没征。实际上,曹丕带着大军转悠了一大圈,一仗也没打,一个地儿也没征。这次南征,唯一的目的就是昭示天下,魏王虽然换人了,军队依然是老曹家的,你们都老实一点,谁也别嘚瑟。这次南征,或者说南巡,至少有两个巨大的好处:一是对献帝刘协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虽然曹操死了,曹丕也不是善茬子,你想搞事情,掂量着看;二是让孙权再次称臣,别给我捣乱。为什么呢?关羽刚死了半年诶,刘备还想着收拾孙权呢,此时,如果曹丕南下打孙权,刘备会帮着孙权抵抗曹丕吗?孙权为了避免曹、刘夹击,必须再次向曹丕称臣。曹丕为什么不真的打孙权?对曹丕而言,什么是最大的政治?称帝啊!曹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称帝的时候,你们别给我捣乱就行了。

七月二十日,魏王曹丕驻谯县(安徽省亳州市·曹丕故乡),在谯县城东大摆宴席,犒劳军队将士,招待谯县父老,设置杂耍、乐队,以及各种节目助兴,官员和百姓前来为魏王祝寿,直到日落才散去。

孙盛评论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丧三年,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应如此……魏王曹丕,在人生最应哀痛的时候,却摆宴席,演歌舞,身处创业之始,便毁坏了君王的基础。在接受汉朝皇帝禅让的时候,又公开纳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由此可知,曹丕很难长寿,曹氏政权一定是个短命王朝

衣赐履说:孙盛是东晋史学家,晋取代魏,所以他贬魏是正常的。汉文帝时,专门下令废止守丧三年的做法。孙盛说曹丕没有守丧三年,还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就看出曹丕很难长寿,曹氏政权是个短命王朝,这种事后诸葛的说法,让人发笑。特别是,曹丕纳献帝两个女儿为妃,是有深刻的政治含义的,孙盛如果看不出来,我不知道他凭什么被认为是史学家的。

八月,石邑县上报,凤凰集结。

十月,献帝刘协将皇帝宝座禅让给曹丕,大魏朝正式建立,曹丕成为魏朝第一任皇帝,改年号为黄初

我们讨论一下,曹丕为什么这么着急上火称帝?

我个人认为,曹丕称帝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

第一,曹操死了。要当周文王的曹操死了,要当周武王的曹丕就应该行动了。

第二,外部环境非常好。西北平叛,外国进贡,少数民族归附,山贼归降,更重要的是,孙权夺了荆州,杀了关羽,孙、刘联盟碎了一地,双方随时可能开战,此时称帝,孙、刘根本无力反对。

第三,不宜久拖。曹丕要称帝,是明摆着的事儿。曹丕的个人能力、威望比曹操要差一大截也是明摆着的事儿。此时如果不称帝,多干几年,曹丕能不能以魏王、丞相的身份服众,就很难说了。他爹曹操在的时候,献帝刘协整过一次衣带诏事件,刘协不是弱鸡诶,是敢杀曹老板的人诶!那么,谁能保证刘协不会再整一次?万一刘协干掉了曹丕,那大汉朝势必重新雄起啊。

所以,曹丕必须立即称帝

但称帝,除了你要有实力,有人支持你,还得解决一个曹氏当立的合法性问题,也即曹操说的“若天命在吾”中的“天命”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曹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从来都是有表演性质的,让位者虽然恨得要死,心中滴血,也必须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诚恳;受位者虽然早就急不可耐,但绝不可以立即坐上那个位子,而是要谦恭地表示,我这个人既没才能,也无德行,我怎么能当皇帝呢?我对本朝非常忠诚,我绝不会背叛的,云云。于是,让者再让,受者再拒,一般要经过三个来回之后,受位者才在万般无奈下坐上宝座。

当年王莽代汉,就是这个路数。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4)

【禅让,一个美丽的传说】

曹丕大致上也是这套流程,但他的整个儿表现,让我目瞪口呆。

群臣,甚至献帝刘协本人,都劝曹丕接受皇位,曹丕一直拒绝,大家猜猜看,曹丕拒绝了多少次?

打死你也猜不到。

曹丕比王莽还夸张。

曹丕的内心强大到什么程度,我无法想像。

曹丕的政治定力几乎到达了极致。

曹丕一共拒绝了二十次!

对,你没看错,拒绝了二十次,其中还有四次是献帝直接下的册书,命令曹丕接受皇位,哈!

直到第二十一次,曹丕才在奏章上批了一个字:

哈哈哈。

全文太长,我们捡有代表性的几次给大家摆一摆。这些全部记录在《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禅代众事》中。

第一次

左中郎将李伏给曹丕上表,说:

当初先王(曹操)初建魏国,远处的人都以为是拜为魏王。我当时正在汉中,武都人李庶、姜合对我说,曹公肯定是封魏公,不是封魏王。

我说,为什么呢?

他们说,定天下者,魏公子桓(曹丕字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我把这个事儿告诉张鲁,张鲁就问姜合这些话出自哪里。姜合说,出自《孔子玉版》(一本谶书),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

之后过了个把月,有人逃到汉中,带来消息,果然,当时先王封为魏公,与姜合他们说的一样……自从我来到大王身边,一直想说这些个事儿,但没有合适的机会。殿下即位初年,各种祥瑞,排着队到来啊,天命在曹氏,至为明显。所有的预兆都有应验,我实在高兴得手舞足蹈,上表向您表达我的意思。

曹丕下令说:

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因为先王(曹操)之大德通于神明,不是人力所为。我曹丕何德何能,岂敢贪天之功?你的上表我会公示。

李伏并没有挑明让曹丕称帝,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李伏的表一上,立即就有很多人跟进。

第二次

魏王侍中刘廙(读如义)、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人上书,意思是看了李伏的上表,实在太有道理了,各种图纬、神示,明摆着让您取汉而代之嘛,云云。

曹丕下令说,我德行不够,让尚书仆射把这个事儿公布,让所有官员全都知道。

第三次

太史丞许芝上书,摆了一堆谶纬:

比如,七月四日,黄龙见,这是帝王受命的符瑞之中最重要的。

又如,春秋玉版谶说,代赤者魏公子。代替刘家火德的,是魏国的公子。

又如,春秋佐助期说,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县令李云曾上书说,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又如,汉献帝根本就不是汉朝的正嗣,他小的时候名为董侯,根本不姓刘嘛。

又如,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鬼、禾、女合起来,就是个“魏”字,意思是曹魏要王天下,等等等等。

以前我们讲过,刘秀称帝时,谶语起了重要作用。曹丕此番大肆利用谶语来解决曹氏当代刘氏的合法性。曹丕下令,表示我不行,把我的理由向天下宣示,让所有人都知道,我曹丕是大汉的忠臣,我绝不篡汉。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5)

【又是这玩意儿起了大作用!】

第四次、第五次,又是一帮重臣,辛毗、刘晔、傅巽、卫臻、桓阶、陈矫、陈群、苏林、董巴,还有司马懿、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意思是,大王你别再谦虚了,我们都等不及了!

别说臣子们等不及了,献帝刘协也坐不住了,专门下册书命令魏王禅代天下,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汉朝是继承的帝尧的运道,有把大位传给有德之人的义务……尧禅位于舜,还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我也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献出,作为魏的嫔妃……

献帝的册书是第六次

看,曹丕最后娶了献帝的两个女儿,与好不好色没关系,也不是欺负刘协,完全是为了遵循尧舜禅让的大义嘛!因此,前面孙胜那个评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献帝献出两个闺女,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曹丕再次拒绝。

这下子,不光臣子们急了,连我看得都急了,曹丕啊曹丕,你就从了吧,别再耽误工夫了!

于是,臣子们加大力度,到第十次第十一次劝进的时候,署名的臣子达到了一百二十人。

我估计献帝都快烦死了,你丫曹丕要当皇帝,你就当,朕立即走人!你特么凭什么让老子陪着你演戏,演个没完没了啊!

之后,第十四次第十七次第二十次,都是献帝的册书。

第二十一次

尚书令桓阶等上奏说,老大啊,连皇上都劝您四回了,差不多了,见好就收吧,一切都已准备完毕,本月二十九日,是好日子,咱别再演了,登坛受命吧。

终于,曹丕下令说,

于是,在繁阳(河南省临颍县西北,曹丕登基后改名繁昌)设坛,十月二十九日,曹丕在百官陪同下,接受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初,大赦天下。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6)

【曹丕称帝】

整个这个过程,史书没有记录持续了多长时间,我推测从本年三月黄龙见于谯,甚至给曹操办完丧事就开始了,二十一次劝进,伴随着外族归附、孙权称臣、孟达来降、曹丕南征、天降祥瑞……把天命归曹,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二十一份劝进书,逾万字,有如二十一篇学术论文,论证严密,旁征博引,气势磅礴,让人看了,都觉得曹丕不当皇帝,就是天理难容。

所有的人,都知道是在演戏,但是,所有的人,都演得一丝不苟,让人感到一种非常荒诞的庄严肃穆。

在曹丕反复辞让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曹丕脸皮之厚,甚至在王莽之上;另一方面,曹丕的政治定力,恐怕上下五千年,无出其右者。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曹丕并非完全在作秀,他每一次拒绝,都会公之于众,表面上是公布他拒绝篡汉的决心,实质上则是把皇帝和大臣的态度公之于众,通过这种反复,向献帝和忠于汉室的大臣施压,在一次一次强大的心理攻势下,团结者不断分化,坚定者逐渐软化,软弱者直接躺平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7)

【汉臣全部躺平】

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刘协在封国(山阳国,河南省焦作市)内,可以继续奉行汉朝历法,继续使用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礼仪和音乐,上书不称臣。

追尊魏太王曹嵩为太皇帝;魏武王曹操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尊奉母亲魏太后卞氏为皇太后。改汉朝的诸侯王为嵩德侯,列侯为关中侯。大臣们封爵、升迁,各有不同。

撤销相国,改称司徒;撤销御史大夫,改称司空。

衣赐履说:正式恢复东汉王朝的三公制,这一条显示出曹丕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远见。

十二月,整修洛阳宫殿。

十二月十七日,曹丕迁往洛阳。

曹丕的个性特点以及故事(三国人物读完曹丕称帝全过程)(8)

《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汉朝是火德,火忌水,所以“洛”字去掉“水”而加上“佳”,洛阳变成雒阳。而大魏朝是土德,水得土而流动,土得水而柔软,所以去“佳”加“水”,变“雒”为“洛”,雒阳变回洛阳。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