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

如今的社交礼仪中,行礼的方式已经不多见,正规场合下往往采用的是握手,如果更亲密一点的话也无非是拥抱。但在古代的社交场合中,行礼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行什么礼,对方如何受礼,都是有讲究的。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1)

​我们知道古代的行礼种类很多,根据不同身份、场合而异。有拱手、作揖、长揖、打躬、跪拜等。在实际交往中,礼节施行又是双方之间的事,哪一方先行礼,哪一方后行礼,行礼方施礼后,受礼方是否受礼、如何受礼、如何还礼等等,也是一种礼节内容,而且情况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古代社会生活中举出一些普通的事例。

《醒世恒言》中有“陈多寿生死夫妻”一节中有这么一段:

“陈青的儿子小名多寿,抱了书包,从外而入,跨进作启,不慌不忙,将书包放在椅子之上,先向王三老叫声公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王三老欲待回礼,陈青就坐上一把按住道:‘你老人家不须多礼,却不怕折了那小厮一世职福?’王三老道:‘说哪里话!’口中虽是恁般说,被陈青按住,只得臀儿略起了一起,腰儿略曲了一曲,也算是受半礼了。那小学生又向朱世远叫声伯伯,作揖下去。朱世远还礼时,陈青却是对坐,隔了一张棋桌,不便拖拽,只得也作揖相陪。小学生见过二位尊客,才到父亲眼前唱喏。”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2)

​在这个场合中,作为晚辈的小学生陈多寿向长辈们行礼,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示礼时,先向两个外姓长辈行礼,然后才到父亲眼前唱喏。那两位老者称他“作揖次第,甚有礼数”,又体现了他“先外后内”的一种礼节。

再说这几位尊长的还礼。陈多寿向王三老“深深作揖”即打躬作揖,表示非常礼敬,感动了这位老者,竟然要向小辈还礼。陈多寿的父亲怎能让他向儿子回礼,于是把他按住。这王三老虽未回礼,也不肯坐受全礼,因而略微起坐欠身,做为“受半礼”的表示。

陈多寿再向朱世远同样行礼作揖,他的父亲与他隔着桌子无法阻拦,朱世远还了礼,陈青只好“作揖相陪”,是对朱世远向他儿子还礼的回礼。这个场面,既涉及到不同辈分之间的行礼、受礼与还礼,也有同辈之间的回礼,而陈青的回礼,又有代儿子还礼的意思,其间的礼节,便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3)

行礼次序,卑、幼先施,是基本的礼俗,官方礼制对此也有规定。如明朝就规定,品官相见,低品级的卑者先施礼,高品级的尊者或答礼,或坐而受礼。“民间士农工商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拜谒之礼,幼者先施”。(《明史·礼志十·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受礼礼节中,受礼者对施礼者不作回礼表示,为受礼,或可称为“受全礼”,全部接受。一般是尊者接受比自己身份地位相差较大的卑者的施礼,如君与臣、父母祖父母与儿孙、主与仆等。

朝堂之上,皇帝接受臣子的跪拜而不还礼,在封建专制时代是天经地义之事,它是君为臣纲的伦理纲常在礼制上的一种体现,这种礼仪在各朝典礼中都有规制。

家庭内部尊长接受卑幼的行礼属于家礼,清代满族家庭的这种礼法尤为严格,如“新岁相见,卑幼于尊长必长跪叩首,尊长者坐而受之,不为答。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以好语祝,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

官员之间如品级相差较大,品级高的尊者也受礼而不还礼,如明代的“品官相见礼”规定,品级相差四等,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官员退休还乡,“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4)

​受礼中有“受半礼”之说,上面也有提及,是指对施行者之礼不是完全坐受,而是有回敬的礼节性动作,如前述王三老对陈多寿回礼的那种表示形式。或者以行礼者施礼次数的一半相回敬。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杨雄向他新结义的兄弟石秀引见其妻子,石秀要拜,杨雄之妻不肯受礼。杨雄对她说:“你是嫂嫂,可受半礼。”

另外,对施礼者先接受,至其再施礼时又还礼,也可称为受半礼。梁章钜的《退庵随笔》记载:“欧公有故人来拜者,但平受,初不辞让,至与其人通寒温、叙父兄交契讫,再拜,始答拜,如此,则受半礼矣。”

还礼称为回礼、答礼,是以施礼动作向对方还礼。除了上面所说的受半礼之时的还礼外,还有还平等礼,以揖礼还跪拜礼及还半个礼等形式,皆视双方身份地位而定。《老残游记》第十八回,写知县王子谨迎接姓白的知府,他们之间品级相差不算大,王子谨先行施礼:“赶到面前请了个安,道声‘大人辛苦’。白公回了个安。”

这种还礼就属于还平等礼。清代礼制规定,百姓之间互相拜访,卑幼拜谒尊长,是卑幼先施两拜礼,尊长“答揖”,这是以揖礼答拜跪礼。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5)

​双方行礼不分先后,同时进行,而且礼节平等,谓之“均礼”,如有所谓的“平磕头”的礼节就属此类。《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中进士后,同乡进士王惠来看望他,王惠进了门后,拉着荀玫的手说:“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寻常同年弟兄。”于是“两人平磕了头”。

还礼中还有所谓的代还礼,是代替自己这一方的人还礼,如《儿女英雄传》中,安学海家的塾师给安氏老夫妇行礼,慌得安太太不知如何还礼是好,于是安学海“还揖不迭,连说:‘代还礼,代还礼’”。

民间还有一种礼俗,是受礼者不让行礼者对着自己行礼,而让他向神佛的龛像行礼。也有的人向对方说行礼后,便直接对着神佛龛像跪拜。《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安公子去拜见他的岳父岳母张老夫妇,便有这样一种行礼、受礼习俗。书中如此写道:

“佛桌儿前早铺下了个蒲垫儿,老两口走到跟前就站住,等着姑爷行礼。你道是这个什么仪注?原来小户人家凡遇大典礼,不大肯坐下受人的头,总是交他朝着家堂佛磕。便是家里有个孩子,从教学里下了学,也得朝着佛爷作个揖。这是比户皆然,却为《礼》经所不载。更兼安公子中举的时候是在上屋给岳父母行的礼,此时如何想得到这个规矩?以至听他岳父说了句:‘姑爷来到就是,别行礼罢。’他才知识该朝佛爷磕的,便在蒲垫上先给泰山磕了三个头。张老爷说了几句吉祥话,安公子起来,又给泰水(岳母)磕头。”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6)

​文中提到安公子在佛桌前蒲垫上给岳父、岳母磕头,实际是朝着佛龛磕,而此前他岳父对他说“姑爷来就是,别行礼罢”,安公子理解到这是“该朝佛爷磕的”,而不是理解为是不让他行礼,这说明当时清朝的一般人都知道这样一种礼俗。

人与人之间,若身份地位大致相当,对施礼者还礼,是最普通的礼貌行为,否则便是失礼,给人一种高傲无礼的印象。《水浒传》中便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冲发配路过柴进庄园,二人正吃酒间,庄院的洪教头来了:

“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忙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鞠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教你古人如何行礼(简要说明古代交际中行礼)(7)

​洪教头的这种倨傲之举,以及受礼而不还礼的行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的身份,相反,只能引起在座的人对他的鄙视和厌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受礼而不还礼也是一种极大的失礼,是要遭到舆论谴责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