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经典十首诗词(男儿何不带吴钩)

这是大唐詩人李贺的一首詩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身体羸弱,却还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詩,让人觉得和他柔弱的文人气质不符。可见,每一个男孩子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英雄梦,都有一颗侠客心,都有一个圣斗士星矢的完美情结,都希望像孙悟空一样学了本领,降妖除魔,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都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担当,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就实现了一个文人志士的宏伟梦想。

辛弃疾经典十首诗词(男儿何不带吴钩)(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闻名天下的美好风景,也有心怀天下的国家栋梁,公元(989年),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生于此地。范仲淹二岁而孤,身世颇为凄惨,母贫无所依,另嫁与长山朱氏。

范仲淹少时曾经在长白山醴泉寒窗苦读数载,据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旧日某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上长白山僧舍,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十数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范仲淹将粟米煮成稀粥,到了晚上因为天寒地冻,粥尽凝固,范仲淹用刀将之划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三年,一个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整天就是靠这些稀粥度日,若是常人冻若冰块的稀粥是无法吞咽的,想想就让人心酸。

后来,范仲淹去了应天府读书,应天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之类的院校,布衣寒姿的范仲淹一如既往地勤奋苦读,不仅泛读儒学经典,而且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磨炼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关于范仲淹好学事迹,欧阳修在《范碑》中记载云:“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南郡入学堂,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

辛弃疾经典十首诗词(男儿何不带吴钩)(2)

范仲淹为官正直敢谏言。宋仁宗即位时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太子,多年以后仍然迟迟不肯归政。后来范仲淹上疏,力请太后撤班,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更是对其怀恨在心。提携过范仲淹的晏殊听说此事大惊失色,认为范仲淹此事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而且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心存感激,为了避风头,范仲淹便请求外任为官。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毅力和绝不松懈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不畏艰险的气魄和胆识。

庆历三年(1043年),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针对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因上精贡举、均公田、减徭役等十事,为权贵所不容,毁谤四起,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徙知颍州,同年卒于徐州行次,谥号文正。

范仲淹大大拓宽了晚唐五代词人的意境,唐人有边塞诗,他有边塞词,大有变伶人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之势。试看其《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辛弃疾经典十首诗词(男儿何不带吴钩)(3)

边塞的风景别有一番荒蛮凄美的气象,胡天塞北,朔风悲鸣,雁阵惊寒,尽数南回,连候鸟都不流恋的地方,这些将士们还要留在这荒无人烟的偏远之地。号角声声,此起彼伏,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片悲凉肃杀之气,侧耳倾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坐听之,不觉泪下。此情此景,将士们不约而同的生出恋家之情。

在群山万壑之间,长烟落日笼罩着一座孤城,城门紧闭,孤城一片万韧山,在如血的残阳中静默,述说着金戈铁马,马革裹尸,铁血丹心的军魂的过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杯浊酒慰忠肠,家乡远在千万里之外

,边患未除,归期未有期,燕然未勒,出自《后汉书.窦宪传》.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为记。这里指未建功业。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悠悠回忆着家乡的折杨柳枝曲,不禁潸然泪下,在满地霜华,不眠之夜,只有一杯浊酒、幽怨的羌笛、四面边声,陪伴着思乡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戍边,戍边,从将军到士兵,从青春到白头。连年征战, 倦怠的心,渴望回归。可是他们是亲人们的万里长城,是战士,他们没有自己,只有家国的情怀。

范仲淹在《醉翁亭记》中曾写下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也是这样度过的,公而忘私,贫而忘忧,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