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归纳总结(必备文化常识总结)

必备文化常识总结(八)[胜迹景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化常识归纳总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常识归纳总结(必备文化常识总结)

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必备文化常识总结(八)[胜迹景建]

1、中国古代城市从秦始皇起,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有一部分是按照规划意图,平地建造起来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元大都等。它们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严整规则。另一部分城市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逐渐发展或经重建、扩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苏州等。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城市平面不甚规整,但内城部分则是按规划建造的,比较方正规则。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比如汉代长安城中有集中的市,设官吏管理。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市、西市规模很大,按行业设肆。

古代城市的传统特征就是中轴线对称,这样的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体现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是为了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2、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前身是清漪园,为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为孝敬其母亲圣皇后斥资448万两白银而修建,总面积290公顷,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辐射分布各类景点百余处,共有古树名木1600余株,亭、台、楼、阁、廊、榭等建筑屋舍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苏州街、十七孔桥、长廊、谐趣园、石舫、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高度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但不幸的是,颐和园曾饱经沧桑,在186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为由集资重建。可惜,颐和园于1900年再次惨遭八国联军破坏,许多珍宝被抢劫一空。1903年,重得修复,后又于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遭到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完整修缮。

3、​寒山寺的知名度是借着张继的诗,但是它的名字来历却和两个僧人有关。江南人民把寒山、拾得看作“和合二仙”的化身,他们来到人间,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由于“和合二仙”在此寺院相逢并成为住持,这个寺院就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

4、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

5、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一枝奇葩,其中,江南园林是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哲学、宗教等思想,也展现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

1.师法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师法自然是园林艺术的一个特点。它在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与自然吻合。山与水以及假山中的各种景象都要符合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一处山水景象的组合都要合乎自然规律。如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状。

2.融于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是主要手段,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种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起来。

3.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亭、楼、台、阁等建筑,所有的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恬静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

4.表现自然。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总体而言,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四点,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所在,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6、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在建设王城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井”字形道路,《桃花源记》中说的“阡陌交通”,大概便是“街”。

而坊的出现,源自于古代的里坊制度,这是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我国古代,居民区通常这样划分: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二十闾为坊,十坊为区。中国古代的都城有一条制度,就是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都在一条线上,老百姓都在皇宫的周围,老百姓的居住区被切成豆腐块一样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的长安城中心是皇城和宫城,东西两侧分别划成三行,每行南北划分十三坊,共七十八坊,坊四周设墙,每逢夜晚,坊、市关闭坊门,禁止人员出入,实为一座夜间宵禁的军事化管理城市。

7、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为什么叫断桥呢?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8、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赵州桥因为千年不坏而历来受到建筑学家的高度重视,到现在为止,赵州桥已经建成1400多年,其间,它历经8次大地震而不倒,54次大洪水而不垮,千百年来历经无数次战乱而不毁。

赵州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坏,跟它独特的桥体构造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提到赵州桥“三绝”了。

“券”小于半圆的设计是其中一绝,一般石桥的“券”(桥洞)大多是半圆形,而赵州桥跨度太大,要修半圆形要很高桥洞才行,但这样会导致过桥很困难,于是设计师李春巧妙设计小于半圆的桥洞,既节省材料,又十分美观。

洞砌并列式是赵州桥的又一绝,这样的设计使得桥身28道小券既能非常坚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即使一个有损坏,也不影响整体,即使修补也不影响桥体的交通。

而“撞”空而不实的设计又是其中一绝,所谓“撞”是指桥洞的两肩,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不但没有砌实,还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小券。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桥的重量大为减轻,而且能够缓解桥下河流涨水时水流的压力,从而很有效地保证桥的安全。

9、作为我国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以她秀美的风光征服了来此地游览的人们,而且,它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修建原理,是李冰采用了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利用分水鱼嘴,把岷江水流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用水,将外江作为岷江的正流。同时,他又在内外江之间筑了离堆,离堆东侧叫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当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被淹没了的时候,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这样,从内江到宝瓶口以下,就会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0、在中国,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古人在祭祀先祖或者天地以及鬼神时的地方叫作庙,而且,庙的本来意思就是指“皇帝的权威,通过祭天的仪式,得到了上天认可”,因此自古以来,皇帝对庙十分重视,并且,每个皇帝都有“庙号”。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有才有德的人也可以被立庙供奉,比如岳王庙、关帝庙等等。

但是,寺就不同了,它的原意指的是官署,比如太常寺、大理寺等等。到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备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宣传宗教的机构。

因此,我们现在也可以这样理解,寺是宣讲宗教的机构,庙是人们纪念祖先以及忠孝之人的场所,前者供奉的是佛,而后者供奉的则是神,也可以说是人的神化。

11、古人将园林的组景手法总结为十八种,分别是:对景、借景、引景、分景、藏景、夹景、框景、题景、隔景、障景、朦景、露景、泄景、影景、色景、香景、景眼、天景。在所有的组景手法中,借景和对景手法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从风景欣赏学上讲,借景有如下三个功用:扩大园林的空间观感,增加风景美欣赏的多样性,使观赏者突破眼前的有限之景,通向无限。在造园的相地阶段,将借景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可使园林突破自身范围的局限,将整个风景面扩大延伸出去,将园外园内风景连成一体,如无锡的寄畅园,便是将园内的园林景色与园外的山水林泉完全融合于一体了。

所谓“对景”就是相对之意。要做好对景,就要注意把握距离,避免“硬对景”,即两景相差较短距离相对而观,让人备感别扭。要想弥补两景因过于靠近而不适的缺陷,最好的办法是在两景之间加入一些装饰,使其相互对视时,若隐若现,有含蓄之感。比如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便是在揖峰轩和石林小屋中增加数立峰,使两景仅隔10米而无别扭之感。

12、阳关位于今日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古代以南为阳,故名阳关。它的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这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阳关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13、关于庐山的记载历来就有,文人墨客也有不少登临庐山之后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作,无论是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都写尽了庐山的美景。根据史料考证,认为庐山名字的由来还是有两种不同观点,有人说庐山是因为山体特征命名,另一种说法讲的是由于庐山存在于春秋时期的卢子国境内而得名的。

14、在中国的名胜古迹当中,有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它就是丰都名山。

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刻意渲染,历代文人、官吏通过小说、诗词、游记和碑文的描述,比如李白“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渲染,一个比较全面的鬼城就在丰都形成了。从虚幻到实物,丰都鬼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以及中国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结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发展,最后才形成了今天天下闻名的“鬼城文化”。

15、苏杭被如此赞誉,不仅仅是因为风景秀丽,它们的富裕也占了很大的原因,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赞誉。而且在当时的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常州被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代表,原因不在于富裕程度,风景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白居易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

16、游览过桂林山水的人,都会觉得不虚此行,认为谚语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是名副其实。

17、在浙江的园林中,嘉兴烟雨楼可谓翘楚,它位于浙江四大名湖之一的南湖之上,南湖素以烟雨风光著称于世,由于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淡水碧林相映成画,每当淫雨霏霏时,湖面薄雾如纱,富有诗意,烟雨楼就建立在湖中的湖心岛上。

清代皇帝对此楼深爱有加,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楼赋诗,盛赞烟雨楼。烟雨楼原是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整个园林的泛称,全园占地11亩,园内亭台楼阁错列,四周围栏环绕,长堤回环。烟雨楼正楼为两层建筑,高约20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楼前所悬“烟雨楼”匾额为董必武所题。楼中还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吴镇,近代吴昌硕的一些石刻题刻,烟雨楼后有假山巧峙。全园湖中有池,岛中有堤,为中国造园艺术的典型风格。

18、醉翁亭地理位置处于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有“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的赞誉。

醉翁亭中建筑布局精巧,“醉翁九景”醉翁亭、古梅亭、意在亭、影香亭、宝宋斋、冯公祠、怡亭、览余台、古梅台穿插其间,此九处景致风格各异,互不雷同。醉翁亭前的泉水名叫“让泉”,泉前为小溪,亭后有纪念欧阳修和王禹偁两位宋朝太守的“二贤堂”,亭中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名为“欧文苏字”,亭的最后为一高台,名为“玄帝宫”,登临送目,可一览全亭风光。

19、兰亭位于绍兴市的兰渚山,作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宅地,兰亭又被誉为书法圣地。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经植兰于此,而在东汉时期,此地又曾被设置驿亭,故名兰亭。

由于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使兰亭成为魏晋风流高地。兰亭园林风光优美,“茂林修竹,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兰亭内主要景色有“一序”:《兰亭序》, “三碑”:兰亭碑、御碑、鹅池碑,“十一景”:流觞亭、小兰亭、鹅池、乐池、御碑亭、古驿亭、王右军祠、临池十八缸、书法博物馆、之镇。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流觞亭、小兰亭、曲水流觞、鹅池、乐池等建筑。其中,鹅池规划优美,池里可见成群的鸭子,鹅池亭为三角亭,上刻“鹅池”二字分别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所写。流觞亭取自“曲水流觞”,是王羲之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小兰亭为一四角碑亭,内中石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帝御笔。

20、作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古称横塘,莫愁是河南洛阳人,自幼丧母,她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文静,聪明好学,邻居家的小孩念书的时候,她在旁边听着记着,不但识得些字,连诗文也能吟咏几句,而且,莫愁还跟着父亲学了一手采药治病的本领。梁武帝设计害死了卢公子,莫愁得知真相之后悲愤交加,决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天夜里,投石城湖而死。为了纪念她,人们就将石城湖改名为莫愁湖。

21、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在西安周至县城南的黑水峪口建了一座“仙游宫”,3年后,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在仙游宫建塔安置佛舍利,从此之后,“仙游宫”就改名为“仙游寺”。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写下了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故事为主题的长诗《长恨歌》,成为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而这,也是如今仙游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自幼喜善吹箫,并通晓音律,有一位名叫萧史的年轻人潇洒俊逸,才华出众,与弄玉志趣相投,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夫妻,住在寺边的玉女洞中“夫唱妇随”,悠扬动听的箫声引来祥龙瑞凤,将二人带入仙界,成语“乘龙快婿”便出自这个典故。

23、在中国著名的园林当中,圆明园被称为是“万园之园”,而且,在历史上,圆明园还曾经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地位变得远远超过了其他园林,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这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它占地5200多亩,景点多达150余处,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三园组成。

圆明园南部为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即朝廷区,正殿正大光明殿就坐落于此。园中各处景点多模仿南方名园胜景的特点,以园中之园的手法,寓诗情画意于千变万化的圆明园中,代表景点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等。有趣的是,圆明园还建有西洋式景区如西洋喷泉、万花阵迷宫等,因此,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

雍正帝崇信佛教,自号“圆明居士”, “圆明园”一名便是康熙帝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而命名的,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等级是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令人痛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圆明园惨遭浩劫,园内寺庙建筑被抢夺焚劫,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史。

24、窑洞的历史非常悠久,这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古老的居住形式之一。这种“穴居式”的民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窑洞在外观上呈圆拱形,与外部方形的轮廓配合,体现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

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于是,当地居民便利用这种地理环境凿洞而居,创造了这种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人们在挖窑洞时,倾向于在地质较硬的山坡上凿挖,这样挖出来的窑洞,它的洞顶和墙壁都非常坚厚。而且,窑洞只有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既不容易由外界传热,又不会直接向大气中散热,所以,它的保温性非常好。而这也是造成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因素。

其实窑洞还代表着一种文化,在很久以前,黄土地上的汉子们辛勤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挖几孔窑洞。有了窑洞,才能娶妻成家立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因此,窑洞文化也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25、在那个科举盛行的年代,士子文人的脑海中,充斥着这么一种思想,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屋藏娇这个典故,说的是汉武帝刘彻,他和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青梅竹马,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刘彻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26、在诗坛上,唐代大诗人杜甫因其诗作反映民生疾苦,犹如一张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画卷,因此被称为“诗史”,而他生前居住的草堂也被称为“圣地”。

杜甫草堂,又名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建,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的居所。因杜甫先后在草堂创作诗篇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著名篇章,所以,该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草堂由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发现并保存,经宋、元、明、清各朝代多次修复而成,最终成为一座古朴典雅,园林清秀的文化圣地博物馆。草堂占地300多亩,其中,诗史堂为草堂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为雕塑家刘开渠雕刻的杜甫像,堂内设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和匾额。工部祠内供奉着杜甫画像,祠后有今人借鉴川西民居特点重建的“茅屋景区”,营造出一派田园风貌。盆景园内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作品,大多由楠木镌刻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素有“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美称的万佛楼,是杜甫草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也是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27、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标志,那就是门的颜色。至尊至贵的标志——朱漆大门。至于黄色之门,也是很高贵的,唐代时期,还曾用“黄阁”来指代宰相府或借指宰相。

后来,随着朝代更替,黑色大门是越来越普遍。在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门楼最具装饰趣味,当地居民称为“门楼子”。其色调是: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门上贴上红底对联,于这黑、灰之中亮着艳色。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有些地方,黑色大门被称为“黑大门”,并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据说有“黑煞神”当门,邪气就难以侵入。

还有一些白板门,也可算是平民百姓的“名片”,不施漆而呈原木色的白板,比起那些朱门彩扁来,自然要逊色、比较寒酸,是农家贫穷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

28、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方士、神仙。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人张道陵,对方术和神仙家思想核心进行总结,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编辑《想尔注》,招聚门人,组成五斗米道,在社会上传播,于是道教便正式产生。

中国的道教起源历史悠久,中国就有四大道教名山,这是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

1.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势奇特,雄浑壮阔。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三潭、九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总数达两万余间,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间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天乙真庆宫等近百处。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势奇特,雄浑壮阔。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总数达2万余间,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天乙真庆宫、复真观、遇真宫等近百处。

2.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苍翠四合的城廓,故名青城山。这里林木青翠,峰峦多姿,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誉。青城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张天师)曾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因此,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38处。着名的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并有经雨亭、天然阁、凝翠桥等胜景。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千米处,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苍翠四合的城郭,故名青城山。这里林木青翠,峰峦多姿,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誉。青城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张天师)曾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因此,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38处。青城山著名的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官等,并有经雨亭、天然阁、凝翠桥等胜景。

3.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20千米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现今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的着名景点有天师府、上清宫、龙虎山、悬棺遗址和仙水岩等。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20千米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现今所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构成了这里自然、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的著名景点有天师府、上清官、龙虎山、悬棺遗址和仙水岩等。

4.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观有:

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兴起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在四座道教名山当中,武当山的名气最大,其古建筑群在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起,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29、在一些传统的居民建筑当中,比如北京四合院之类的建筑,经常可以看到大门正对面竖立着一面墙,也就是影壁,古代称之为萧墙。在现代人看来,影壁是十分碍事的,但是在古代建筑中,影壁却是必不可少的。

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当然,除此之外,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在功能作用上总共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第一种是影壁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作一字影壁,其中包括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的特点是它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梯形的,叫作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的位置各不相同,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它的主要作用是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从大门出入的人有整齐美观的愉悦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叫“反八字影壁”,它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在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要把大门位置向里退2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反八字影壁有一种效果,就是在它的烘托陪衬下,宅门会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其材质绝大部分为砖料。在作用上,影壁与大门互相陪衬,互相烘托,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影壁虽然是作为一座墙壁而存在的,但在院落的整体布局上,由于它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往往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30、我国传统建筑深远飞扬的屋顶历来被视为最显着的建筑特征之一,用林徽因的话说,“(屋顶)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和矫揉造作之处”。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的大屋顶与今日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设计的“大屋顶”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建筑的屋顶虽然从功能出发,但是却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色,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

在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一般官式建筑采用的屋顶形式有以下几种:重檐、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各种攒尖。重檐又可分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攒尖顶又有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形攒尖。此外,有的屋顶还可依据平面相互组合,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样式。

这些形式多样的屋顶被创造出来首先是为了表示等级,重檐庑殿、歇山都是皇家的专用,一般民宅只能建造硬山建筑。

当然这些屋顶形式远非全部,不太常见的形式还有顶、抱厦等等。就民居而言,其屋顶形式也很丰富,比如,平顶、单坡顶、穹窿顶等。

下面具体说说几种常见屋顶的形式和名称。重檐,即两层屋顶,下层屋顶为四坡,上层屋顶则可为庑殿、歇山等,重檐庑殿为清代建筑中最高形制,仅在太和殿、太庙正殿出现。那么何为庑殿顶?

庑殿顶即四面坡屋顶,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四阿顶,庑殿顶有五条脊,由正身、山面和转交部分组成,清代主要采用“顺梁法”和“趴梁法”两种构造。

歇山屋顶,在宋代也叫“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意思是指歇山屋顶有九条脊。从外部形象看,歇山屋顶是庑殿顶与悬山顶的结合,以下金檩为界,上部屋顶为悬山构造,下部分为庑殿。悬山屋顶的宋代名称叫“不厦两头造”,前后两坡屋顶,而且两山屋面悬出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其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于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为“出梢”,这也是悬山建筑区别于硬山建筑的主要特征。

31、楼,即重屋。在先秦习俗里面,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农村还盛行。楼下住人,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楼”字,而楼房的出现也比较晚,大约出现在战国后期。汉时才盛行起来。我国古代的楼房一般多为二层,形成传统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楼也是二层。

阁原为阁板之意,是厨房贮藏食物的地方,汉代又指堂序外的两个夹室,即东夹西夹。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休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的建筑物。阁的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至今着名的有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等佛阁,宁波天一阁、故宫文渊阁等藏书阁。此外古代俗称女子的卧房为“阁”,出嫁则为“出阁”。

32、我们常常提到“街坊四邻”,这个词代指住在一条街巷的邻居。

对于“街”这种城市元素,我们并不陌生。宽阔笔直的大道,如“长安街”;尺度亲切宜人的历史街道,有的蜿蜒曲折,如北京后海的“烟袋斜街”,有的热闹非凡,如正阳门前的“大栅栏”。而这个词里的“坊”又是什么呢?“坊”与“街”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街道出现的时间大约已经久远得不可考证,在周代的《考工记》王城的规划中,就已建议王城的主要道路建成“井”字形,且将道路分主次,相互间垂直连通。而“坊”的由来则出自古代的里坊制度。里坊是古代居住区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二十闾为坊;十坊为区,同时里坊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

在东周时期,里也称为“闾里”,这在《考工记》中也有所提及,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长安城内皇城、宫城东西侧各划分成三行,每行南北划分为十三坊,一共七十八坊;而东西各以二坊之地设为东市、西市,实为一百一十坊。坊四周设墙,形如小城堡,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了晚上,坊、市关闭坊门,禁止随便出入,街上由军队巡逻,盘查行人,所以长安城其实是一座夜间宵禁的军事管理城市。

到了晚唐时期,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这种里坊制度日益受到破坏,江浙一带的商业城市率先突破了束缚,慢慢地坊市结合,有时不设坊墙,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

宋代的城市虽然是在唐代里坊城市的格局上进行改造,但此时商业繁荣已使城市中封闭的坊市解体,转变为开放的街巷制城市。在开放的街巷城市中,居民可以从所居的小巷中直通主要街道,而街道两侧也可以开设店铺,夜禁也被取消,这在各个方面都活跃了城市的商业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由此才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宋代汴梁繁荣的市井生活。

33、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熟悉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筒中筒”结构,即利用建筑的表皮结构和电梯井等内核空间形成两个筒相套的结构,以增强建筑抗震、抗风的能力。

不过,大家也许不知道,类似的结构早在辽代就已经被用在木塔的建设中,这就是古建筑中的高层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结构的高妙之处,一是在于其平面布局,二是在于其各层间的暗层处理。所谓平面布局指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双筒结构:应县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各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此外,木塔各层间设有暗层,木塔共五层六檐,加上暗层,实为九层。暗层中用大量斜撑构件,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了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相传塔建成三百多年后,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岿然不动,足见其抗震性能之好。

34、说起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大家可能都能说上一大串:故宫、天坛、北海、国子监、潭柘寺……它们各有各的特色。然而,仅仅拥有这些建筑的北京还称不上完整的北京城,那些分布于全城各处的四合院也同样是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共同传递着所谓的京味和京韵。

四合院在老北京也叫“四合房”,顾名思义,就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的宅院”。其实中国很多传统建筑中都采用院落的形式,北京四合院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都很方正,多数呈长方形平面,采用正朝向。院落的基本单位叫“进”和“跨”,前者表示院落间前后的串联关系,即纵向的院落数量,后者表示左右并联关系,即北京四合院横向的院落数量。四合院根据其不同的院落大小及其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进、两进、三进、多跨四合院等。大型四合院往往不仅有好几进院落还拥有一跨花园,以丰富其空间。

单进四合院的构造最为简单,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四合房,由院墙、大门、倒座、东西厢房、正房、东西耳房几个元素构成。

一般来说,理想的四合院都要保证正房坐南朝北,也就是院落整体正南正北。大门通常设置在院落的东南角,而非正中,这样既可以保证院落内的空间不会被人由外部一览无余,还可避开冬天强劲的北风。一些宅门还在正对大门的厢房山墙上做一面照壁,上面装饰有精美的石雕。大门的西边是倒座房,通常是作为门房接待客人的,有的还在西南角设有厕所。院落空间多为方形,搭上个葡萄架,夏日就可以在院内乘凉。院落的东西各为两间厢房,是主人的亲戚居住的卧室,当然也可作为主人的起居空间。正房是院落中最为舒适的房间,用作主人的卧室;两侧配以耳房,作为储物场所。

空间层次更为复杂的四合院,如两进四合院,就会以垂花门将院落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院比较狭窄,是进入内院的缓冲空间。而内院以垂花门为界,四周有时还以连廊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这样即使下雨天也可以享用院落空间。

现在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四合院还是为数不少的。若想体验王府的恢宏和奢华,一定要去位于什刹海前海的恭王府看看;若想体会一下文人学士的宅第,可以去探访一下晚清大学士文煜的宅子(位于北京东城帽儿胡同7~13号);若想见识一下晚清精美的小木作技艺,那么内务府大臣荣源的宅院(位于东城帽儿胡同)就不可错过了,这里还是婉容居住过的地方。此外,还有各种近代的名人故居,如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也都是值得一看的典型北京四合院。

35、天安门前金水河畔耸立的一对华表以其挺拔的姿态、精美的雕刻,成为天安门广场的重要标志物。

对于华表的功能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通常是出现在建筑群入口、四周等,起到标识、限定空间的作用。除了在天安门前,我们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北海、白云观以及卢沟桥等处也都可以见到华表的身影。

一种说法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它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柱。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鼓励人们提意见。

桔槔是古代井上汲水的工具,形状是一根长杆,头上绑一个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态类似一根顶端有横木或其他装饰的立柱。

总结明清的遗存,我们不难发现,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以天安门的华表为例,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叫“承露盘”。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为须弥座,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36、明代除第一任皇帝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紫金山孝陵之外,其余各帝都葬于北京昌平,后世称为十三陵。在此以前,北宋帝陵虽然也集中兴建,但布局非常分散。

十三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南北向山谷为陵区,南端建陵门,谷内各山口建侧门、陵墙,由此又形成各自封闭的陵域。

十三陵自山谷入口处起建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主陵道,南端建有石牌坊,坊北即陵区正门建大红门,门内有碑亭,亭北进入夹道竖立石像生的神道,其后建有石牌坊、五孔桥、七孔桥。神道北端直抵位于主峰天寿山之下的主陵——成祖长陵。其余各陵也各倚一峰,分列左右。自棂星门以北,有多条支路通向其他各陵,主陵与其他各陵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区,在历代帝陵中独具特色。

以保存形制最为完整的长陵为例,陵园呈纵长矩形,分为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为陵门小红门与恩门之间,东侧建有碑亭。

第二进为恩门与内红门之间,居中的为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享殿恩殿,左右各有配殿十五间。这个院落规模宏大,是主要的祭祀场所,相当于陵寝的前朝区域。

第三进院落为内红门至宝城的方城明楼,是陵寝的寝区。方城明楼为上建重檐碑亭的方形城墩,下部有门洞通至宝城前小院,是宝城前的标志性建筑。

宝城的直径约300米,四周用城砖砌成圆城,城顶加垛口,其内夯土为陵山,墓室就在其下方。

由于长陵为迁都后第一代帝陵,所以形制规模都大于后世诸陵。不过各陵在布局形制上都与长陵相似:即由次陵道进入,经碑亭,过三座桥,直行至恩门,进入有陵墙围绕的陵园主体。陵园内主体建筑为恩殿,其后经三座琉璃门,再行至方城明楼,其后为陵墓所在的宝城。由此,也反映出明代陵墓规划之严谨、成熟。

37、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大门前看到有石狮子置于两侧,以镇宅护院。据说,这种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设立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石狮子由官府衙门逐渐扩展到官宦人家,最终被人们普遍认可。这种在大门前放石狮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38、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可以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要数祁县和平遥之民居。乔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着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从高空俯瞰,院落布局为“”字型。全院面积约8724.8平方米,分6个院落,内套20个小院,共有313间房屋,整个建筑形如城堡,四面修有高耸坚实的砖墙。全院给人以高大威严、端庄整齐之感,建筑讲究,布局严谨,规范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39、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15厘米的厚度。为了把城墙修得坚固耐久,故而城墙的墙面不修成垂直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3.5米,高度大约7~10米不甚相同。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所以有能力烧砖,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成为砖城墙。

用土修筑的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与城墙同样修法,乃在下部修一个夯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作为城楼了。城楼是一个标志,从远处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以窥视敌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枪,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城砖。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高度时再修垛口、枪眼。

古代城墙及城门洞口的式样,现在到北京或到其他地方看到的城门,基本上全部都是券门洞。券门洞即是半圆形的门洞。这个式样的券洞发明很早,一般用于房屋与墓葬,到元代开始才大量用于城门上。早期的城门洞口都做方形的或者做圭角形,是由于建楼用木梁来支承,在砖墙上用圆木成排地平铺基础之上,在圆木上往上砌砖,上部再建城楼,这是砖土结合的方式。唐宋时期这种做法十分普遍,到了元朝,砌砖技术更进一步发展,所以城门洞口改为用砖砌拱的办法,将墙体与拱砖门洞口上的顶砖全部连成一体,这样既坚固又耐久,非常稳定。所以券门建造较普遍并流传开来。

城墙并非一条直线,有的相互错开,有的不直通。虽然用砖砌出,也同样砌出弧形。在城墙墙体之侧面还砌出马面。每隔二十几米之处,特别是防御性强的部位,才建设马面。马面是宋代名词,就是在墙体的外楼建一个方垛,大约五乘八米左右,从外表看与城墙相同,这是为防御敌人攻城,保卫城池的一项设施。

在城墙的里边还建有马道,这是为人们登上城墙之用的。在军事设施上还有一种是战马城。城墙只修外面,与其他城一样,但在城里边不修墙面而是修斜的土坡。这样做,一方面为了节省城砖,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战争时,人们可从城内四面八方登上城头,不用局部的马道。这种方法,战斗力、防御性更强。

40、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唐代,黄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使用。

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黄色琉璃瓦钉,以后便按此规定沿袭下来。

其实皇帝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黄色的,比如龙袍、圣旨,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黄色的。如果民间随便穿黄色的衣服,真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绝大多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41、“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也是最为重要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辟雍的本义,辟者璧,璧者玉,雍者圆,圆者中,中者和。《扬子法言》云:“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意味辟。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伦道德之最高境界。

“辟雍”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土。天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由此普遍认为,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

历史上最着名的“辟雍”是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的西汉辟雍,建于汉平帝元始四年。其遗址地基为一高出地面0.3米、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其上推测为方形台榭建筑,面积3844平方米。建筑的中心是一方17米的夯土台,残高1.5米,其上应为原来建筑的“太室”。在夯土台的四角各筑有两个小方形夯土台,在中心台四壁的外侧、各小夯土台之间,均建有横长型厅堂,称东、西、南、北四堂,每面宽33米。各面堂前间有地面铺方砖的突出“抱厦”,每面总宽42米。其四周围墙方235米,中间设门,四角设有曲尺形配房。其外又有正圆形水渠环绕。

古代明堂辟雍作为体正中和的人伦象征,其建筑的一切形式手法都为了体现几何中心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强调“中”、“和”的建筑理念。如形式上采用“正方”、“圆形”等中心对称图案,入口、墙体的布局采用中心对称形式,中心建筑的布局和屋顶形式也以中心对称,空间布局上以中心为最高点向四周扩散。此外,礼制建筑受“至敬无文”的思想影响,在用材上追求高贵,但装饰力求简洁有度。

42、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

牌楼,因其高耸飞檐起脊若楼台,故称牌楼,又名牌坊。古代叫绅楔、坊楔。

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刻题字。牌楼按建材分有木、琉璃砖、石等结构;按建筑造型分有冲天式(柱出头)、柱不出头式;冲天式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的楼顶,此类牌楼多建于街道;不出头式牌楼的柱子不高出明楼的牌面,此类牌楼多建于建筑前;按结构类型分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二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间六柱十一楼等(间,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按建筑地点分有街巷道路牌楼、庙宇衙署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牌楼等。牌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它下面只有几根柱子,柱子上面却有楼式建筑。

北京多牌楼,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据记载,清末、民初时北京有牌楼60多座。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元时京城有50坊,明代、清代都是36坊。

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明代京城九门外都有牌楼,《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四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

各门外立牌楼。”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尚存正阳门、朝阳门、阜成门牌楼。

43、故宫里的殿堂数并非真的是永乐皇帝要求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刘伯温到各地采购木料、石料时,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于是就有意把设计好的图纸改了,这样一来就少建了几百间,实际建成的是八千多间。但“紫禁城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从此也就传开了。

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八千七百零七间,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又在哪里呢?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叫文渊阁。就在那阁楼上的西边,有一独特之处,它和一般的楼阁不同,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是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的半间就在这里。

44、长安街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有“神州第一街”之称。长安街位于北京——中国心脏的心脏,是中国最着名的街道,以天安门广场为界,往东为东长安街,往西为西长安街。由于这条道直如矢的大街一眼望不到头,所以人们形容它是“十里长街”。其实从东单到西单全长只4公里,但它是全城的东西轴线,东到通县八里桥、西至石景山横贯38公里,东西各有一系列的街道与它相连,从而将市中心、城区和新市区联成一体。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南下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都城已残破不堪,忽必烈只好移住在城外一所保存较好的金代离宫的广寒殿里。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琼华岛为中心,广建宫殿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长安街的前身顺成街随之落成。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到今正阳门东西一线,原城墙被拆毁。于是这条顺成街被扩建成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因为广场的东西两边筑有两座皇城门,东边的是“长安左门”,西边的是“长安右门”,所以长安街便有了东、西之分。

45、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公园”,是指一片供公众休闲、娱乐,而受到保护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营造的区域。如果我们强调公园的公众属性,即其所有权是属于公众的,那么古代似乎并没有今天所说的公共的概念。但如果强调公园是受到保护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营造的区域,那么古代还是有这样的园地的,叫做“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家园林,一种是私家园林。根据文献记载,皇家园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叫做“苑囿”。苑囿最先的形制就是一块山林地,里面放养一些野兽,供帝王行猎。西周时,苑囿的规模有大到方圆70公里的,其中畜养着各种猛兽和鱼类,此外,还挖池沼,筑高台,其上建立宫室供帝王享用。汉代长安的上林苑据说长达300里,《汉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苑中,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骑万乘。”《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其中有大型宫殿建章宫;有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等;有观看赛狗、赛马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有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有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的扶荔宫等。可见苑囿已经在西周园林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苑内以宫室、园池为主体。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纷纷在自己的宅院内营建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个时期正是私家园林营造的开端。此外,这种追求自然情趣的思想对于园林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帝王的苑囿只是打猎行乐的场所,对环境的营造只追求奢华,而这时的文人私家园林则追求朴实无华的境界,模仿山水之形态,在园内开池堆山,种植花木,巧设亭台楼阁,以此寄托情思。可以说,这个时期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园林产生的时期,其后无论是范围宏大、气宇不凡的皇家园林,还是精致小巧的私家园林都追求自然山水之营造,也由此发展出丰富多彩、极尽巧思的造园手法。

46、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灵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识、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场所,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47、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这是与西方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活动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

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榭:多借周围景色构成,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平台周围有矮栏杆,屋顶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显得十分简洁大方。榭的功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

舫: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从画舫那里来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中、尾三部分。船头有眺台,作赏景之用;中间是下沉式,两侧有长窗,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楼梯,分作两层,下实上虚。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廊: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廊的类型可分为双面空间、单面空间、复廊和双层廊等等,从平面来看,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

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墙: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粉墙和云墙。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

48、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2.添景

当某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3.夹景

当某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5.框景

园林中建筑物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6.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7.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色,叫应时而借。

49、苏州市以它玲珑曲婉的园林驰名中外,这里的古典园林建筑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记载可查的园林庭院数以百计,是我国园林最多的城市。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因地处姑苏山,故名苏州。是一座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着名的游览胜地。苏州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城市,处太湖低平原中心,因洼疏地,沿阜垒山,种花植草,营建亭榭,由此而构成多样而幽美的奇景,使人享受到“不出城市,而能获山林之怡”,这是苏州园林的最大特色。人们置身于园林之中,一种主次分明、虚实得宜、移步换景、景多意深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有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和清代的留园。人称“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实在不为过誉。

此外,苏州市内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景观,有传统的工艺品苏绣、苏扇等特产,这些都是驰名中外的纪念佳品。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外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瞻,留下美好的印象。

50、​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园亭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的小而集中,因此,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并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

中国园林中很早就运用亭。据《大业杂记》载: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今古。”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还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亭的形象。明末计成着的《园冶》一书中,有专节论述亭的形式、构造、选址等。

园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园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等。中国古建筑多是梁架体系的木结构,由木柱承重。因此,平面和立面的处理都较自由。屋顶的造型和曲线也可由人们的审美意趣和视觉需要来确定。这样一种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宜布置基座的建筑形式,就很适合亭这类“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亭的形式起初是一种体积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或瓦顶,结构简易。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出多角形(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长方形、圆形、扇面形、圭角形等形体。在单体建筑平面上寻求多变的同时,又在亭与亭的组合,亭与廊、墙、房屋、石壁的结合,以及在建筑的立体造型上进行创造,出现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等。

中国园林很讲究亭的位置的经营,在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这类大型的离宫别苑中,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的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亭则成为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设在风景点的“碑亭”,在亭中立碑刻石题诗,引起游人对园林意境的联想,也是常用的点景手法。

计成《园冶》一书中,在讨论到亭的位置时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这里指的“花间”、“水际”、“山巅”、泉流水注的溪涧、苍松翠竹的山丘等都是不同情趣的环境,有的可纵目远眺,有的幽僻清静,均可置亭,没有选址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式样。

近代、现代建筑中采用钢材、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建亭,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条件。因此,亭在造型上更为活泼自由,形式更为多样,其中包括各种平顶式亭、伞亭、蘑菇亭等;在布局上更多地考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使用功能上除满足休息、观景和点景的要求外,还适应于园林中其他多种需要,如作为图书阅览、摄影服务等之用。

日本、朝鲜的古典园林中的园亭与中国的园亭属于同一种建筑体系,形式也很接近,布局手法大体相同。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亭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传统,平面多为圆形、多角形或多瓣形。立面的屋身、檐部和基座一般按古典柱式,有的也采用拱券,屋顶为穹顶、锥形顶或平顶。由于采用的是砖石结构承重体系,造型上比较墩实、厚重,体量也较大。在园林中常独立设置或成双地对称布置。这些都与中国式园亭迥然异趣。

51、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在园林中,廊不仅作为个体建筑联系室内外的手段,而且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成为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在各国园林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常用的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及混凝土结构、竹结构等。廊顶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中国园林中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其基本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五种。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

双面空廊:两侧均为列柱,没有实墙,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景色。双面空廊不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等都可采用,不论在风景层次深远的大空间中,或在曲折灵巧的小空间中都可运用。北京颐和园内的长廊,就是双面空廊,全长728米,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穿花透树,把万寿山前十几组建筑群联系起来,对丰富园林景色起着突出的作用。

单面空廊有两种:一种是在双面空廊的一侧列柱间砌上实墙或半实墙而成的;一种是一侧完全贴在墙或建筑物边沿上。单面空廊的廊顶有时做成单坡形,以利排水。

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夹一道墙,就成了复廊,又称“里外廊”。因为廊内分成两条走道,所以廊的跨度大些。中间墙上开有各种式样的漏窗,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一般设置两边景物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就是一例,它妙在借景,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山、水、建筑构成整体。

双层廊:上下两层的廊,又称“楼廊”。它为游人提供了在上下两层不同高度的廊中观赏景色的条件,也便于联系不同标高的建筑物或风景点以组织人流,可以丰富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

西方古典园林中廊的尺度一般较大,平面形状通常为直线形、半圆形等。建筑形式采用古典柱式的,称为柱廊。在西方现代园林中,廊的运用十分自由、灵活,柱子较细,跨度较大,造型依环境而变化,多采用平屋顶形式,以钢材、混凝土、塑料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构筑。

52、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代着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着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

狮子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婉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背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留园: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占地约30亩,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院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着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着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逐步形成了拙政园“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林木绝胜”的特点,拙政园的园林艺术,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中部面积约18.5亩,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53、“五湖四海”作为一个成语使用,起码有一千多年了。唐代诗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宋人李洪《谒皇甫清虚》诗云:“五湖四海仰仪形,道貌天真孰可名。”

而在更早之时,“五湖”与“四海”是分开使用的。“五湖”所指,典籍中的说法不一。《周礼·夏官·职方》述及扬州,有“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之语,不少的注释都说“五湖”不是五个湖,而是指太湖。当然,实指为五个湖的更多见。《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以太湖及附近四湖为五湖,即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游湖、涌湖。《后汉书·冯衍传》“沉孙武于五湖兮”句下,李贤注引虞翻之说,认为五湖是指滆湖、洮湖、太湖、射湖、贵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五湖不指一湖,也不在一地,是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洞庭湖、洮滆湖。

“四海”的说法起源也很早。《尚书·大禹谟》中说:“文命敷于四海。”《礼记·祭义》中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古人认为中国处于天下正中间,四周都有海,所以周边称四海,分别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外国就是海外了。

五湖、四海的范围都很广,合在一起就可泛指全国,有时甚至泛指全世界。近现代以来,用“五湖四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最为经典:“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54、自古以来,一说祖国的大好河山,都会提到三山五岳。所谓三山,是指传说中蓬莱三岛为海上三仙山,那儿虽然风光秀丽,但除了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外,却无山可言。五岳早有定论,乃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以东岳为首。

东岳泰山

泰山景区位于山东历城、长清和泰安之间,面积为426平方千米。泰山为五岳之首,主峰天柱峰(俗称玉皇顶)在泰安境内,海拔1532.8米。

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传说历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年岁,多会来此朝拜或举行封禅大典。泰山主要自然风景名胜有柏洞、中天门、云步桥、望人松、仙人桥、日观峰、黑龙潭、石坞松涛等。主要文物古迹有位于山麓的许多殿庙寺院以及山上的王母池、南天门、碧霞祠、普照寺等。

西岳华山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北临渭河平原。又名太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山形远望如莲花盛开,古时“华”、“花”通用,故名华山。华山峥嵘雄险,壁立千仞,海拔东岳泰山2200余米,向有“华山天下雄”之誉。有莲花峰(西峰)、落雁峰(南峰)、朝阳峰(东峰)、玉女峰(中峰)、五云峰(北峰)等。从山麓出发,经过白云观、玉泉院、青柯坪,越过着名的险径“千尺幢”、“百尺峡”可达北峰。由玉女峰去东峰,可到观日出处。附近有仙人亭、下棋亭。从东峰到西峰要经过南天门,这一段是华山最险峻的长空栈道。在西峰可观落日。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大同南约62千米,为我国五岳之一,东接居庸关,西衔雁门关,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以道教闻名,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相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

恒山以自然景色的雄奇秀美而着称,东西绵延250千米,号称有108峰,主峰高2016米,地处浑源县城南。恒山主峰分为天峰岭与翠屏岭。两峰各踞东西,对峙而望。

天峰岭集中着恒山的诸多景观。亭旨岭、虎风口、悬根松、紫芝峪、梳妆楼,都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果老岭、姑嫂崖、飞石窟、苦甜井更因为伴随着瑰丽的传说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五岳中的南岳,人称“五岳独秀”。山麓的南岳大庙占地近10万平方米,大庙由象征衡山72峰的72根巨型石柱支撑,气势宏伟。山上景点众多,以祝融峰(海拔1290米)之高、方广寺(深藏于密林之中)之深、藏经洞之秀、水帘洞之奇合称衡山“四绝”,日出、云海、雪景、蛙会又称衡山的“四大奇观”。

登山路线自山下南岳大庙起,至半山亭后分为两条。山上西岭一带为湘中避暑胜地。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延近100公里,是我国一大名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嵩山有36峰,风景优美。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

该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历代曾多次兴建庙宇、书院。帝王禅祭、文人骚客讲学、高僧名道传教,在嵩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着名的有汉代三阙、嵩山寺塔、中岳庙、会善寺和少林寺。

55、鸣沙山是一种大自然的奇迹。沙丘会伴随着外力的作用,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好像丝竹管弦之音,有的如同钟鼓之声大作,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外力作用的差异,沙丘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旋律。从一千多年前开始,就有人为这一奇异的现象寻找着答案,一些神秘的传说随之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们长达十几个世纪的谜团。关于它形成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我国的四大鸣沙山是宁夏的沙坡头、甘肃的鸣沙山、内蒙古的响沙湾、新疆哈密的柳条河鸣沙山。

宁夏沙坡头

沙坡头位于中卫县城西,系腾格里沙漠的南端,古语讲“到了沙坡头,白骨无人收”,说明其荒凉程度。现在这里成为黄河、绿洲、沙漠、高山、长城组合在一起的独特地理人文景观。沙坡头有我国四大鸣沙之一的百米沙山,这里可以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黄河,也可骑骆驼登沙山,穿沙海,还可沙浴。登临沙坡头高处,可将四周景观尽收眼底。

甘肃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因沙动有声而得名。

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震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内蒙古响沙湾

响沙湾旅游区位于伊盟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北缘,达拉特旗境内,距包头市以南45公里处,以沙漠景观和响沙奇观为主要特色,此外,还有沙湖、沙地绿洲、蒙古族风情等景观。这里沙丘连绵分布,景色壮观,嫩黄色的沙漠,一望无垠。响沙湾背依苍茫大漠,面临大川,沙丘高度110米,坡度为40°,从沙丘顶部滑下,沙子会发出轰鸣声,形成着名的“响沙”奇观,是罕见的自然景观。骑骆驼沙海探奇则是另一种体验,让人有一种神游物外的不真实感。

新疆柳条河鸣沙山

柳条河鸣沙山位于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地处巴里坤盆地东缘,方圆25平方公里,海拔2010米,沙山相对高度35~115米,南北长约5公里,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大都作西北-东南走向,西坡缓,东坡陡。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游人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箫如笛,凄婉低回。当游人做滑沙运动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磨擦,声波振荡,沙鸣声如同飞机从空中掠过,隆隆作响。据说,在我国四大鸣沙山中,柳条河鸣沙山是地质特征最完整、沙鸣声最大的一座。

56、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栽培历史。它雍容华贵,艳压群芳,素有“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美称。历史上曾称之为“国花”。“谷雨三朝赏牡丹”,每年“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怒放之时,它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成片栽植牡丹的地方甚多,许多城市每年还举办牡丹展览,这里仅介绍七处着名的牡丹观赏地。

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洛阳人自古就有倾城赏牡丹的习俗。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朝,盛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称作“洛阳花”。北宋着名文人欧阳修有诗赞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还赞叹过“是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于是,“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便流传于世。目前,洛阳牡丹的栽培遍及城乡,品种已达400余种,牡丹高品基地5000亩,总株数达500万株,是名副其实的牡丹城。1982年牡丹正式被定为洛阳市市花,从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牡丹花会。

天下牡丹出菏泽

菏泽地处鲁西平原,古称曹州。曹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宋代已有记载;明代即享有“曹州牡丹甲于海内”之誉,至清代时,牡丹种植更为广泛。现在,菏泽牡丹的品种已达500多个,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分九大花色系统,其面积之大、品种之多、花色之艳,堪称世界之最。每逢谷雨前后,万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观者如潮。菏泽牡丹素以面积广、品类多、花大、形美、色艳、香浓而着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和观赏基地。菏泽的牡丹园、百花园和古今园是观赏牡丹的最佳处。

枯枝牡丹天下奇

江苏盐城郊区便仓镇的枯枝牡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枯枝牡丹因枝枯而得名,它虽枝枯若朽,但一到谷雨,则花开满枝,艳态纷呈。其花有红、黄、白、紫四色,芳香浓郁,娇艳无比。名贵的“枯枝牡丹”和红白两色的牡丹,衬着枯枝绿叶,十分惹人喜爱。奇特的是在正常年份每朵花为十二瓣,而闰年多为十三瓣,花蕊如金色小五星,耀眼生辉。冬天,白雪遍地,牡丹再度开放,这时枝干枯焦,有花无叶,更是大自然中少有的奇观。目前,牡丹园已有70多个品种,几乎囊括了洛阳、菏泽所有珍稀名贵的牡丹品种。

常熟牡丹誉江南

江苏常熟市尚湖风景区内建成的江南最大的牡丹园,有160个品种近4000株8大色系的牡丹,还专辟有7000平方米的牡丹专类园。“江南牡丹俏,常熟第一枝”。常熟牡丹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均为江南之最。常熟尚湖牡丹花色、花型、花期各异,谷雨前后一个月,牡丹相继盛开,有的鲜艳奇丽,有的潇洒妩媚,有的娇柔润俏,有的素雅蕴藉,千姿百态,呈现出一派“万枝红艳露凝香”的胜景。为烘托花王牡丹,园内还植有花相芍药、花后月季及四季应时花卉。尚湖于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举办牡丹花会。

上海牡丹十里香

上海植物园牡丹园位于上海市南郊,占地30亩,栽有国内外牡丹名种3000多株。

该园建有牡丹廊、牡丹池(台)、彩溪小桥等,一派江南园林风光。每逢谷雨时节,但见满园牡丹怒放,玉笑珠香,争奇斗艳,红牡丹灿若蒸霞,白牡丹洁如梨花,黑牡丹素雅庄重,蓝牡丹色似靛染,黄牡丹娇艳华贵,绿牡丹青翠欲滴,紫牡丹端庄典雅,粉牡丹姿容妩媚,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杭州牡丹花正艳

杭州观赏牡丹花最有名的地方是西湖花港公园中的牡丹园。园艺工作者运用国画艺术中丹青写意诗趣,采用牡丹、山石与其他花木相结合的手法,共同构筑了牡丹园,各小区栽种有名贵艳丽的各种牡丹数千株。阳春四月,牡丹花开,魏紫姚黄,赵粉胡红,争艳斗丽,美不胜收。当人们凭栏啜茗,观赏那国色天香的牡丹风采时,白居易“绝代只两子,众芳惟牡丹”的诗境油然而生,其乐无穷。杭州赏牡丹的其他地方还有花圃、植物园、中山公园等地。

临夏牡丹花更红

甘肃临夏市是素有“小洛阳”美称的牡丹之乡。临夏牡丹主要是由紫斑牡丹发展形成的一个品种群。紫斑牡丹是国家级二类重点保护植物。在临夏城乡,凡是有院落的住户,都要种上几丛牡丹,并以收集名贵品种为乐。临夏牡丹具有枝株高大,花朵硕大,花色艳丽,香味纯正,花型优美等特色。每年谷雨前后牡丹盛开之时,云蒸霞蔚,色彩斑斓,清香远溢,醉人脾肺。许多游人不远万里而来,观者如潮。

57、云台山、武夷山、桐柏山、神农架和衡山五地的水帘洞并称我国的五大水帘洞。

云台山水帘洞

云台山水帘洞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花果山巅、三元家庙团圆宫东侧。洞中清泉纷挂,洞口崖缝滴水,点点坠落。恰似冰晶玉球。洞外石壁上有“水帘洞”、“灵泉”等题刻,题刻上方有“神泉普润”、“高山流水”。洞外西侧有清道光帝为两江总督陶澍写的“印心石室”真书题额。水帘洞在和吴承恩同时代人张朝瑞写的碑记里已有记载,《西游记》里将它写成了孙悟空的老家。

武夷山水帘洞

武夷山水帘洞在福建省着名风景区武夷山上,又名唐曜洞天,北距天心岩1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有“山中最胜”之称。岩壁高宽各数十丈,上凸下凹,形成岩穴。洞内敞亮,依崖散建有数座不施片瓦的庙宇。岩顶有两道终年不竭的流泉,微风吹动,化为水珠,俨然悬挂于洞顶的两幅珠帘,注入岩下浴龙池。洞壁有“水帘千丈垂丹壑,晴雪长年舞翠檐;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昼垂帘”等题刻。

桐柏山水帘洞

桐柏山水帘洞在河南省桐柏县城西5公里处,是桐柏山着名风景之一。洞高约20米,内塑猕猴一尊,其身上有泉水流出,洒在石钵中叮咚有声。洞口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洞外有小寺,寺内墙上嵌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文和题记。

神农架水帘洞

神农架水帘洞在湖北省大神农架东北约37公里、金银山附近的峭壁下部。山上有水从高约百米的壁顶泻下,落入壁脚莲池内。水大时,酷似巨幅匹练,倾击噌,震撼群山;水小时,宛如银色薄幔,轻柔飘洒,袅娜媚人。穿过水帘,即可入洞。洞内宽狭不一,高低不等,忽曲忽直,时左时右,殊为幽深秘邃;其奇岩怪石,多具形象,或若雄狮烈马,或若灵猿仙鹤,光怪陆离,琳琅满目;其流水滴水,皆富回响,或若吹笙品箫,或若鼓琴击金,嘤嘤叮叮,声声悦耳。邻近数里有一大河拦断去路,河内之鱼不论大小全呈黑色,确属特异罕见,为神农架胜景之一。

衡山水帘洞

衡山水帘洞在湖南衡山紫盖峰下,旧名朱陵洞。水源来自峰顶,流经山涧,汇入石池,水满溢出,垂直下倾,高20余丈。每年春夏之交山泉迸泻,有如跳珠喷玉,雪溅雷鸣,蔚为大观,为南岳“四绝”之一。洞周多古代题刻,有唐代李商隐书“南岳第一泉”,章詧题“冲退醉石”,明人计宗道书“天下第一泉”,清人李元度书“夏雪晴雷”等。

58、蝶岛、鸟岛、蛇岛、猴岛为我国四大动物奇岛。

蝶岛

台湾的蝴蝶甲天下,台湾因之有“蝶岛”之称,台湾的“蝴蝶会”更是精采奇妙。高雄的美浓、六龟以及屏东、台东蝴蝶聚会的山谷,统称“蝴蝶谷”。在这些山谷里;数十万的蝴蝶漫天飞舞,时而排成长虹,时而簇成一团,时而又散作满天花雨。尤为奇特的是,在美浓的“黄蝴蝶谷”里,蝴蝶仙子们择色为伍,满谷里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黄蝴蝶,它们组成了自然界的奇景。蝴蝶性喜群集、好迁移。台湾的蝴蝶谷花多林密,气候温和,十分适宜蝴蝶繁衍生息。

鸟岛

每当阳春三月,青海湖鸟岛上便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数千公里之外的南亚地区迁徙到这里,经受春寒的考验,筑巢生蛋,繁殖后代。据统计,这个面积仅0.1平方公里的岛上,竟有斑头雁、天鹅、棕头鸥、鸬鹚等候鸟达10万只之多,使这个景色并不出奇的小岛变成了鸟的世界、鸟的海洋。鸟鸣四起,声扬数里,雁舞鸥翔,彩云片片,景色奇特,世之奇观。岛周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及浮游生物,湖边有水草,湖里有鱼儿,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开阔、静温的环境,极少天敌的孤岛,气候凉爽的高原,为生活在这里的候鸟提供了繁殖育幼的理想条件,所以鸟类云集,形成了自然界奇景。

蛇岛

蛇岛又名小龙山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北渤海湾中,距旅顺市约25海里,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为一无人荒岛,因岛上遍生蝮蛇而闻名。蛇岛气候温和,雨量适宜,岩石嶙峋,草木繁茂,为短蛇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又因小岛远离大陆,没有天敌,所以蛇岛成了短蛇的天堂。据估计,蛇岛上有3万多条短蛇。蝮蛇虽毒,却全身是宝,为宝贵的药用动物。蝮蛇以鸟为主食。每年春秋,成群的候鸟南北迁徙,在岛上作短暂停留,为短蛇准备了充足的丰美食物。蛇岛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猴岛

猴岛是一处以保护猴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湾半岛,面积为10平方公里。半岛上有千余只猕猴(也叫广西猴或恒河猴)。这里建有南湾野生动物保护站,并已驯化了部分猴。保护站还为参观者在坡地上砌置了几排石凳,前方设有猴子的餐桌。在管理人员用口哨呼唤猴子下山就餐时,观光者坐在石凳上就可以观看猴子进餐的趣景了。南湾半岛上林木葱茏,鸟雀飞鸣,海面上碧波荡漾,渔帆点点,一派迷人的热带海滨风光。

59、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的道场;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地处四川盆地、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皖南,号称山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就是那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菩萨地藏王的道场。

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40余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着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处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160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处。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它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东汉之初,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初殿”。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

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九华山

九华山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佛教兴起迟于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李白应邀游山,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诗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于是“九华名遂闻于天下”。稍后,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60、汉明帝时期,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佛教大师来到中国,带来了大量佛经,汉明帝非常高兴,从国库拨钱修庙宇,造佛像,修建了中国第一所佛寺,命名白马寺。

参考书籍:

《​每天学点文化常识(图文典藏版)》——诸葛文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辛伟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