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之争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之争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

鹬蚌之争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

在《战国策·燕策》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代止赵王伐燕》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这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是汉朝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政治主张。这一篇选自《战国策·燕策》。讲述的是苏代利用一个民间故事劝说赵王放弃攻打燕国的事情。苏代是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先后事燕昭王和齐愍王。

原文的意思是:赵国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的利益去跟赵惠王说:今天我从燕国来到赵国,路过易水,正好看见一个蚌从水里爬出来晒太阳,正好一只鹬鸟看见,就飞过去啄注蚌的肉,蚌负痛一下子就合住蚌壳,将鹬的嘴箝住了。鹬对蚌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也对鹬说,你今天出不去,明天出不去,你就会死在这里。蚌和鹬互不相让,这是一个渔父坐过来,将蚌和鹬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势均力敌,势必会长期打仗,两国这样打下去,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同时获得鹬蚌的渔父啊!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吧。”赵惠王说:“好啊”。于是就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很有意义,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两家为争夺某种利益,互不相让,结果消耗了双方自己的实力,最后被第三方获得了这互相争夺的双方的利益。

还有一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与这个故事的道理差不多,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螳螂将要捕捉树枝上的一只蝉,谁知螳螂的背后一只黄雀马上就要啄住这只螳螂,可是黄雀却不知道在树下有一个小孩正拉开了弹弓.......螳螂只是盯住眼前的蝉,不知道它后面将受到黄雀的威胁,而黄雀只注意到眼前的蝉,却不知道它背后将受到弹弓的威胁。

作为一个故事来读,情节非常紧张,眼前这个平衡怎么打破呢?有很多个结果,比如说,蝉先飞走了,螳螂眼前的利益消失了,螳螂停止捕食;但是,黄雀仍然可以捕食螳螂;如果是小孩的弹弓先发出弹子打中了黄雀,则前面的螳螂依然可能捉住蝉,这个利益链条上的小孩和螳螂获取了利益;如果在某一个瞬间大家同时扑向自己的那一份利益,能够获取利益的仍然只有拿弹弓的小孩了。

《战国策》这部书,可读性很强。很多道理都是通过故事来阐述,那个历史时期,涌现多少富有才能的策士们,或“合纵”、或“连横”,博论精彩,充满智慧。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学习知识都有很好的的帮助作用。

鹬蚌之争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