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

一年一度的“双11”盛宴又落下了大幕,在各位小伙伴的帮助下,新的销售额纪录又一次的如期而至。大家伙想必一定都买的很爽吧!

然而你知道吗?早个几十年当我们父辈年轻时,在国内少数大城市里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商场,那里有你在一般商店根本都看不到的商品,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就算是你荷包再鼓,你也买不到。

这就是“友谊商店”!

所谓的“友谊商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的产物。

1951年5月,为了适应外国友人、国际海员以及华侨的需要,当时的国家贸易部下文,要求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五座城市建立高档消费品商店。

1952年10月,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在上海大厦内设供应站(后改名为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专门接待外宾、国际海员和华侨。

1956年4月,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改属市百货公司领导,并附设服装加工厂。其间,前往购物和定制服装的外国友人中苏联专家占90%以上。

1958年2月26日,在南京东路慈淑大楼(今353广场)二楼正式建立上海友谊商店。另将上海海员俱乐部供应课改建为上海友谊商店国际海员供应部(后在高阳路码头增设国际海员服务室),又在锦江饭店设卖品部。原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于4月并入上海友谊商店,隶属市百货公司。

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1)

友谊商店南京东路店面

1960年11月,根据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的安排,上海、和平、国际、衡山、华侨等五大饭店卖品部所需日用工业品,由上海友谊商店统一平衡计划,归口供应,实行售后结算。

1961年6月,上海友谊商店为减少内外销矛盾,改善外宾购物环境,对一般消费者不再开放;国际友人凭护照进店;对常住上海市的外国侨民购物,改由第一百货商店接待供应。

上海是全国侨眷居住最集中的城市之一。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上海友谊商店遵照侨务办公室和商业主管部门关于争取侨汇收人、实施凭侨汇证增加物资供应的要求,1961年7月25日在广西北路384号二楼(原先施公司二楼西部商场)开设上海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商店,凭侨汇票对归侨、侨眷供应。当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发出侨汇购物证金额450万元,商店回笼66%。次年11月,该店迁至南京东路627号(原新永安大楼)二楼营业,1963年7月从上海友谊商店划出,直属市百货公司领导,并实行独立经营核算。

1965年7月1日,上海市外轮供应公司(创立于1957年3月,原名上海海轮服务公司)划归第一商业局领导。8月1日,上海友谊商店划归上海市外轮供应公司。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侨汇供应业务被当作“崇洋媚外”遭受批判,上海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商店停业。

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2)

中山东一路33号大院友谊商店旧址

1970年1月,上海友谊商店迁至中山东一路33号大院内的31号楼和32号楼营业,与市民完全分隔。在业务经营上,接纳了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有关对外业务和原文物商店经营的古玩商品外销业务,关闭了上海、国际、衡山、锦江、和平、华侨等六大饭店的商品销售窗口。

1978年4月,上海市外轮供应公司改名为上海市对外供应公司,下设外轮供应部。8月,在南京西路694号设上海友谊商店古玩分店。10月,上海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商店在南京东路627号(永安新厦底层)复业,改名为上海华侨商店,隶属于上海市对外供应公司。

当时市场供应较紧,侨眷求购心理迫切,商店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销售额19.7万元。上海友谊商店先后在多家宾馆、饭店、客运码头和旅游点增设卖品部或代销点,零售为主,兼营批发。

1984年11月,新建的友谊商店营业大楼在北京东路40号落成。

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3)

位于北京东路的上海友谊商店

直到这时,对于多数普通上海人而言,友谊商店,始终都是个神秘的存在。人们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渠道,隐约对这道店门后的世界有所了解。然而究竟里面有些什么?究竟这家商店接待的是哪些顾客?却又实则一知半解。

包括外国政要、国际名流在内的国外来宾,是友谊商店重要的接待对象。


来的最勤快的顾客:西哈努克亲王

从1971年到1974年,西哈努克每年都要来友谊商店一趟。不仅来的多,亲王的购买力也强,照老职工的回忆:亲王买东西,不是要这个,不要那个。而是这个不要,其他都要。

某日亲王和莫尼克公主及随员100余人前来,浩浩荡荡的车队,院内停不下,只能停到中山东一路上。翻译不够,请复旦大学法语班学生帮忙。

亲王购买商品量大品种多,他特别喜欢丝绸类服饰,曾经一次买了2000条纱笼。还有一次亲王急需5套礼服,友谊商店职工寻找最好的裁缝,连夜赶制出来。亲王满意地说:“这样的速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

出手最阔绰的顾客: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

伊梅尔达出手阔绰,她曾一次购买50件漆器、200匹双绉和不少地毯,店里货存不够到仓库里取。她还要1000只金华火腿,友谊商店搜遍全市食品店才凑齐,直接送到机场。

买的最多的顾客: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

1971年仅有三批外宾到访上海友谊商店,其中就包括了10月10日前来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

这位非洲大陆的一代枭雄此时虽已垂垂老矣,然而购物热情却很高。带着他的两百多随从在店内大肆采购,尤其是买丝绸。以至于后来皇帝的陪同不得不对营业员说,不要介绍了,买的东西已装不下飞机了。

抠门的顾客:好多好多……

相较于我们的亚非拉兄弟,来自于欧美国家的外宾们在买买买方面要克制的多。

冰岛总理和夫人只买了几件景泰蓝、几件羊毛衫。罗马尼亚总理沃克罗尤只买了件真丝男茄克衫和5根丝巾,总共不到千元人民币。前意大利总理买了300多块人民币的商品。

当然,还有更抠门的,比如撒切尔夫人在店里兜了一圈,什么都没看上;又比如随尼克松访华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看了半天旧货和古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也不是来自发达国家的顾客都抠门,比如我们的邻邦日本。

1995年6月15日对于上海友谊商店的很多老职工而言,至今依然是一个记忆犹新的日子。600多日本游客随富士丸游船而来,为方便购物,店里准备800个信封,每个装入等值1万日元的人民币;可还不够兑换,又加100份。

日本人单买海藻肥皂就达90箱,计人民币97600元。中成药、贵重的壮阳补药也颇受青睐,有的补药买起来就是六七万元人民币。此外,真丝服装也很受欢迎,也有人中意古董字画(按规定,古玩限清乾隆年后,经省市博物馆鉴定允许出口)的。

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花了218400元人民币,其中2串项链14万元,两幅名画4万元。著名的岩井集团老板买象牙雕刻,花人民币140万元。当时,日本人进店见这么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忍不住发出一片“幺西”。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仅仅20年多后,会有成批的中国游客跑到日本大把花钱,甚至于造就了“爆买”这个词汇。

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4)

日本客人满载而归

挥金如土的日本客人,让上海友谊商店的日营业额历史纪录在1995年6月15日被成功刷新,然而这一盛况事实上也已经是友谊商店最后的“辉煌”了。

早在改革开放之后的1985年,友谊商店就开始在对内供应上面开始松动。1985年10月,一是按系统和条线发放参观券,二是门售参观券。四年后,商店对市民开放。从对内供应到大门敞开,走过整整31个年头。

敞开大门的友谊商店,却渐渐地没有了往日的荣光。这个更多承载着“友谊”而非“商店”的特点时代产物,渐渐的开始了他的多年流浪之旅。

2003年12月,因外滩源改造工程的需要,友谊商店临时搬迁至金陵东路江西路口过渡。

2006年1月,百联股份将一百沪西商厦置换给友谊商店。9月,友谊商店在曹家渡长寿路1188号重开。

2011年,根据百联集团资产整合战略的需要,友谊商店再次迁至位于普陀的真光路1219号。

这家百年老店回头客超多(曾经神秘的友谊商店)(5)

上海友谊商店今貌

如今的上海友谊商店,早已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面对着不断拔地而起的各种shopping mall,友谊商店多少也显得有些陈旧。然而,在经历了岁月变迁的风风雨雨之后,回归它的本真,成为一家真正的商店,对于如今的友谊商店来说,何尝又不是一件幸事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黄浦区志》,上海市黄浦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3、《揭开历史的帷幕,说一说上海友谊商店的风云往事》,上观新闻,袁念琪,2017年5月18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28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