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

国庆期间,“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位于丰台的园博园举行。戏曲与园林同样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两者审美倾向、创作灵感都拥有诸多共通性。“戏曲文化周”将20多个剧种带到园林空间,不仅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大剧种,更有傩戏、宛梆、耍孩儿(咳咳腔)等地方戏。7天间的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1)300多场演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对于我们今天讨论传统戏曲的文化自信,戏剧表演与多元空间的互动,乃至地方戏作为一种文旅资源开发的魅力,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2)

“稀有剧种”与园林空间的“非遗”展示

本届戏曲周最大的亮点,在于让许多被视为“活化石”的“稀有”地方剧种得以集中呈现。戏剧演出与景观空间的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3)结合,其最实用的意义首先是拓展旅游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其中,地方戏因其自身蕴含的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更是增加了游览的情感、心理体验层次,对游客和观众极易形成独特的吸引力。晋中园有一座从山西迁移而来的明代古戏台,配合从宛梆《打金枝》到调腔《北西厢》等多个传统剧目,让我们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了解戏曲在古代演出的形态与气质。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4)

河南内乡宛梆《打金枝》

不过地方戏的优势在不同的空间里也会碰撞出新的问题。傩戏《祈福》此次演出遵循了其依托宗教仪式发展而成的娱人歌舞的形态,然而除了仪式色彩、绝活儿表演,这一古老剧种对于今天观众情感层次的触动程度实际很有限。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5)

德江傩戏

如果说傩戏与现代观众的距离是由于时间,那么同一园区上演的福安平讲戏则是地域问题。“平讲戏”如其名,唱念“平白如讲话”。此次演出的经典剧目《马匹卜驳妻》,讲述了贫女与书生相爱,而女方父亲为求钱财将女儿嫁给花甲老翁,两个年轻人最终在善良店家嫂帮助下,巧改婚书终成眷属。

这是一个充满着浓郁乡土生活气息的剧种,演员插科打诨,表演程式不难看出田间劳作原型,表述着其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然而置身于园林,从对白到唱词的方言与地域特点,让本来属于这个剧种的优势,反倒成了一种对于现代观众的距离感。

这些“稀有”剧种的演出,在园林中实现的是带有非遗色彩的文化展示。“活化石”“天下第一团”这些形容词背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剧种所代表的乡土文化、宗教、历史等独特气息,同时也有发展的危机。如何从非遗展示向面向市场的产业行为转化,作为一次文旅活动的戏曲周提出了新的问题,展现出了新的可能。

戏曲元素作为一种创新的可能

戏曲与园林空间的互动,经过精心设计,让观众全方位体验不同剧种的独特样貌,理解戏曲传承的意义和创新的可能。园区内不仅有原生态的戏曲文化展示,也催生了不少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形态,比如戏曲与现代舞融合的《丑》,古琴和京剧的跨界演出《琴芳梅兰》,戏曲与摇滚音乐会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戏曲与传统或流行的元素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6)结合,不仅将园林当作演出空间,更将其作为创作的灵感和构成要素。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7)

昆曲《闹龙宫》

在森林剧场上演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将这部用戏曲演绎古希腊悲剧的作品带回了露天广场。如果说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8)30年前这部作品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戏曲演绎西方经典的经验,那么在今天的园博园中作为一个主要剧目演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体认戏曲跨越东西方的魅力。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9)

河北梆子《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写复仇女神,在命运观念强烈的时代,写出了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女性。河北梆子唱腔高亢嘹亮的特点,天然有助于表现女主的强烈情感。而在改编中,作品调动了戏曲的优势,将美狄亚与伊阿宋相爱,以及缘何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前情因果,向观众交待得明明白白,可谓用戏曲将这个古希腊的故事讲得熨帖。而对于剧情,也通过情节的填补、调整而更加合理。

传统戏曲里蕴藏着远比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更为丰富的智慧与想象,而改编是否发挥了戏曲的优势?这样的改编又能够为现代观众提供怎样的新思考?“梆子美狄亚”的唱词直白,伴随高亢的唱腔,固然有助于现代观众理解人物心理。稍稍联想一下《秦香莲》《赵贞女》等有关“负心汉”的剧目,剧情和唱词在修辞的运用与直白抒情之间达到平衡,不仅将故事,也将人物性格、选择的辩证丰富地呈现给观众,而《美狄亚》在这些方面让人觉得不满足。

表演与空间:观众的流动体验

打造“印象系列”作品的导演王潮歌在为《体验经济》所写的序言中所说,“体验是可以令每个人产生反应并形成回忆的事件,而变革则更进一步,它直接改变了消费者。”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10)

浸没式北京曲剧《茶馆》

此次在园林景观中上演的粤剧、昆曲、越剧折子戏,复原了园林、水景与戏台的内在联系,更复现了观众隔水看戏的方式,可算是“戏曲文化周”中戏曲与空间融合最具美感的安排。而更具变革色彩的,则是让戏曲与空间、景观有创造性地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11)结合。浸没式曲剧《茶馆》取原作第一幕,将一个大殿的空间打造成正在营业的茶馆,观众围坐在茶桌前,成为一名茶客,演员穿梭其间推动剧情,而大殿的正门成了角色最主要的上下场门。将曲艺合理地安插进剧情,丰富了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一种兼顾艺术与市场行为的可能。

文|今叶

供图|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9年10月18日C5版《青舞台》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12)

园博园划小船看风景(园博园里搭戏台)(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