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

前言

有人问道:阮籍的咏怀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不是明月鉴薄帷?

鉴,是照的意思,明明是明月【照】薄帷,为何写成薄帷【照】明月?

一、无意间 避免了上尾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在阮籍的时代,还没有四声的概念,也没有永明体诗人避免”上尾“病的规则。

但是,阮籍这首诗比较注意,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对: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韵脚是平声,白脚是仄声,薄帷鉴明【月】,恰好符合规避”上尾“之病。

这可能是阮籍的一种超前认识,他感觉这种安排,在声律上更加协调(当然,阮籍的诗并非都规避了 ”上尾“之病)。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1)

阮籍的《咏怀 其二》除了第一句以外,3、5、7句也规避了上尾。

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生。临堂翳华【树】,悠悠念无形。

彷徨思亲【友】,倏忽复至冥。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

因为要白脚注意和韵脚避免同声(可简单理解为:平仄相反),因此在这句诗的句法上,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段。

这是诗家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格律诗中比比皆是,主要是因为格律的束缚,不得不腾挪变化。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2)

二、什么是上尾

空海和尚来唐朝学习以后,回国写了一本《文镜秘府论 》,有这样一段话: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文镜秘府论 》

第五字,就是前一句的白脚:楼、河;第十字,就是第二句的韵脚:齐、烟。

这个理论对于格律诗的影响巨大,格律诗的第一句如果是平声收尾,必须押韵,如不押韵,白脚必须是仄声。

例如《春日山斋》,第一句仄收的五律,单数句都是仄声收尾(不押韵最后一个字叫白脚)

野径东风【起】,山扉度日开。晴光拆红【萼】,流水长青苔。

逋客殊未【去】,芳时已再来。非关恋春【草】,自是欲裴回。

又如《宿郑谏议山居》(唐·昙域),第一句平收,必须押韵,3、5、7仄收不押韵。思,在这里是仄声。 

堂开星斗【边】,大谏采薇还。禽隐石中树,月生池上山。

凉风吹咏思,幽语隔禅关。莫拟归城计,终妨此地闲。

可以看出,阮籍的这首诗,很像后来的五言律诗。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3)

三、宾语前置 倒装

明月鉴薄帷,主谓宾结构,薄帷鉴明月,属于宾语前置。

与阮籍这句极为相似的诗,如李世民的五律:

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应该是:素月摇珠光,清风乱竹影。为了符合格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只好打乱了次序。把宾语和主语换了位置。

宾语前置也有几种方式,例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应该是: 何处是乡关?

故国神游, 。应该是:神游故国,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该是:湿云鬟, 寒玉臂。

第一首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第二首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三首是杜甫的五律《月夜》。

崔颢这首诗的上半首古体诗,但下半首是严格的七律。这些诗词为了符合格律,因此在句法结构上生出了很多变化。不仅有宾语的前置,还有定语的前置、状语的前置等。

这种句法也可以看作倒装。

薄帷鉴明月,薄帷被明月所照;竹影乱清风,竹影被清风吹乱。

在格律诗中,假如'薄帷鉴明月"放到双数句,要押平声韵,则可以:明月鉴【空】帷 ,中仄仄平平。薄,是入声字,需要改平声字。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4)

四、齐梁以后的南北朝诗人,注意避免上尾

《文镜秘府论》中说,在齐梁以后,假如不懂这个道理,大帽子就扣上去了:

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

齐梁以后的诗人,如果作诗还犯这种诗病,就是门外汉了。 例如梁朝诗人何逊的《下方山诗》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瀰瀰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

押平声韵的诗,单数句很注意仄收。诗人开始避免上尾的现象,对于格律诗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前面举过两个五律的例子,我们在看几首唐朝的近体绝句诗,例如《登鹳雀楼》:

第一句不押韵,必须是仄收:尽,第三句仄收: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如近体七绝,《凉州词》

第一句平声收,就必须押韵:间。第三句不押韵,仄收: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5)

不过很多诗人,在作古体诗的时候,为了拟古,并不在乎”上尾“。例如杜甫的古体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脚:秀,是仄声中的去声;顶,是仄声中的上声,与韵脚同声,犯上尾。

可以看出,在作格律诗的时候,上尾是必须规避的诗病,一旦犯上尾,就不属于格律诗而属于古体诗了。

又如韦应物的古体诗《观田家》,押仄韵,单数句的白脚,有平有仄: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始【上声四纸】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起【上声四纸】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理【上声四纸】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水【上声四纸】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喜【上声四纸】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已【上声四纸】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里【上声四纸】

唐人作古体诗的时候,常常喜欢拟古,因此有些诗人并不在乎这些诗病。

李白和陈子昂等人的复古运动,除了对于内容思想上的改革以外,他们对齐梁以来的这种形式主义也不以为然。

​虽然这两位都有不少优秀的格律诗,不过他们的古体诗似乎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

《本事诗·高逸》

82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品对吗(为什么薄帷鉴明月)(6)

结束语

格律诗的形成,受到了永明体的影响,而永明体的形成,也正是对于像阮籍这种诗人的继承和总结。

阮籍在永明体以前,就避免了上尾;而很多南北朝的永明体诗人,在格律规则健全以前,就写出了完全标准的五律、五言排律、近体五绝。这都可以看作诗人的探索。

在某一项规则形成以前,总会有一些先行者进行了尝试。有一些被抛弃了,有一些被后人效仿发展,格律诗就这样一步步到唐朝完善、健全,达到了顶峰。

@老街味道

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有几个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识点,您了解吗?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这两句诗有这么多讲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