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

引言:

三皇五帝,关于三皇在不同书籍中可能有不同版本的说法,有燧人、伏羲、神农也有伏羲、女娲、神农……各种说法不可而一,但是对于五帝中的黄帝,所占据首要地位,是无可非议的。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又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关于黄帝的功绩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文字记载,在道家典籍中甚至把他刻画成“羽化升仙”的第一人。司马迁也同样以黄帝本纪为首,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那么,很多人都会好奇黄帝到底长什么样子?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1)

轩辕黄帝

“嚣”字与“黄帝四面”

在很多古籍中屡次提及黄帝时,都会用“黄帝四面”来形容,那么黄帝真的是一拥有四张面孔的怪物吗?

《吕氏春秋》:“故黄帝立四面。”

《太平御览·卷七九·尸子》:“古者黄帝四面。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立命篇》:“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

今人解释认为是黄帝“布诚心于四方”,或认为“黄帝四面”是说黄帝宗庙明堂结构,或认为是远古的走婚制,也有人说“黄帝四面”的本义就是黄帝有四张脸,如印度佛教中的四面佛…当然,黄帝不可能是一个人长了四个脸的形象,于是后人最简单的解释就认为“黄帝四面”是一个神话。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2)

黄帝四面相

我们称黄帝 “轩辕”、“黄帝四面”等,是后世有了文字之后,而对于上古只有图画载体时期,用图画表示的黄帝的名字便是“玄嚣”的“”这个图画画面的文字解说。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3)

嚣字演变

“嚣”这个字,我们今天的写法是上面两个口,下面两个口,中间一个书页的“页”字。

在图画载体时代,这四个口都不是方形的“口”字,而是四个圆圈的“〇”。并且这四个“〇”不一定是上下分布,还可能是更像车子的车轮一样都分布在“页”字的下面。在车子远远没有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时期,这四个圆圆的“〇”是怎么样也不会被人们理解为车轮的,后世有了车子,人们才具备了将这四个圆圆的“〇”理解为车子的车轮的“常识”。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4)

车字演变

对“嚣”这个字的误读,便演绎出了黄帝名“轩辕”,黄帝的“轩辕氏”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甚至黄帝发明车子等等说法。至今出土的最早车子在河南殷墟,距今也只有3700多年,尚且不论黄帝时代有没有车子,更不要说已经是有四个轮子的牛车。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5)

后世黄帝画像

而对“嚣”字四个“〇”中间的“页”字,也被误释为一种叫做“轩冕”的头上戴着的帽子。

那“嚣”字的字源到底是什么呢?

〇与“日中金乌”

我们在《图文解字|“乾”和夸父逐日传说》一文中,已经解释了“〇”是候鸟周而复始的圆周而不是日所代表的太阳,通过对史料与出土文物中的“日中金乌”等图腾化的饰物我们发现这在当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彩陶、原始岩画、青铜纹饰上大量的、形式多样的“〇”图像。近现代考古工作者认为“图案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天体有关的日珥纹、太阳纹和飞鸟纹等,太阳纹有的直接将太阳画作圆圈,周边绘出射线,有的还在中间加一圆点”。“甚者太阳纹有的直接将太阳画作圆圈”,即“〇”图案。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6)

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彩陶

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〇”图案成为彩陶图案纹饰中的重要对象,彩陶上的“〇”图案有时和变体多足鸟纹画在一起。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〇”由多个同心圆构成,“〇”的左右还刻画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飞的双鸟,被学者称为“双鸟太阳图或双鸟朝阳图”,实质上是“双鸟之〇”,寓意是候鸟的周而复始。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7)

象牙片“双鸟太阳图”

有学者们认为的“这种将鸟形或鸟纹与太阳的画面纹饰连在一起,应是先民将鸟信仰与太阳信仰糅合一体的独特展示”。

其实这种图腾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对相关事物的展现,那便是记录候鸟迁徙数据的《易经》,“日中金乌”图案的实质便是“周易”。对于此我们所看到的文字记载上,《山海经》、《楚辞》相对较早,但相比于仰韶彩陶、原始岩画、青铜纹饰这些载体上图案形式的“〇”,《山海经》、《楚辞》都要晚了许多。文字载体对“日中金乌”的描述,也都是依据了仰韶彩陶、原始岩画、青铜纹饰等遗迹上的“〇”即“易经”图案才被视之为“日中金乌”。

我们不禁要问,最初的文字释读者与图画释读者之间有没有直接的绝对没有间断的传承?后来对这一文字的称名理解是不是一错再错?

比如仰韶彩陶考古发现、青铜器的发现,基本上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近现代以来“日中金乌”图案、纹饰发现之后称名为“日中金乌”的依据,就依然是典籍中已经有过的称名。这似乎没有问题,并且符合“二重证据法”。然而,有没有人敢于去想,典籍史料文字形成之初对“日中金乌”的称名可能就是错误的,正是其经典、权威性造就了这种“黄帝四面”和“日中金乌”的荒诞理解。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8)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

以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品为例,其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图案中心为一镂圆圈,周围有12道等距分布牙状弧形旋转芒,这些外端尖锐细长的芒,呈顺时针旋转齿状排列。外层图案是4只逆向飞行的鸟,鸟与鸟之间,首爪前后相接,引颈伸腿,展翅飞翔,排列均匀对称,围绕于内层图案周围。

从“太阳神鸟”金箔饰本身形象来看,内层12道弧形旋转芒的12道,表示1年12个月,弧形旋转芒则表示旋转飞翔痕迹。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飞去与飞回。整个图案,其候鸟特征十分明显。

“内层图案中心为一镂圆圈”这一点,十分关键,这是自有典籍文字以来被古人认定为“日中金乌”的“日”写入典籍的依据,成为后世认定古人存在“太阳崇拜”以及近现代以来“太阳图腾”说法存在的依据,甚至成为后世设定祭日大典的依据,是把太阳与鸟建立联系并以太阳为主题的神话传说形成的依据。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9)

所谓“金乌负日”

金沙遗址金箔饰图案,其实着重点在于表现候鸟。

无论是内层圆圈与圆圈周围12道等距分布的弧形旋转芒,还是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都是在强调候鸟在一年四季的季节中飞一个轮回的圆圈。“圆圈”的表意是圆周,是周而复始,不是太阳,不是“日”。这个“周而复始”的“〇”,就是“周易”的“周”。这点我们在《图文解字(连载)|说“周”》中已做过详细解读。

那三足乌究竟是什么形态,古籍中并无记述。求诸出土资料,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三足乌的描绘,有的在圆圈中刻画一只飞翔的鸟,有的将圆圈刻画在飞鸟的胸部作展翅翱翔状,还有的则将三足乌雕刻成有三条鸟腿的奇异模样立于圆圈中间。这些描绘丰富多样,并无统一的模式,大概都是后世对于远古神话的一种想象式的解释和表现。在商周以后的图像纹饰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即将三足乌描绘成绕圆圈飞翔的三只神鸟。战国时期和秦代一些铜镜上,有三鸟环绕一个圆圈飞翔的图案,俗称“三鸟环日图”,其三鸟均为一足,汉代瓦当上绕圆圈飞行的三鸟纹,表现的也是同类主题。这些三足乌,与“日”、“日精”、“太阳”都没有关系,其形式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和候鸟相关“〇”、“周易”。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10)

三足乌

早在远古图像语言时期,图画表达的“周易”意义,就已经普遍存在于仰韶文化彩陶上、原始时期岩画上和青铜纹饰上。可见关于候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便已有了广泛的认知。

有和“大车以载”

大有这个词在《易经》中以卦名出现,现代解读基本上是将其解释为“大有所获”的意思,是把“有”解释为物质财富上的有没有的“有”。

《大有》卦九二爻:“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作为《大有》卦名的“大有”,“大”是盛大的意思。“有”字的释义,我们要注意中国上古史中对于部落方国称名上的一种现象,比如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有着诸多的对部落方国称做“有什么”的称名,如黄帝居“有熊”,帝喾灭“有鄶”,帝舜号“有虞”,禹征“有苗”,王亥宾“有易”等。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11)

九州图

直到商末周初以后,这种对部落方国“有什么”形式的专有名词,才不再见于《竹书》。这是说“有什么”曾经一度是对上古邦国的称名。

《尚书·咸有一德》:“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那么这里的“九有”便是对众多“有”的部落方国的一种概括,或者是曾经存在九个称做“有*”的势力较大的部落方国。那么“九有”即是后来黄帝分封“九州”的前称。在众多“有*”的部落方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一次盛大事件,这一事件被称做“大有”,这是《大有》卦卦名的由来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大有》卦九二爻辞中只讲了“大车以载”,却并没有讲“”的重要性,到了《象传》,才说大车“中间位置”的重要性,也就是嚣中间的“页”的重要性。

我们前面解释了 “嚣”这个字周围的四个“〇”,就是“周易”的“周”,就是候鸟周而复始在四季中的情境,“嚣”字中间的“”,则表示的是记录、记载,是系列成册的完整而完备体系的记载。“嚣”字的读音是“喧嚣”的“嚣”,指的也是“喧嚣”的“嚣”,是因为黄帝完成对候鸟鸿雁全程追踪、观察、记录的形式,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去完成的,是与蚩尤、炎帝大战之后,调动整个大军涉过千山万水去完成的,因此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壮观的、喧嚣的、巨大的、众“有国”的,文化实践运动。

小结:

之前的文章我们讲述了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但其本人并未能够完成对以鸿雁为主体的候鸟的全程追踪观察记录,伏羲完成了对《易》理论上的创建,未完成的部分,称做“不周”,这也是“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的原型。女娲“补天”,就是补伏羲观察飞在天空的候鸟到南方去途中以及在南方生活的情形部分。鸿雁在北方的生活繁衍后代部分,称做“地”,是“仰观俯察”的“俯察”部分。鸿雁南飞在空中远途飞翔以及在南方的生活情景内容,属于“天”、“天书”部分,是“仰观俯察”的“仰观”部分。继伏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之后,全程完成对候鸟鸿雁的追踪观察与记录的是黄帝时期才实现的伟大创举。

黄帝出生地史记(图文解字大有黄帝和他的小伙伴)(12)

三星堆纵目面具

在那个图像语言发达远远超过文字发展的时代,先民们自然地盛行采用雕塑和图案来描述表达和记录一些重要的事件。乃至于之后盛行的祭祀活动,于此相得益彰,都是纪念中华民族先民有过的追踪候鸟的仰观俯察壮举。考古发现中那些人面上绘着三角羽翅的人面图案,眼睛上长长的卷筒,以至大瞪着的眼睛,都是他们追踪候鸟时高度关注的表情写真,也都是对于候鸟仰观其飞翔与天空、俯察其食宿于地理的形象化描述。只不过现代我们看到会觉得夸张而神秘。

欢迎点评,关注图文解字系列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