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部型号(德国最强战列舰)

著:尼克拉斯·泽特林 & 米凯尔·塔梅兰德

译:胡毅秉

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部型号(德国最强战列舰)(1)

战列舰“俾斯麦”号(Bismarck)的军旅生涯异常短暂,其中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只有区区九天,然而她所引发的关注热情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虽然她只有这一次战斗航行,但或许正是围绕在她身边的种种谜团,吸引着历史学家、职业军人和普通读者的好奇心。

1940年9月14日,“俾斯麦”号将她的船头转向易北河。在这条大河两岸,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她的离去。夜里她在布伦斯比特尔(Brunsbüttel)下锚,那里就是易北河汇入北海的地方。当天晚上,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空袭港口,“俾斯麦”号上的高射炮开了火。

这样的空袭对德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战争的这一阶段,英国飞机屡屡在夜间袭击德国港口。轰炸机司令部的目的是扰乱德军为“海狮”行动而进行的准备,而北海的德国港口都在其飞机可以轻易打击的范围内。不过,虽然英军的目标主要是运输船,“俾斯麦”号仍有中弹的风险,而炸弹造成的损伤可能会延误她的行程。不过对德国人来说幸运的是,他们有一片广大的海域可以用来隐藏舰船,几乎不会遭到敌机的任何袭击,那就是波罗的海。另一个幸运之处在于,他们不必绕日德兰半岛航行,因为可以利用北海—波罗的海运河(Nordostsee-Kanal)将舰船从布伦斯比特尔转移到基尔。“俾斯麦”号在9月16日就通过这条运河进入了波罗的海。在运河中航行并不能高枕无忧,虽然没有遇到空袭,但狭窄的航道意味着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行船。舰员们全神贯注地在各自岗位上待命,所有水密舱门和房门一律紧闭。让这艘具有大功率主机的大型军舰在运河中机动并非易事,不过最终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这艘战列舰于9月17日夜晚停泊到了基尔港。

为调校舰炮,“俾斯麦”号在基尔逗留了一个星期,然后启程前往格丁尼亚。在波罗的海,舰员们得以对这艘军舰进行全面测试,同时展开训练,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出她的能力。对一艘战列舰而言,火力当然是重中之重。1940年11月,“俾斯麦”号开始综合性射击演习,并在此后将这种活动重复了许多次。演习的意义不仅在于确保舰员熟练掌握装备,还在于让“俾斯麦”号在投入实战之前暴露她的缺陷。参加射击演习的不仅包括操作舰炮的人员,还包括负责火控、观察、测距和其他许多任务的人员。综合性训练活动则要求舰员在本职工作之外掌握其他本领,例如,有些练习就旨在训练他们掌握部分火控系统无法工作时的应急操作程序。这类知识在实战条件下可能是无价之宝。当然了,舰员们还需要练习执行一些较为琐碎的任务:收发信号、加密、在警报响起时快速到达战位、损害管制、救助伤员,等等。所有的缺陷和问题都必须在实战开始前消除。

要想在远距离命中敌舰,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俾斯麦”号的大口径主炮能将800 千克的弹丸发射到36 千米之外。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即便是一艘长250 米的战列舰,也是很难击中的目标,需要考虑多种变量。首先,开炮的军舰自身的航向、航速、横摇和纵摇都会影响射击。准确估算目标距离固然重要,但因为炮弹可能需要长达一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目标,所以还必须正确估算炮弹的速度和飞行路线。射击远距离目标时,炮弹沿着很高的抛物线飞行,而高空的大气条件可能与海平面的条件有所差异。空气密度、风向和另一些参数都必须纳入考虑。

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部型号(德国最强战列舰)(2)

试航中的俾斯麦号;测距机在当时尚未安装

为快速而统一地进行这些计算,需要使用各种传感器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机械式前身。为防计算机受损或接收到错误的数据,还要以人工计算作为备份。没有人指望首次齐射就命中目标,但如果炮弹落点偏得不是太远,那么也许细微的校正就已足够。观察员通常会看到炮弹落海时溅起的水柱,那和多层大厦一样高,因此很容易看到,而且至少在参战舰艇不太多时,观察员不会混淆来自不同舰艇的炮弹所激起的水柱。

虽然有各种技术装备的辅助,在整个射击系统中,人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测距为例,德军使用的是体视式测距仪,这种仪表非常精确,但是在战斗初期对操作员有很高要求,会导致他们早早地感到疲惫。英军使用的系统则略显简单,但是在战斗中自始至终都可减轻操作员的负担。

在射击演习中,大口径主炮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次口径训练弹,这是因为全口径弹射击时的磨损太大而不得不采用的方法。“俾斯麦”号38 厘米主炮炮管预期寿命大约是200 到250 发,超过这个寿命以后,就会因为磨损而导致精度大降。训练弹的射程虽然不如实弹,但足可解决训练需求。此外,使用训练弹时,后坐力也会大大降低。这也意味着,实战中的某些压力在训练中是不会出现的。

不过,这些主炮第一次发射全口径炮弹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在这艘战列舰上,人人都难抑兴奋之情。没有人能够确定,开火时的压力会对这艘军舰产生什么影响。轮机部门奉命使主机全功率运行,锅炉里的热量迅速聚集,压强达到56个大气压。一切与“俾斯麦”号机动能力有关的部件都必须经得起主炮开火时的震动,因为这艘战舰可能需要在战斗中高速机动。突然间,一声巨大的轰鸣盖过了海浪的声音。随着8发800千克的弹丸以30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出炮口,“俾斯麦”号发生侧向震颤。这些炮弹只用了不到5毫秒就通过整根炮管,但就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这些主炮产生的功率超过6000万马力。

这样的舷侧齐射即使对一艘大型战列舰而言也是沉重的压力,但“俾斯麦”号的主机和其他所有设备一样,继续完美地运行着。一些固定得不够牢靠的小物品被震飞了,有几个灯泡熄灭了,但整艘船在海面上保持着相当稳定的姿态,这要归功于她那大得不同寻常的舰宽。各门主炮用大约20秒重新装填完毕后,她就立即完成了下一次齐射的准备。舰员们此前就对他们的军舰充满信心,而这次实弹射击演习使他们的信心进一步高涨。

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部型号(德国最强战列舰)(3)

在丹麦海峡海战后,从欧根亲王号上见到的俾斯麦号

实战中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官能否做出正确的决定,他们需要把天气、风向和光照条件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利用这些客观条件为自己提供优势。“俾斯麦”号上有施奈德、阿尔布雷希特和米伦海姆-雷希贝格等一批出类拔萃的舰炮指挥官,这次测试的结果也非常鼓舞人心。训练部门的指挥官福斯(Voss)上校走访这艘战列舰,他离开时,最后走向施奈德,说出了这样的道别语:“我衷心祝愿,第一艘出现在‘俾斯麦’号炮口前的敌舰将是‘胡德’号,而你将会打沉她。”

除射击训练之外,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了解这艘军舰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和战术机动时的表现。“俾斯麦”号是一艘具有良好适航性的军舰,她的横摇和纵摇都很和缓。即使在做急转弯时,她的倾斜程度也相当小。当然,她在最大蒸汽压力下的航速也接受了测试。测量到的最高航速是30.8节,就如此的庞然大物而言这是惊人的速度,足以使她甩掉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主力军舰。

在早期测试阶段,舰员们试验过是否能够只使用螺旋浆来控制这艘军舰转向。他们将船舵锁定在正中位置,然后尝试让三个螺旋桨以不同的速度运转。一般来说,只要各个螺旋桨采用合适的转速组合,就可以实现转向,但这个方法在“俾斯麦”号上效果并不好。她无法以此维持航向,会在海风吹拂下发生不可控的运动。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三个螺旋桨间距太小,产生的力矩不够。但是这个毛病似乎不太可能在战斗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舰上也许没有几个人为此担心。

尽管如此,操舵机构受损的风险毕竟还是存在的,有一项反复进行的演习就是“操舵机构被击中后的措施”。米伦海姆- 雷希贝格后来回忆了演习时的一幕场景。这种演习假定有一部分隔舱被海水淹没。按照演习条例,这些舱室中的人员被假定已在爆炸中丧生,或者已被急速涌入的海水淹死。在一次演习中,许多水兵按惯例把帽子反戴,以表示自己扮演的是死者。

“可是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一个水兵问道,“我们会死吗?”

“当然会,”领导这次演习的弗里德里希·卡迪纳尔(Friedrich Cardinal) 上尉回答说,“所以你们现在就把帽子转过去,假装自己死掉了。”几秒钟后, 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这些话可能对士兵产生的影响,他又试图淡化这个事实。“不过么,当然了,”他微笑着对水兵们说,“这地方中弹的概率大概只有十万分之一, 几乎为零。”

日后许多人将会苦涩地回想起他这番断言。

本文节选自《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覆灭记》

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部型号(德国最强战列舰)(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