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

文/曾小英博士

凤凰花开时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

“叫你妹妹来上学,否则就要你辞职!”校长对大哥发脾气。

那年夏天,凤凰花开得最艳丽繁盛时,我初中毕了业。参加高中联招,考取当区最好的省立高中。

由于我的联考成绩相当突出,名列前茅,省中特别通知我,将免除我的一切学杂费作为奖励。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麻烦却因此产生了——我另外又考取了一所台糖员工子弟高中。

“你想读哪一所学校呢?”从放榜后到报到前,整整两个星期,爸妈一直问我这个问题。

“随便,都可以。”当时的我,只知道高兴和得意,根本不懂得选择。

“你们认为妹妹读哪个学校好呢?”爸妈又征求哥哥姐姐的意见。

“台糖子弟学校离家近,学生活泼,读书风气好,没有升学压力……”姐姐极力赞成台糖子弟学校,她是那儿的毕业生。“何况,读省中要天天通车,早出晚归,太辛苦了!”姐姐通车上大学,总觉得花太多的时间在交通上。

“我们也这么想,可是——”爸爸一反常态,颇为犹豫,“会不会为难了你呢?”他们问比我年长六岁的大哥。大哥正巧是省中的教务主任。

“你是本校的教务主任,你妹妹却不肯来注册,难道是嫌我们学校办得不好吗?”校长振振有词,问罪大哥,“如果说办得不好,那么你也有责任!”

“请校长不要误会。”大哥委婉地解释,“舍妹年纪还小,家母不放心她通车。”

“学校里有这么多的通车生,为什么你妹妹就是不能?”校长并不谅解。

“你妹妹如果不读本校,你也不必留在这儿教书了!”校长终于下了这道最后通牒。

“没关系。”大哥回答爸妈,“妹妹还是念台糖子弟学校的好。”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2)

那时,大哥压根儿没有对家人提到校长很生气的事。

结果,我进了台糖子弟学校,快快乐乐度过三年充实的高中生活,顺利考上大学,没有尝到任何的“读书苦”。

而大哥辞了职,失业在家。他并没有告诉爸妈,只是暗中另外求职。

“你怎么不必上班?”有一天,妈妈洗衣服洗到一半,突然想起来问大哥。

“学校还放着暑假呢!妈怎么忘了?”大哥故意笑妈妈健忘。

直到凤凰花全部落尽,树上又长满嫩绿的新叶子时,大哥才找到另一所私立中学的教职。

“我也通车累了,所以换个近一点儿的学校。”大哥耸耸肩若无其事地说。

许多年后,大哥才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那年夏天他遭遇到的困难。

“校长虽然没有理由赶我走,可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不好待下去了呀!”他说。

后来,因为大哥不断地进修,成了备受敬爱的大学教授。

往事历历在目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3)

前面这一段往事,是我初中时( 1963-66)写的。

当时我在文章里,把事件的时间推前、把大哥和我年龄的差距缩短,并且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以免当时那位中学校长受窘。

现今这篇纪念大哥的文章,我要写的是,在我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里,印象非常深刻的几件事。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第一次“见”到大哥,是我快满四岁的时候。

那天,家里院子里突然来了一群年轻活泼的“大人”, 带头的就是大哥。

大哥进门后,就抱起原本站在妈妈身边的我,然后向爸爸妈妈一一介绍他的同学们。

大家都坐定后,他又让我坐在他的腿上。

这不但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哥,也是我第一次和来访的大人“平起平坐”。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在大学毕业典礼后,和同学们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其中一站是请同学到家里。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4)

看着他们骑车离开,妈妈回忆起大哥第一次骑自行车,是到台北参加台湾大学和师范大学的入学考试。

当时台湾还没有大学联考,而家里没有钱,所以只能报考一两所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学校。

大哥自然选择了台大和师大。接下来就是旅费和住宿费的考量。

“我骑自行车去。”大哥斩钉截铁地说,“有三个同学结伴一起去。”

问题是家里并没有自行车。

“我已经借好了一辆。”大哥做事一向计划周全。

“可是你不会骑车啊!”妈妈说。

“我借车、试车的时候,就顺便学会了。”

从家里到台北需要三天的自行车程。爸爸说他来联络朋友,让大哥途中和考试借宿。

“途中不必寄宿,夏天日间热,夜晚凉爽,我们在白天会尽量在公园树下或亭子里休息,主要是晚上骑车。”

于是大哥踏上了征途。

大哥两个学校都名列前茅被录取了。

左邻右舍都恭喜大哥考上台大,但大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大。

虽然台大、师大都是公立的,但前者还是需要缴学费,后者则不但不需要付学费,一旦入了学,就立刻有薪水可拿。

比蜜蜂更快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5)

“关上窗户!有蜜蜂!蜜蜂!”大哥喊道。

他被一群愤怒的蜜蜂追赶,飞奔冲回家。

妈妈和姐姐刷刷地关上窗户,只有两个大窗户。

大哥冲进了屋,啪的一声关上门。那群蜜蜂“一窝蜂”地被关在门外。

那是1949年的事。大哥十五岁,姐姐九岁,我还没有出生。

这里的“家”,是台湾一所学校改成的“难民营”里的一个房间。家人在那里住了大约六个月。

那时从大陆“涌入”台湾的人,大约有四十九万,于是许多学校临时被用来收容这些“难民” 。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6)

每间教室分隔成为两个住房,由政府提供米、盐食用,难民在校园里种菜。像大多数“难民儿童”一样,大哥和姐姐那年没有学可上。

大哥每天早上都去附近的小树林里,收集生火煮饭用的木柴。

而那天他正在拉扯一根枯干的树枝时,惊扰了筑巢树上的一窝蜜蜂。

“你大哥就是这么机灵,一整窝蜂,连一只都没有能够叮到他!”

我小时候,逢年过节亲戚聚会时,叔公、舅公们总喜欢说这个故事。

超强语言、写作能力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7)

大哥的演说能力是众所周知的,从台湾媒体界开始有“十大名嘴”排行榜开始,大哥一直名列其间。

尤其是中国式管理、易经讲座,更是风靡至今。

但这些都是面对大人听众的讲座。

2012年,梧桐大姐的长孙郑佳衍结婚,我和大哥、三哥回漳州参加婚礼。乡亲和地方人士知道大哥的行程,便纷纷邀请他给个讲座。

由于大哥原有的日程已经十分紧凑,他建议大家联合成为一场讲座,唯独对于他的小学母校——现今的新桥中心小学、原名南方小学的邀请,他二话不说,立马答应。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8)

访问新桥中心小学那天,小朋友们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十分钟就排好队了。

大哥一看他们都站在操场里,就起身要前往。

“请再坐一会儿,时间还没有到呢。”校长非常周到地说。

“既然孩子们已经到齐了,就别让他们等吧。” 大哥说,“五月早晨的太阳,已经很晒人了。”

到了操场,彼此问候之后,大哥拿起麦克风,一开始就问孩子们:“你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是什么?”

“好好学习。”孩子们大声地回答。

大哥以神秘的语气说:“不对!”

孩子们愣住了,但是他们觉得很有趣。

“你们在家里有没有惹妈妈生气?有的举手。”

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大家很不诚实喔,我看你们统统都要举手才对。”

孩子们都笑了,开始纷纷举手。

“生为中国人,有孝心是最重要的。”大哥说,“所有的坏习惯、坏行为,都是因为不孝敬父母才敢做的。”

看到大哥从第一句话就激起全校孩子们热烈的共鸣,而每一句话,都让孩子们感到意外,并且思索新的答案。

一直到讲演结束,全场都充满了笑声。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9)

我领会到大哥老少咸宜的演说能力,也让我回想起他在我四岁的时候,给我与大人“平起平坐”的经验。

除此之外,大哥的英文口语也是兄弟姐妹里最强的。

父亲到台湾后,一直持续他在漳州的志业——推行五育均衡、德智体群美兼顾的教育。他在台南县的推展,引起海外教育界的注意,誉为“台湾教育奇迹”。

曾经有来自美国的媒体,到台南县参观访问,当时由还在师范大学就读的大哥担任翻译。

我那时候才四、五岁,在鸭子听雷之际,只看到大哥悠游自在、风趣如常地让他身旁那群“外国人”不断地点头,又不时地被大哥的幽默话语逗笑。

辅导弟妹,补贴家用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0)

印象深刻的事,实在多如过江之鲫,不胜枚举。

例如,大哥获选为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教育类的得奖人,这让我在后续的几年里,成为学校里的“高人”。

因为他的奖品是厂商提供的以箱为单位的各种文具,我可以和全班同学们分享!

又如,我们的母亲,出生于漳州名门首富望族,从小不缺锦衣玉食,又以诗书艺文见称。

到台湾后,为了照顾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省吃俭用,每天穿着陈年旧衣,身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却不曾流露出一丝丝怨气。

我读初中的时候,大哥写的《孔子传》获得全台湾剧本创作首奖,他以获得的奖金,给妈妈买了一件毛大衣。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1)

三哥读初一时,大哥指导三哥参加全省征文竞赛荣获第一名。紧接着翌年,我读初一时,大哥又指导我获得该竞赛第一名。

两次的奖金虽然不很多,只能让母亲稍许贴补家用,但一家人都十分开心。

尤其母亲当年读县立芗江女子初中二年级时,曾获全县作文竞赛优胜奖(见龙溪教育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对三哥和我也能写作,自是特别高兴。

还有,当台湾仍然由中央上级选派各地方行政首长时,曾经由于大哥的管理能力,指派大哥为台南县县长。

但是,大哥没有接受——他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不愿从政。

……

回想起来,大哥后来越来越忙于与人分享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或亲子关系、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鲜少顾及到自己了。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2)

庄子《刻意篇》有关导引的下半段说: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大哥从小不需要磨砺心志,而自然而然地志向高洁;不需要师长向他倡导仁义,而自然而然修身;他不追求功名,功名自然而然来到。

他是道道地地的“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他一辈子以关怀他人之心不断学习,又以关怀他人之心分享自己对“大道”的体认,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也没有什么收藏于自身。

我万分庆幸我是大哥的妹妹!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3)

(特别感谢易友贾欧提供开篇纪念曾师短片)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4)

作者简介

曾仕强教授福建哪里人(曾仕强教授胞妹曾小英怀念兄长)(15)

曾小英,曾仕强教授胞妹。英国华福汉普敦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退休。现全力推动“巧颉汉语文教学法”,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