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

来源:【渭南日报】

秋雨过后,渭北旱塬上的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天空也格外蓝。闫家村71岁的村民刘慧芳看罢天气预报,开始忙活起来,先到前厅看了看今年收获的4大包已经晾晒干的新品种金银花,心满意足地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袋子,又到客厅的储物柜子里整理过两天摘金银花叶的袋子。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1)

“今年6亩新品种能卖4万多元,过两天摘叶子送到村里的加工厂,一亩还能卖800元左右。”刘慧芳种了8亩金银花,6亩新品种,2亩老品种,尽管很忙,但是“夏卖花,秋卖叶”获得的两次经济效益让她乐在心头。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2)

“自从村里发展了金银花产业,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刘慧芳一边忙活一边念叨,她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村里盖了新房,城里有车有房,自己一个老太太在家门口挣的钱比有些年轻人外出打工挣得还多。

过去:买一袋盐都要赊账

“你不知道我们这儿以前有多穷。”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刘慧芳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渭北旱腰带上的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一年只能种一料小麦。赶上风调雨顺,一亩地勉强打四五百斤小麦,遇到干旱年景,连种子都收不回。

村里但凡能出去的都外出打工了,窝在村里吃饭都成问题。刘慧芳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两口子借钱养了一只羊,奶价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60元,勉强够日常开销。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刘慧芳的母亲就偷偷塞给她200元。每次接过钱,刘慧芳都哭得浑身颤抖,她知道,这些钱都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一针一线纳鞋垫在县城街头摆摊挣的钱。有了这些钱,刘慧芳一家总算能过个年。

因为穷,刘慧芳三个孩子都早早辍学。16岁的小儿子功课很好,但还是放下书本,告诉母亲:“你照顾好我爸,我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刘慧芳想阻止,可是家里太穷了,哪里能供得起孩子上学。儿子年纪小,身体又不好,打工挣钱哪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家里依旧穷得叮当响。

“穷啊,太穷了,买一袋盐都要赊账。”80岁的村民闫彩霞提起以前的日子也不停地抹眼泪。

“多亏了颜娃,我们现在日子好得不得了。家里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净水机……要啥有啥。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县城有房有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1岁的村民皇玉林感慨道。

现在:人均纯收入2.2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

皇玉林口中的“颜娃”是闫家村党总支书记王春颜。

因为村里太穷,王春颜17岁的时候就外出打拼。开过店铺,办过厂子,正当他在外生意做得红火时,2010年却被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快过年了,他出院回村上休养。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3)

在村里休养的这段时间,村民们纷纷来看望他,看着眼前穿着破破烂烂的村民,王春颜心里一酸,这么多年过去了,村里还是这么穷。

“得给村里找个产业,让村里人都富起来。”等最后一波看望的村民走后,王春颜躺在床上琢磨起来。

通过各种渠道, 王春颜听说山东一些地方种植金银花,见效快,效益很好,耐涝耐寒耐贫瘠,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多元,他心动了,执意要去看看。“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也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三五个月,遇到合适的产业,我必须尽快下手,越快越好。就算我哪一天不在了,还能给村民们找到一个致富的路子。”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4)

那时候的王春颜浑身水肿,下地都成问题。他只好叫来老同学帮忙,找来一辆旧面包车,把后排座椅拆了,妻子给上面铺了厚厚的褥子,让王春颜躺着,就这样,一路颠簸赶往山东。

辗转多地考察后,2011年3月,王春颜花费15000元买回5000株金银花苗子,种了12亩。三月下旬种下,五月初便开了花,短短两三个月,一亩地就收入900多元,到了第二年,一亩地收益更是达到了5000多元。这事儿在村里炸开了锅,因为村里很多人种一整年地也收入不了这么多钱。

王春颜自己种的金银花拿到省上检测,发现其中有效药理成分之一绿原酸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还高。“说明我们这里适合种金银花,这个产业选对了。”王春颜暗暗欢喜。

在这期间,王春颜的身体逐渐好转,2012年,他被村民们推选为村主任。当时的闫家村,村里穷,村情不好,几乎没有人愿意来当村干部,唯一一个村书记还常年在外务工,村上的事情几乎没人管,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的满意度不断降低。

“拉资金,拉帮扶,不如拉起一支好队伍。如果一个党支部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那么党支部班子就没有威信,群众就不会听从他们的引导。”王春颜上任后首先把班子成员配齐。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5)

“既然村民们信任我,那我更要努力让大家腰包鼓起来。金银花收益这么好,如果村里都种上,那大家还愁日子过不好吗?”王春颜和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鼓励大家种植金银花。

做生意他在行,可做村干部这是头一遭。“拿着金银花的苗子,送到乡亲们门口,也没人搭理。”王春颜一开始就碰了壁。

“那段时间,我和颜娃见天(方言“每天”的意思)去,半夜12点之前没回过家。”村干部皇五成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王春颜带着村上的干部分组天天往村民家里跑,但没一个人愿意种,“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种惯了小麦,没人懂这新玩意儿咋种,都担心能不能卖到钱、赔了可咋办,大家都穷怕了。”

“这可咋办?”王春颜和村干部们开会商量后决定:免费给大家送苗子。

结果还是没人种,大家害怕赔钱。王春颜又答应一亩地给大家补贴150元,连补3年。买苗子,给补贴,都是王春颜自掏腰包。2014年,村里种了300亩金银花。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6)

“3年后,闫家村种金银花的村民们把钱挣了。2017年,金银花价格非常好,收成高的村民一亩地卖到了2万元左右。”皇五成说道。

“我老两口年纪大了,对这不懂,村上干部刚开始让种的时候我还不愿意。为了让我家种,颜娃把他地里的大苗挖了给我种,2017年,一亩半地卖了3万元,当年就脱了贫。活这么大年龄了,还没见过这么多钱呢,后来家里又种了6亩新品种金银花,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多亏了颜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说到这儿,皇玉林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这期间,王春颜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党员77人,村“两委”干部7人。基层班子强了,大家干事的劲头更足了。为了做大做强村集体产业,闫家村围绕“党建引领促发展”思路,率先在全县成立“闫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通过“党支部 合作社”“联合党委 ”模式,建成金银花产业扶贫示范园区。2017年,村上又建成金银花茶加工厂,取得SC许可证,形成了金银花种植 销售 深加工的产业链。村里还和一些饮品公司、医药公司达成协议,销售不愁。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7)

如今,闫家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700亩,村民们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4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2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一无所有到去年的53万元。

闫家村的金银花产业不仅富了村里人,连周边的村镇也带动起来,每年金银花采摘季节,采摘务工的人多达上万人。

“以前生病了,想买一盒药都不敢给娃开口。开口吧,娃也紧张,不开口吧,病了不吃药不行。现在摘金银花,一天就能挣80块钱,闫家村的产业选得真好,不仅富了你们村里人,让我们手里也有钱花了。”临近村镇的一位80岁的老人拉着王春颜的手不停地道谢。

在闫家村的带动下,周边村镇也开始种植金银花,金银花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形成。园区主要分布在尧山镇的20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2万亩,涵盖传统种植区、育苗基地、金银花茶加工厂、金银花农产科研展销服务中心、特色农业示范区等六大板块,初步形成了涵盖育苗、种植、加工和农资配送、技术培训和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8)

2021年3月,闫家村和绥德县郝家桥成立了互助振兴联合党支部。郝家桥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资源等方面优势,闫家村利用金银花管理和产业发展方面经验,通过班子联促,队伍联抓,工作联动等措施,逐步促进和实现双方直接优势互补、工作互动。如今闫家村研发的金银花苗在黄土高原郝家村长势良好,两个村共享信息、技术、资源,共同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闫家村的金银花产业,王春颜在新建成的金银花农产展销研发服务中心,特意打造了一个“蒲城县尧山镇农副产品”网络直播间,每周都要做直播宣传蒲城农副产品。

“我们就是在网上看到这儿的金银花产业。”记者采访的时候刚好遇到从安康来的李延存,他和爱人开了4个多小时车来到闫家村,实地察看闫家村的产业园后,当即签了合同,交了定金,买了5000株苗子。

签合同的时候王春颜一再叮嘱:“如果要种,一定要好好种,你们要是种成了,带领村里人也种上,大家一起致富。”

将来:让所有乡亲活得更体面

村里富了,村民腰包鼓了,精神还得富起来。村上经过多次开会商议后,决定在村里搭建“金银花百姓大舞台”。村上投资10多万元购买了专业设备,搭建起一个长12米、宽8米的舞台,并组建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表演队伍。2021年5月8日,“金银花百姓大舞台”的第一场演出拉开了序幕,吸引了数百名村民来观看演出。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9)

随着演出活动的不断开展,“金银花百姓大舞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看,来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看表演的观众上千人,最多的时候光演出人员就上百号人。每天晚上8点到10点的表演,因为时间有限,来表演的演员也要排队上台,有些轮不到的要等第二天再来。”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10)

没有表演的时候,舞台也没闲着。村里老人们成立了一个自乐班,每到下午,在这里唱秦腔。王春颜又花了2万块钱给老人们置办了两套行头,让老人们尽情地吼起来。

“下一步,村上还要建闫家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资金已经到位了,估计明年这个时候就建好了。”闫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帅告诉记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每个大型节日都会有群众文艺演出,还有农业技术培训、党的政策宣讲、道德大讲堂等多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渭南市临潼肖家村(陕西渭南闫家村)(11)

“我们的王书记,真啊真正好,爱百姓胜过爱自己,发动了群众们金银花集体经济一条心……”采访的时候,73岁的王巧云和老伴儿赵兴长正在排戏。去年老两口花了一个冬天,编了一个眉户戏《大家喜欢》,讲述王春颜和村上干部带领全村人致富的故事。

“有了这个产业,大家手里有钱,心中不慌,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村里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颜娃一定要把身体搞好。“王巧云看着身形有些瘦削的王春颜心疼地说道。

“颜娃明天就去医院动手术了,不让我给谁说,怕村里人担心。”采访快结束的时候,皇五成眼眶红红地告诉记者。

“我有生之年最大愿望是让闫家村的所有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活得更体面。”王春颜挺了挺胸说,闫家村以前很穷,现在有了金银花产业,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但这还不够,将来大家还要活得更有尊严。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