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步的学问(让步之后的小要求)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心理学中的“互惠效应”,而“互惠式让步”是与之相关的一种策略在超级畅销书《影响力》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教授“自曝”了这样一件“糗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让步的学问?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让步的学问(让步之后的小要求)

让步的学问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心理学中的“互惠效应”,而“互惠式让步”是与之相关的一种策略。在超级畅销书《影响力》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教授“自曝”了这样一件“糗事”:

有一天,教授在街上碰到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后,询问教授要不要买几张五元一张的门票,以观赏下周六晚间进行的童子军杂技表演。教授对这类事情向来没兴趣,故对此婉言谢绝。不过,小男孩并未死心,而是继续提议:“既然这样,那么您是否来一点我们的巧克力呢?只要一元钱一块。”

教授当即接受了此提议,很爽快地买下两块巧克力。但是,教授很快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因为自己根本不喜欢巧克力,也不喜欢随便花钱。不过,教授只能手里捏着两块巧克力站在街头,目送小男孩拿着两元钱而去。

受到上述这件“糗事”的启发,西奥迪尼教授提出了“互惠式让步”概念——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引导他人按照有利于引导者的方式行事的行为策略。具体来说,实施此策略的人首先故意给对方提出一个难以满足的较高要求,然后作出“让步”,而对方潜意识地会将这种“让步”视为一种“礼物”,并感觉有必要“还这份人情”,于是会爽快答应对方在“让步”之后提出的要求,即使这种要求并不真正符合答应者的利益。

西奥迪尼教授还对“互惠式让步”策略的实施效果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假扮成“青年辅导项目”的工作人员,到校园里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伴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由于要与一群少年犯一起度过好几个小时,而且也无金钱上的回报,结果仅有17%的学生答应了这个要求。然而,对于随机抽选的另一群大学生,研究者调整请求方法,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么,什么新方法竟然如此神奇呢?

原来,研究者在提出前述这个要求之前,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至少两年的时间里,每周花上两个小时对少年犯进行辅导。结果可想而知,所有人都拒绝了这个要求。于是研究者作出“让步”,提出了前述陪伴一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的“小要求”。这一次,研究者的成功率戏剧性地提高了——答应此要求的学生占比超过了50%。

“互惠式让步”策略被实验证实很有效果。是的,效果如此之大,甚至让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也落入了“圈套”。不过西奥迪尼教授认为自己并未给职业蒙上多大羞耻,因为自己还是挺聪明的,很快就识破了“圈套”——如果那个小男孩自以为教授很容易被骗而返回来企图再割一次“韭菜”,那么会遭到教授毫不犹豫的拒绝。但换作其他人,很可能连事后及时识破“圈套”都难以做到,以至于会被反复“割韭菜”。为了验证这一点,或许也顺便给自己“挽回一些颜面”,教授再次展开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要求两组大学生“被试”在校园的献血活动中献一品脱(约568.3毫升)的血。对于第一组“被试”,研究者采取了“互惠式让步”策略——首先要求“被试”们在至少三年时间内每六个星期献一品脱的血,在遭到拒绝之后,研究者才提出更小的要求:仅在此次活动中献一品脱的血。对于第二组“被试”,研究者一开始就只要求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献一品脱的血。

两组“被试”中都有人同意在此次活动中献一品脱的血,只是第一组“被试”中同意者所占的比例更高,而现在我们对此应该感到毫不奇怪。但是,故事并未结束——对于同意献血并真正来到献血中心的人,研究者又向他们索取电话号码,以便以后有献血活动时可以联系他们。研究结果表明:在那些被施以“互惠式让步”策略的“被试”中,几乎所有人都愿意留下号码,并同意以后再参与献血。然而,在没有被施以该策略的“被试”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同意了研究者的新要求。

“互惠式让步”策略之所以如此有效果,与深植于人类文化基因中的互惠规范有关——用中文讲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用英文讲就是,“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 will scratch yours ”(直译过来就是:如果你帮我搔背,那么我也会帮你搔背)。虽然互惠规范塑造了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观,但我们也要警惕落入“互惠式让步”者故意设下的“圈套”。

来源: 今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