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知味记 书评至味在人间

美食文知味记 书评至味在人间(1)

作者: 王静文

不是追星族,但在北京的这些年间,曾经有一个松散的团体——“老男人饭局”让我非常倾慕。这个团体中,有专心做《读库》、偶尔演电影的老六,有职业英语培训、业余相声演员、跨界转型做手机的罗永浩,有妇科博士、职业咨询师、希望“以文字打败时间”而且做得还不错的冯唐,有央视主持人、资深女文青柴静,当然,还有一个职业纪录片导演、写美食专栏的陈晓卿。

最早知道陈晓卿老师,是看他在嫣牛博上的美食专栏。他喜欢街边的苍蝇馆子,喜欢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江湖菜,喜欢吃面条,喜欢拿熟人开涮,文字扎实有分寸,读起来却似乎总是带着一种愁绪。所有这些,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在微博时代到来之后,他成了我第一批关注的名人。

后来,《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陈晓卿作为总导演也一举成名。这部纪录片,从片名到旁白,都有着浓浓的陈氏风格。举目中国,估计也只有他能打造出这个片子 —— 能把爱好和专业如此完美结合,同时拨动观众的味蕾和泪腺的,我只服陈老师一人。

2016年,他的美食专栏文章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书系结集出版,书名叫《至味在人间》,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书中文章有一些是我读过的,有一些是第一次读,整个读下来——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用沈宏非在序言中的话来说,“陈晓卿,无论他置身北京还是东京,南京还是望京,你问他美味在何方,他的手指最终总是会向扶乩般自动地指向老家的方向。”“凭着这股子浓浓的乡愁和满满的敌意,他总是能在北京的浓重雾霾里嗅出老家的味道。”

第一辑“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以“乡愁”贯穿。他在文章中写到“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幼年时母亲烹调带来的某种味觉习惯一旦形成,便如花岗岩一般顽固,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改变”。深以为然。

他的饮食风格,“能大厅绝不包间,能路边绝不酒楼,能露天绝不室内,能站着绝不坐下”,非常接地气。他相信“至味在江湖”,每到一地,不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里吃饭,而是让服务员推荐常去的小店。他写了不少北京的美食,有一些就在我们小区边上,读来非常亲切。他也写了很多因为城市变迁而湮没的美食,让人备感唏嘘。

除了美食和情怀,我最喜欢的还有两点。一是不动声色的幽默。比如他写道:

同事里不少东北人,在他们眼里,单位附近最好的饭店就是羊坊店西路的大自然酒家。每次说起吃饭,哥儿几个都会发自内心地脱口而出:“大自盐,大自盐吧。”

以及:

中医是一门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因此国人便有了“萝卜青菜保平安”、“萝卜就凉茶,医生满街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萝卜上市,医生无事”等等等等的说法。

第二是点到即止的揶揄。比如:

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突然运交桃花,落英缤纷地进了一个和谐社会,那里的老人孩子皆“怡然自乐”,没有毒大米、毒奶粉,也没有暴力拆迁,简直比七点的新闻还好。

写到“四万亿”期间,他和师兄到月坛南街吃饭,居然找不到位置。他说:

那天晚上,穿过面无表情的师兄,看着窗外满街乱跑的各地牌照,我悲欣交集:哇噻,不会是计划经济又要回来了吧?

事实上,我跟陈晓卿老师曾有过一面之缘。2012年“双11”那天,我陪时老大一起去798参加“读库”的7周年年会,见到了老男人饭局中的不少人。出来上厕所的当儿,看到一个黑大个儿迎面走过来。我主动打招呼,他笑眯眯地回应。

——确实像他的文字一样,没有一点儿架子,满满的亲和感,又略微透着点儿逗比。

哈哈,我也算见过偶像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