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

#创作挑战赛#我关注更多的是淘品牌的玩法——没有任何线下资源的店铺,在淘宝上怎么玩,这可能是基于我的身份——纯草根的淘宝卖家。

我们发现淘宝卖家生态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就是TOP商家的地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迁徙,早期厉害的淘宝店基本上都在江、浙、沪,而现在很多出现在珠三角。我们总结原因,发现产生迁徙的原因是:早期做淘宝店更依赖于技术,江、浙、沪靠近杭州,在交流上有技术优势,而现在做淘宝店更依赖于产品,珠三角供应链优势明显,所以现在TOP卖家从江、浙、沪迁徙到珠三角。

我本身也是靠运营技术起步的淘宝卖家,没有产品优势,在前几年还能做得风生水起,但是现在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好产品,再好的技术也没用,所以我逼着自己要完成“自我迭代”。于是,我拉了20个销售额过亿元的卖家,到我南京的公司进行共创,研究2019年乃至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淘宝店。

最后得出来的共享智慧,就是本文要分享的主题:2019年乃至未来几年新的人、货、场思维。

可能有不少人听过某“大咖”的跨年演讲,他讲完后,网上立刻产生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说不好的,觉得他的内容是毒鸡汤,观点是“年轻人听‘大咖’的跨年演讲,和老年人买保健品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求个心理安慰,但没用”;说好的,觉得还是有很多新思维的。

其实,袁文泽企业营销觉得评判这个演讲到底好不好,关键在于听的人是谁,如果听的人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智慧的知识框架,那么就真可能是毒鸡汤;但如果听的人有一套自己做事和人生处世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其干货点对于他来讲就是一种补充和丰富。

碎片化的知识点就像子弹,而知识体系才是武器本身,所以没有武器,你有再多的子弹也发挥不出威力。

很多淘宝卖家出去学习的时候,就是想学习一两个小技巧,然后能让店铺快速地从第2层级成长到第7层级。但是我实话告诉大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那么我就不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了,那些已经做成功一个店铺的老板掌握了这些知识,岂不是所向披靡?

所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淘宝卖家没有做好,原因很可能是他们一直在“漫无目的”地勤奋、东拼西凑地学习,而没有花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自己做淘宝店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就分享自己的淘宝运营知识体系,叫作:人、货、场。

下面我们谈谈人群。

我的观点是:任何战略都建立在确定的人群基础上,否则全部是战术,而且很可能是没有用的战术,或者是走反的战术。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1)

举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比如打仗,敌人冲过来,我们要跟敌人正面交锋,接下来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不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武器,而是取决于敌人的情况。

如果对面就冲上来两个敌人,我们使用杀伤力最大的武器,那么就是“高射炮打蚊子”,效果不好,还浪费,这时应该用狙击枪;但是如果对面冲过来一堆敌人,狙击枪就没用了,我们就要用大炮。

我跟母婴类目的小二聊天,说到大部分淘宝卖家还停留在早期淘宝的时代,以为上架了和别人一样的产品,就可以卖掉。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已经充分饱和,你要活下来,就必须要差异化。

所以,小卖家要发挥的优势是敏捷,发现差异化的人群需求,快速地切入市场,可以和成熟的大卖家在同一个行业,但是不能在一个赛道里。比如你做童鞋,定位是1~3岁的幼儿,这看起来有定位,但实际上跟没定位区别不大。但是缩小范围,定位是1~3岁的双胞胎童鞋,这才是定位。

怎么算是好的定位呢?好的定位是:当人群圈定后,策略立刻就显现出来。如果做双胞胎的鞋子,那是不是可以在设计鞋子款式的时候,做到风格大致相同,但却有老大、老二的区分呢?

或许,定位这么窄的人群,在之前的传统线下店铺中是不可行的,原因是一个区域的双胞胎才有多少对;但现在可行了,互联网让一个小店也有机会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双胞胎,你可以大致查找一下数据,看看全国有多少对双胞胎,如果专注做这类产品,覆盖10%的双胞胎,一次买两双鞋,一个月复购一次,一年能达到多少销售额?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2)

物生物保温杯

我们知道有一个保温杯的淘品牌叫作物生物,它为什么要专注于保温杯的“颜值”,做红色的或者粉色的保温杯?因为它的定位是只做女性用的保温杯。

这里强调一下:定位一定是有取舍的,没有取舍的定位,就不是一个好定位。比如做品质更好的保温杯,这不叫定位,原因是品质好是方向,没有取舍,应该没有人想要做品质不好的保温杯吧?

物生物一旦决定做女性用的保温杯,就放弃了所有男性用户;vivo和OPPO在强调拍照这个点时,也是放弃了大部分男性用户的;江小白在瓶子上印上段子的同时,就舍弃了我的父辈这类人群,而选择了“80后”和“90后”。

我们看到身边的成功品牌,只要完成了定位这件事情,连我奶奶都能知道接下来怎么做,所以结论是:没有什么策略大师,本质都是定位高手。

定位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定位;二是品类定位。非标品更多做的是人群定位,而标准品更多选择的是品类定位。

我曾经反复提到过一个店铺,就是我的两个女学员的女装店,我看店铺后台一点技巧也没有,但是月销售额却可以达到600多万元。她们的女装店能卖好的原因是,该店铺在其品类定位和人群定位中全国范围几乎没有对手。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店铺所做的人群定位是否有价值呢?

我们有两个原则:①好的人群定位,大部分都能看到执行策略;②好的人群定位本质是帮用户省时间,换句话说,不能帮用户省时间的人群定位都是错的。

某个网红在淘宝上卖衣服,为什么那么多顾客都愿意找她买呢?因为她的店铺一直只卖一种风格的衣服,这种风格又恰好是顾客喜欢的,所以这个店铺存在的价值是帮顾客节省时间,不需要顾客在淘宝上东挑西选。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3)

我一直在关注一个童装的店铺——辰辰妈,它有两个C店都在类目前10。一个团队能够做两个店铺冲到前10不容易,大家会看到很多行业,C店强的团队,往往天猫店都不行,因为有同人店铺识别,两个店铺卖一盘货,就会受到影响。

但辰辰妈做得就挺好,原因是她做了店铺定位,其第一个店铺的定位是1~3岁的男童,第二个店铺的定位是3~6岁的男童。常规思维是,如果想覆盖更多的人群,直接把1~6岁的童装放到一个店铺卖就可以了,这样更简单,她为何要费尽心思分成两个店铺呢?

这里又回到定位的话题上,人群定位的本质是帮用户省时间,如果只卖1~3岁的童装,顾客来到你的店铺,看到每个产品都是适合她的,她就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选择了;但是如果做1~6岁童装的定位,那么你的店铺就有一大部分产品她用不到,这就违背了人群定位省时间的核心。

所以,在做淘宝店的人群定位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千人千面,要么只有一面。抖音发展得这么快,核心优势是它的技术,可以做到千人千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适合自己的。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4)

在天猫装修里有一个东西非常好,就是个性化的主页,如果真的要定位多类人群,比如1~6岁全覆盖,那么你可以通过入店搜索词来决定给顾客展示什么样的首页,比如对于搜索1~3岁的产品的顾客,其看到的是1~3岁的产品首页;对于搜索3~6岁的产品的顾客,其看到的是3~6岁的产品首页。

但是目前98%的商家连一类人群都没做好,也没有那么强的技术,因此我建议大家选择“只有一面”。我们看到很多做得不够好的淘宝店,很可能就是因为卖家太贪心了,什么都想要,但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你担心只做一类人群市场不够大,那么其实可以有这样的准备:把小的人群定位放在一个潜在的大市场里。比如定位只做双胞胎的童装,那么当做到这类人群的第一之后,就可以慢慢回归到整个童装的大市场中。

除了人群定位,第二个定位方向是品类定位,只做一个品类。品类定位的本质是通过专注专业来建立产品上的优势。换句话说,如果做了品类定位,却没有带来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那么这个品类定位就是虚的。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5)

这里给大家举两个品牌的例子。大家提到iPhone就想到手机,但是之所以愿意买苹果的手机,可能不仅仅因为它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高,只能解决新用户的信任问题,但是能够让用户不断地复购,往往是因为它的产品真的好。

我非常赞成一个观点: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如果你不赚钱,就没有钱投入设计研发中,就不可能做出令人尖叫的产品,所以你做的事情永远都是在赚取差价,这样的企业就不会有核心技术。

苹果公司正因为有足够高的利润率,所以它才有足够多的资金去找最好的工程师,做更好的产品,然后赚取更多的利润再用于产品研发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我曾经看到一件让我觉得“恐怖”的事情,我妹妹家的小孩4岁,在我面前流畅地使用iPhone。我们经常说,一个不需要说明书的产品,才是好产品,iPhone最后做到了,不仅不需要说明书,而且还让4岁的小孩能够上手。

苹果手机之所以这么强,原因就是它专注地定位到手机品类,并且拿出20%的利润不停地做产品研发迭代,长此以往,最终的结果就是iPhone拥有的技术和体验,别的手机就做不出来。

我一直是做标准品的,之前认为标准品是没有生命周期、没有季节性的,但现在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标准品有生命周期,而且越来越短。我的父辈这代人,可能一个家电可以用10年,之前确实对标准品迭代的要求不高,但是现在,即使强如苹果手机这样的产品,也将自己的生命周期定义成1年,每一次在9月份发布新iPhone之后,就立刻投入到下一代iPhone的研发中。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苹果公司现在还守着它之前的明星产品iPhone 4,肯定早就死了。所以一旦做品类定位,就必须要在产品上建立优势;否则,这个品类定位就是没有意义的。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品类定位思路都不是苹果公司那样的。

某手机品牌的品类定位思维更多的是基于大量生产来降低边际成本,最后成为行业价格的“屠夫”。

比如,某产品常规出厂价是100元,其售价是92元。为什么可以做到比出厂价还低的售价?其策略是,生产10个产品成本100元,那么一次做10万个,将成本降低到90元,然后它加2元就开始销售。

所以,很多类目的卖家都怕这种玩法,因为它“根本就不考虑赚钱”,并且以此为荣,你怎么跟它玩?

做出这样的示范后,淘系很多店铺做品类定位的策略都是这种,靠扩大销量边际化成本,带来售价上的优势。当然,这也是一种活法,我还是不评价好坏吧。

有了定位后,就要开始执行定位。阿里巴巴有句话,说的是决策前充分讨论,决策后坚决执行。我觉得将这句话放在店铺定位中一样很好用:定位前充分讨论,定位后坚决执行。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6)

而能够保证坚决执行定位的方法是给定位描述一个愿景:图灵式愿景。图灵的厉害之处在于,普通人研究一个新事物会想下一步怎么做,而图灵在设计计算机的时候,先思考的是计算机的极限在哪里,当知道了极限之后,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跑向最终目标,不走弯路。

阿里巴巴初期的影像资料显示,马云不断地和十几个员工描述他的愿景,说阿里巴巴会上市,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如果没有愿景,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奢侈品品牌会定期销毁自己的库存产品,这跟我们做淘宝店太不一样了,我们都在思考怎么样把库存产品处理掉变成现金,而奢侈品品牌宁可把库存产品销毁掉也不会卖。为什么它会这样做呢?

原因是它的愿景是服务高端人群,如果把库存产品低价销售了,所有人都在用奢侈品,那么奢侈品就不再有价值了。

在2019年“双11”之前,我给一个母婴店铺做内训,他们的目标是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为了完成目标,产品要降价打折,所以他们就想办法降低成本来保证利润,最后选择把当天的包装改了,使用物流公司免费送的那种袋子。

我问他们,如果愿景是做品牌,那“双11”是否完成2000万元的销售额,对最终愿景的影响大不大?除非完成了2000万元的销售额,能够成为类目第一,造成行业的事件营销,否则帮助并不大。如果做这种事情只是在追求一个暂时的数字,那么就是被短期利益诱惑了。

每年的“双11”都是各个品牌拉新的最好的机会,很多轻奢品品牌在“双11”都会爆发,原因是之前不舍得买的,趁“双11”都要试试。所以,当大量的顾客想来试试的时候,你给了她们最差的包装,不好的购物体验,那么这个“双11”反而可能成为你“杀死”顾客的“忌日”。

如果这次拉新没什么利润,你反而要“赌气”把体验做到更好,因为拉新的核心是:你赌的不是她们这次买不买,而是她们下次还来不来。

我觉得淘宝把很多卖家给惯坏了,线下商业没有搜索这个入口,要做好必然靠口碑慢慢来,所以大家有耐心去打磨产品。而线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搜索流量入口,最后反而让大家在产品上没有耐性了,转而去追求那些短时间见效的东西。

有了定位和愿景之后,店铺的运营逻辑主线就有了,当销售额提高之后,为了保证店铺进入良性循环,我们就需要有足够多的利润支持做产品设计和研发,这时候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升效率。

淘宝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淘宝运营知识体系)(7)

在2019年“双11”之前,我给做内训的这家母婴店铺,2018年做了1.5亿元的销售额,没有赚钱;后来又跟一个家具卖家做直播,这位卖家2018年做了4亿元的销售额,也没有赚钱。他们都在感慨一件事,在做夫妻店的时候,反而是最赚钱的时候,因为效率高。

如果销售额的增长是伴随着团队大规模增长、推广费用大幅度增加的,那么这种增长并不会带来利润的增长,反而是慢性自杀。马云要求,阿里巴巴每增加一个人,就要多1亿元的销售额,阿里巴巴的强大之处不在于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而在于它的人效是什么样的。

所以,与其幻想你的公司未来能够做大,不如先看看现在的人效能提升多少。提升团队效率的核心就是达成共识,充分讨论愿景,直到大家都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接下来团队做事情就不会南辕北辙了。

唐僧师徒四人,虽然唐僧最没有法力,但是他是老大,原因就是他有愿景、方向。

在愿景中我自造了一个新名词:传递衰减。我从2007年开始做淘宝店,看到了整个淘品牌的沉浮,基本上只靠卖货赚钱的淘品牌都没落了,剩下的淘品牌都是在第一时间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品牌并坚定去做的。

很多淘宝店铺不相信自己能做出品牌,原因是他们在用20世纪90年代的思维来看现在的商业,但是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品牌的兴衰进程,现在做品牌每个人都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让大家理解传递衰减。大家都说海底捞的服务好,但是它并没有制定五星级的服务规则,而是来自心的传递。老板对高管好,然后高管对员工好,大家看到的是员工的服务,没看到的是海底捞老板对员工的“服务”,员工宿舍必须有空调,离上班的地方不能超过多少米,甚至洗衣粉都免费发放,所以员工是抱着报答老板的心态去服务顾客的,是发自内心的,这是一种“服务态度”的传递。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很多淘品牌的现状,就是老板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出一个品牌。如果老板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么怎么把这种相信传递给员工,员工又怎么会把做出品牌的坚定信念传递给顾客呢?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请评论 点赞 分享!

本文由 @袁文泽企业营销原创发布于头条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