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

溱潼,位于江苏泰州姜堰,距离扬州不远。溱潼古镇历史悠久,原名秦潼,古称秦泓,地处三市(泰州市、兴化市和东台市)交界处,历来就有“犬吠三县闻”之说。镇区四面环水,波光粼粼,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更有溱潼旧八景为之添彩。

溱潼古镇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此定居。溱潼一度临海,因其地面海向阳,属海阳地域范围,这里就是先民聚居之所、麋鹿生息之乡。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

溱潼(网络图片)

溱潼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属吴;汉初改海阳为海陵,属海陵县;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海陵县升为泰州,溱潼属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泰州路,此间溱潼始称为镇;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置东台县,溱潼划归东台县;清末民初一度曾称“溱湖市”。民国年间溱潼一直隶属东台县管辖。自一九四三年起,溱潼由中共民主政权兴东行署(兴东县)管辖。解放后,溱潼先后由泰州县、泰县、泰州市姜堰区管辖。

溱潼古镇四面环水,波光粼粼,环境优美,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溱潼盛产稻米、棉花、鱼虾、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

水乡溱潼(网络图片)

水乡溱潼处处是美景,早在宋代就形成许多知名景点,到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府教授溱潼孙家庄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题了八首七绝,景以诗传。其八景是: 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绿院垂槐。“溱潼八景”在辛亥革命前后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为:东观归渔、西院庭槐 、北村禅院,板桥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荒窑灵树。但无论哪种说法,“东观归渔”总是名列其首。

溱潼古镇李氏家族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三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先生题写的“古镇溱潼”立石。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3)

古镇溱潼立石

从古镇的停车场,经过古镇售票处购票后,沿着溱湖街前行,左侧就是东观归渔。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4)

东观归渔

东观归渔是溱潼古八景之一。东观是建于后晋的一处道观,里面佛像众多。观前是东大湖,一泓清水澄澈见底,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炊烟袅袅,星光渔火,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5)

东观归渔

“东观归渔”是“溱潼八景”之首。“东观归渔”中的东观是建于后晋的一处道观,观前一泓清流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炊烟袅袅,星光渔火,交相辉映,正如古诗所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 终日辛勤的渔翁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陶然自醉。由于历史原因,昔日道观已不复存在,随渔耕文化逐渐衰退,渔舟唱晚景象也将逐渐离我们而去。为保护这旅游胜景,抢救文化遗产,在这里建起座曲廊水亭,名曰"观渔亭",取意"观址留芳""渔舟唱晚"两层意思。亭上悬挂的“东观归渔”匾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题写的。亭柱上一幅旧联“观址留芳,远寺疏钟初夜月;渔舟唱晚,小桥流水夕阳天”,把这里夕阳西下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6)

双魁阁(网络图片)

与“东观归渔”互相呼应的“双魁阁”,溱湖水除了给予溱潼人丰厚的物质馈赠外,还给了溱潼人聪慧灵秀之气,培育了多少远近闻名的文星武将,与“东观归渔”彼此响应的有“双魁阁”。溱湖南岩雁子墩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从明到清喧赫乡里达五百年之久;当代更有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五院士,真是“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五院士”。古今双魁,双魁阁就是为纪念清代刘荣庆、刘国庆及当今李德仁、李德毅两对弟兄各自创辉煌业绩而建,为溱湖八景增添了新的辉煌。

欣赏“东观归渔”和“双魁阁”后,顺着溱湖街继续前行,经过游客中心就是古镇景区的入口。通过景区入口后右转,就进入溱潼古镇了,迎面就是竖立在溱潼古镇街上的大牌坊。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7)

江淮灵境大牌坊(网络图片)

在古镇街上耸立着一座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四根方形石柱矗立在周围镌刻了花纹的石础上,前后有夹柱石,圆形的柱顶镌刻了花纹。中间坊额上镌刻了“江淮灵境”四个金色的隶书大字,两侧的副额上镌刻了花纹。在中间两侧的坊柱上刻着一幅坊联,联云:“日丽溱湖,看龙舟竞渡,麋鹿争驰,瑞霭恩施泽国;云开古镇,仰院士觇天,侍郎夜读,文星光射江乡”。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8)

仁里可风大牌坊(网络图片)

背面中间的坊额上镌刻了“仁里可风”四个篆书题额,两侧坊柱上镌刻的坊联是“千年毓秀,槐无贵贱茶无恙;百代流芳,桥有雌雄井有灵”。

穿过石牌坊进入景区入口后就是院士旧居。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9)

院士旧居(网络图片)

院士旧居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代民居,是苏中里下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旧时“状元第”,即是如今的“院士旧居”。这座溱潼古镇的小院落,从道光庚子年间(1840年)文科状元李承霖,到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和李德群弟兄三人六院士,都是从这老屋的大门走出,走进了世纪的风云,开创了事业的辉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数百年的老屋,历经沧桑,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0)

院士三兄弟

三兄弟院士的高祖父李承霖,是旧居第一任主人。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即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由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道光二十三年,李承霖出任广西学政,负责整饬当地考风,颇有显绩。咸丰初年,因兵乱避居溱潼,购买了这所老宅,后经不断改造,形成如今的规模。李承霖中状元后,有朋友写诗祝贺“读书三十年,发达八个月”,可见“一举成名天下闻”之说之不谬。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1)

这座古宅原有房屋八十多间,占地二千五百多平米,东西各八进,呈中轴线对称分布。现在开放的是西侧的一部分,共三十八间半。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2)

院士旧居

李承霖一生为官清廉,节俭朴素,他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不准家人穿着绫罗绸缎。晚年的时候,他双目失明,但只要有家人从他身边经过,他都要用手去摸一摸,看看穿的是什么材质的衣服。

李氏曾祖李贞发,曾任溱潼商会会长。他不仅与无锡荣氏家族、著名实业家张謇等商业大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古道热肠、乐善好施,凡乡邻告贷,总是不吝资助。由于品德高尚,曾获赠“孝德永彰”匾额。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3)

院士旧居正厅

青砖、小瓦,印染着幽静小院渊博的家学素养;亭台、园苑,见证了李氏族人醇厚的诗礼书香。

院士旧居是一座标准的水乡庭院。门厅的门阶硕重,门楣宽厚,大门两侧立有对方形门墩,表示当年古宅旧主人的身份高贵。迎门处的屏门,除了有喜庆大事或者是重要宾客来访时才打开。 门厅内坡水内注,形似斗状,四檐交汇,水不外流。檐下回廊环抱,仰看知天,俯看如井,站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天井"二字的含义。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4)

天井

过了天井的第二进是轿厅。

轿厅顾名思义是旧时官宦士绅宅院中停放轿子的厅屋,是出入府第的主人和来宾在此停轿、上下轿的地方。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5)

轿厅

轿是由古时辇舆转变而来的,辇舆即车。古时溱潼水网发达,不便车辆行走,于是纷纷抛弃辇舆的轮子,只用“舆”的部分由人肩扛而行,称之为“轿”,通常称作“轿子”。大户人家、文人士绅,宅内总要准备顶把轿子,所以就有了专门的轿厅。

轿子作为代步工具,历朝历代都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 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优劣、轿夫的人数等方面。由于坐轿人的身份不同,有官轿和民轿之别。民间使用的素帷小轿和花轿,前者供女眷出入使用,后者是专用于新娘出嫁用的。轿夫人数有八人制、六人制、四人制、二人制之分,轿顶也分金色、生漆色、锡色几种。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6)

官员出行,坐的是官轿,衙门内设有轿厅,长雇的轿夫称为“轿班”。富贵人家也有专门的轿厅。一般设在门厅后面,或由门厅兼轿厅,雇有轿夫,随时听候差遣。轿夫中还有一人称“替肩”的,随时可替换扛累了的轿夫,平时走在轿子前面吆喝,提醒行人让道,夜间则提着灯笼在轿前引路。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7)

蓝呢大轿

流传百年的八十字李氏家训,体现了李氏祖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表达了李氏族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其后辈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树起了自我修养的标杆。

传承“诗礼传家”家训,恪守“德才报国”宏愿,一九八五年李德仁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毕业后,很多国外科研机构、高校都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一一拒绝,毅然坚持回国任教。他说,李氏家风已经固化为李氏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心灵标志和文化符号。院士的母亲华淑惠老人在写给家乡的信中曾感慨到:“莫道溱潼湖水浅,润笔尽书好学术。” 一百多年间,李氏家族几代人在水乡小镇树起了“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标杆。家风赓续的院落不仅是溱潼人心中的骄傲和汲取智慧力量的源泉,也成为众多来访者心仪神往的书香圣地。

  轿厅后面的花园。月洞门里面是院士旧居的“睿园”。“睿园”也是李宅的私家花园,所谓“睿”,就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王安石说过,“睿则思无所不通”,有了高超的智慧,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8)

睿园

地处水乡的人们,在造园时巧妙地运用了水的优势,老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池塘虽小,却汇聚了水乡的灵秀,李氏弟兄便是灵秀之气的代表。

众所周知,李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所以将睿园中这座六角小亭命名为“莲亭”。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19)

莲亭

莲亭上有幅亭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这副楹联充分体现了李氏家学渊博,世代书香的古老家风。书香门第、翰墨因缘就跟随对岸的智泉、慧井、玉兰、金桂一样,清流汩汩,馥郁芬芳。多年来,莘莘学子来这里饮甘泉、折桂枝,都能事业有成,鸿图大展,为李氏故宅增添了许多佳话。

睿园东南角的小石桥,玉石栏杆,湖石叠翠,涟漪倒影,处处充满灵气。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0)

睿园石桥

睿园北边的华宝斋,匾额是启功先生题写的。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1)

华宝斋

院士旧居的堂屋。这里体现了李氏祖辈们的形象。主屋取名“双魁阁”是为了纪念清代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当今“兄弟两院士”遥感专家测绘专家李德仁和国防科技领军人物李德毅弟兄。屋内陈列着院士兄弟的物品及科研成就。

后壁正中挂着“古韵遗风”的横幅,这是李氏家族世代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氏兄弟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可谓书香门第,家德家声,源远流长。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2)

院士风采

兄弟五院士的李德仁院士和李德毅院士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3)

院士三兄弟

悬挂在堂屋墙上院士曾祖父李贞发老先生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春三月亲书的《李氏家训》。他虽然是个商人,但十分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弘扬。

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愤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院士旧居的正厅上方高悬的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赠给院士曾祖父李贞发的“德孝永彰”匾额。“德孝永彰”四字既充分赞扬了李贞发个人的精神品德,更体现了李氏家族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块匾额也是历尽风波,战争年代被藏于密室,“文革”期间被长期垫压在仓库货架底下躲过劫难,现在终于获得新生高悬堂上。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4)

正厅

在“德孝永彰”匾下方壁上正中挂着一幅《松鹤祝寿图》,两旁有幅楹联写道:“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壮图”,在两侧抱柱上挂着一幅柱联云:“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处处体现了李氏家族的道德文章。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5)

官服

在正厅前面两边的厅柱上,挂着一幅柱联:“支传铁瓮家声远;派衍青莲世泽长”,这是李氏后裔、李院士的姑妈、现年九十七岁的李惠芳老人对祖传家训研习后有所心得,在八十三岁时撰写下的楹联,她说这幅楹联主要是告诫李氏后人要懂得诗书礼仪,勤学上进。“铁瓮”指镇江丹徒三国孙权时所筑的“铁瓮城”,暗指李氏祖籍所在地,“青莲”便是李氏历史名人唐代“诗仙”李白的别号。这幅楹联不但道出李氏家族源远流长,还从深厚的书法功底说明了李氏家族在读书求知方面的男女平等,正如《李氏家训》中所说的“诗书共读,兰桂齐芳”。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良好家风的滋养,不断鞭策着李氏后辈好学上进,展现出家族延续和文化传承的良好风貌。

  院士旧居的东房,这是李氏祖屋的内室,老式的雕花“滴水”大木床,高脚的橱柜,是李氏先辈居住过的地方。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6)

西房是荣德生先生当年下榻之处。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7)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8)

荣德生先生下塌处:1919-1937年当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先生,以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申新纱厂联合成立的三新总公司,在溱潼李卫记粮行设庄,收购粮食、小麦、棉花,年收购量达30万担。双方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商务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动了溱潼地方经济的发展,故当时的溱潼有“小上海”之称。

溱潼古镇历史10000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29)

在这期间,荣德生先生曾多次来溱视察,并在这里下榻。(未完待续)

谢谢观看和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