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

初识闻一多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再认识闻一多是通过《最后一次演讲》这篇文章。真正令闻先生在我心中鲜活起来的,是他的诗作《死水》。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46年因悼念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而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诗集代表作有《红烛》和《死水》。

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理论众所周知:所谓“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理论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以及诗的节奏上拥有视觉的唯美感、音乐的节奏感以及绘画的立体感。

《死水》写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悲愤心情。“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希望丑恶的旧社会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在这首诗歌中,除了体现了闻一多主张的“三美”理论,还有一个最大的艺

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1)

术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以美寓丑,以活写死,以新鲜比腐败是这首诗歌除三美理论外最大的艺术手法。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2)

1、以美寓丑。

诗歌写的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不但是“死水”,而且还是“绝望的”死水。这样的一个物象,外在的视觉是脏乱差,内在的感觉是污秽、杂沓和恶臭。但闻一多先生偏偏把他写的很美:在这沟绝望的死水里扔些破铜烂铁和残羹剩饭,结果破铜烂铁和残羹剩饭居然被诗人描绘得极其绚烂美艳:铜能绿成翡翠,铁可以开出桃花,残羹剩饭居然编织出绚烂的罗绮,而滋生的霉菌却开出灿烂的云霞。

绿的翡翠、红的桃花、多彩的罗绮、绚烂的云霞与腐臭、肮脏、霉烂、黯淡的死水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色彩和光泽上加以点染,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各种丑恶。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效果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3)

2、以活写死

所谓“死水”,就是不能流动、不会产生涟漪、没有新鲜源头。但是诗人却把这一沟水写的鲜活生动,情趣盎然。他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白沫、小珠“笑”成大珠、花蚊“咬”破大珠、青蛙“叫”出歌声。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让这沟死水似乎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一副和谐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但是这不过是诗人描绘的一种假象,以这样的假象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以活写死,以动衬静,让人深切感受到死水之死得彻底,静得可怕。这也是作者在批判当时旧中国的可悲现状,具有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不得不令人沉思和反省。可以说这也是诗人唤醒世人的良苦用心。

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4)

3、以新鲜比腐败

《死水》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再现了作者对那个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真实的情感。它以沟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但是这种现实是诗人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在诗中,那些“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那些“剩菜残羹”,却泛出了罗绮和云霞;这绝望的水,此刻却变成了一沟绿酒:绿酒在冒泡,那泡沫便是珍珠!诗人用这些新鲜的意象和比喻来反衬这绝顶的肮脏,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效果。这样,它便传达出诗人“尖锐的讽刺”的本意。

寓美于丑的意思(以美寓丑以活写死)(5)

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朱自清序》中对《死水》有一句绝妙的评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先生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以美寓丑,以活写死,以新鲜比腐败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