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马拉松比赛(为何总留下一地鸡毛)
【社会37度】
编者按:
这里的文字没有浮华,没有空谈,没有“标题党”。信息轰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希望安静记录身边的故事,关注冷暖人生,带你触摸社会的体温。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题:失控的马拉松,为何总留下一地鸡毛?
作者:付强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国的舆论场中,“马拉松”也算是一个关键词。
志愿者递国旗、拉拽选手,选手集体抄近道作弊,两度昏厥仍要接着跑……比赛中的“奇闻”远比赛事本身受关注。
每年千余场比赛,马拉松在中国可谓遍地开花。但是,这个被调侃为“中产阶层广场舞”的运动,为何在舆论中总留下一地鸡毛?
马拉松比赛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秀场
自诩为马拉松达人的胡松涛,曾经的格言是“无马不跑”。不到40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让他有时间和财力到各地赶场参赛。
但这两年,胡松涛越发感觉“跑不动了”。2010年刚刚迷上马拉松时,国内赛事不过13场。如今的场次动辄成百上千,让他难以抉择。
有一组数字可以反映马拉松在中国的热度。
截至今年11月2日,2018年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赛累计已举办1072场,参加人次530万。
政府搭台,企业掏钱,在全民健身热潮下,办赛门槛较低的马拉松,成为中国城市追逐的时髦。
无论是不是跑步爱好者,无论是否有过“跑马”经历,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穿上跑鞋、站上赛道,成为可以在朋友圈晒照的运动达人。
孙悟空、杰克船长、美国队长……马拉松的队伍里,奇装异服越来越多。颇具娱乐色彩的跑者中,有自发的行为艺术者,但更多是商家扮成的“奔跑中的广告”。
在这些所谓的参赛者看来,健不健身不重要,打扮美美站上赛道才重要;能否完赛无所谓,45度完美自拍才有所谓。
受访人供图
但是,哪怕只是装样子,也有人的行为太出格。
今年11月末的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被曝出选手集体抄近路作弊、大面积套牌、将补给打包带走等等。组委会事后证实,违规选手达258人。
在胡松涛参加的上百场比赛里,作弊并不鲜见,但是从未见过这般明目张胆、肆无忌惮。
“只有假装运动的人,才会为了结果,浮躁得连21公里都要抄近路。真正的跑者,不需要那些牌牌来证明。”胡松涛说。
与此同时,一部分跑者对马拉松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也正在让这项运动“变质”。
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业余酷爱跑马的刘哲峰,近几年参赛时,注意到不少明显缺乏运动的选手。有人跑了没几公里就抽筋,有人一路拿着云南白药的小红瓶喷大腿。
刘哲峰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几乎没跑过步,最近也把跑一场马拉松列入明年的年度目标。在刘哲峰看来,这就是胡闹,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
11月末,在浙江绍兴举办的马拉松,一位跑者两度昏迷,经心肺复苏站起身后,竟然还不顾医护人员劝阻、执意继续比赛。
这种“带病坚持”没有获得丝毫赞许。视频被曝光后,网友们祭出一片指责或嘲讽。
来源:CCTV5体育新闻截图
有媒体统计,从2015年至今,至少有14人在国内马拉松比赛中因心脏骤停猝死,大部分为首次参赛。
规矩
跟风办马,“乱”几乎是必然要出现的。
从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讨论,到两万人参赛、上万人次接受医疗救助的新闻,再到最近的诸多替跑、抄近路、递国旗等等,遍地开花的马拉松,在舆论中似乎总是留下一地鸡毛。
围观者觉得“乱”,参赛者也觉得“乱”。选手收到发霉糕点,补给包里出现过期17年的“僵尸”花生,香皂被当成面包“误啃”,参赛者关于马拉松运营的槽点一直在更新。
“僵尸“花生。受访人供图
12月2日,南宁国际马拉松,埃塞俄比亚选手在率先冲线夺冠后,被终点处工作人员一把拽停。
运动专家对此评价:高速奔跑后急停,严重的或造成脑死亡,从运动方面来讲,是重大安全事故。
眼尖的网友发现,志愿者如此“粗暴”,其实是为了拉冠军去和主办方的大旗拍照。还有网友说,该系列的其中多站赛事,因缓冲区设置很短,所有冠军都是刚冲线就被截下来合影颁奖。
作为资深的马拉松参赛者,胡松涛不久前也经历了一件荒唐事。温州马拉松上,他跑到20公里处的补给站,却发现这里竟然没有水。
赛后,胡松涛听跑友说,有人情绪激动到把水站的桌子都掀翻了。
“我知道一场赛事要背负城市形象、精神风貌等等很多东西。只是这些运营方,可不可以在考虑这些之前,先把保障做好,尊重一下体育赛事最基本的规矩?” 胡松涛说。
更让他气愤的,是事件曝出之后,主办方事不关己的态度。
“递国旗说是比赛惯例,拉拽选手是怕他摔倒了,水站缺水则是因为水杯不够,前面的选手将瓶装水拿空,导致后来者没水喝……”
资料图:参赛者造型吸人眼球。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生意
规模日渐庞大的同时,马拉松比赛的名目也日益繁多。
“胡杨林马拉松”“梨园马拉松”“高跟鞋马拉松”,就是爬个楼,也要冠以“垂直马拉松”之名。
除了大城市,许多县城也加入办赛大军。在深圳工作的杨智,今年特意请假回安徽老家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
没想到,除了赛道不够封闭、农用车往返穿梭,路线规划欠妥、重复路段太多等问题,厕所更加令人尴尬。
两棵树间系一块布帘,再摆上一块牌子,就成了赛时厕所;风一吹,布帘随风飘动,如厕者脸红又无奈。
受访人供图
连基本条件都不完善,搞什么马拉松?除了失望,这场比赛留给杨智的更多是困惑。
实际上,道理似乎不难理解。可能没有其他形式,比马拉松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全民健身”;可能没有其他场合,可以如此全景展现城市风貌来向媒体宣介。
红红火火的跑马热,当然也少不了商机。
常年在尼日利亚开超市的中国人李杰,近几年多了一个新身份:马拉松选手经纪人,俗称“中介”。
为了让比赛冠以“国际”头衔,一些赛事主办发会以高额奖金,吸引外国选手参赛。
按照李杰开出的价格,帮尼日利亚运动员联系比赛、谈妥费用,自己要从奖金中提成10%-15%。
资料图:比赛中的外国选手。刘春林 摄
最初,因为在业界没啥名气,李杰手上的选手资源层次不齐,成绩时好时坏。赶上集体发挥不佳,除去往返机票、住宿吃饭,有时非但挣不到钱,反而要倒贴。
这两年,李杰的生意好了不少,不过也有了新的苦恼:赛事实在太多,一天内五六个地方同时开跑,选手快不够用了。
未来
政府名利双收,赛事管理失序,参赛者发朋友圈,外国选手领奖金……胡松涛的跑友圈里经常这样调侃马拉松的乱象。
实际上,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其中提到,对组织水平低、社会效益差、有明显安全隐患或制度不完善等情形的赛事活动组织机构,且经过整改仍不能达到最低赛事活动组织标准要求的,可将其列入黑名单等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意见》还明确,可按照赛事活动组织整体水平、人数规模、层次规格、服务保障、社会影响力等,对全国所有赛事活动实行等级评定。
有评论认为,在现实操作层面,“评级”激发了各地提升办赛质量的动力,也对每年每项赛事的办赛情况逐渐形成了监督机制。
此外,针对“递国旗”一事,田协还在11月末约谈了赛事主办方,再次强调严肃赛风赛纪。
资料图:某地的高跟鞋马拉松比赛。杨孝勇 摄
马拉松乱象,能否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胡松涛的看法并不乐观。
他说,每个跑者,都不希望自己钟爱的项目,就这么一直跑偏下去,但马拉松粗放式生长的趋势已经形成,短时间内“刹车”并非易事,单纯依靠体育管理部门实现对各地的监督并不现实。
杨智则认为,相比西方国家,马拉松在中国仍属“年轻”,问题远非根深蒂固,只要能充分引起重视,解决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困难。
至于“参赛只为拍照、炫耀胜过完赛”,在他看来都不重要。“只要人们走出家门、站上赛道,跑出第一步,对于这项运动来说,就是个好开始。(应受访人要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