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1)

说到郑和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不管是初中课本,还是各种评书演义中,都有他登场的次数。他一生曾经七下西洋,六次是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最后一次是在宣德时期。这里主要讲成祖派遣郑和六次出使西洋,其成就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当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要说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必须从郑和这个人物入手。

第一:个人经历介绍,早年跟随燕王,履立战功

1:经历介绍,本家姓马,特被明成祖赐姓郑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2)

郑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姓马,根据推测是明朝在平定云南的时候被明军俘虏。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等人班师回朝,郑和一路跟随到南京,到了京城服役。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等名将奉命镇守北平,郑和跟着军队出发,被调任到燕王府。等到朱棣当上皇帝后,把马和改成了郑和。

2:靖难之役跟随燕王履立战功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3)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平以八百士兵起兵反抗中央,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立下战功,但没有说明具体的立功地点。后面根据史学家推测,很有可能是1399年郑村坝之战,之所以被朱棣赐为郑姓,这是原因所在。最终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第二:奉命出使西洋各国,成祖时期六次,不可能次次找建文

1:郑和很有才能,朱棣信任他,安排他选为正使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4)

郑和之所以选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很多种原因。主要是有充足的军事才能,再加上靖难之役履立战功,跟他时间长等原因。朱棣决定下西洋的时候,这时候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梧。另外还涉嫌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背景,也被认为其有顺利下西洋的能力。

2: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找寻建文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5)

对于郑和下西洋,史书上记载最多的就是为了找寻建文帝。大部分认为南京都城被烧死的两具尸体没有建文,许多史料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要知道郑和在成祖朝曾经有六下西洋的壮举,不可能每次都是为了找寻建文帝。明史中也有明确记载:“朱棣之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是担心建文帝流亡海外。”按理说一次即可,没必要六次都去。显然主要目的并不是这个,在于宣告大明帝国换了掌门人,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永乐帝朱棣。

3:真实的历史是为了朝贡贸易,宣扬大明国威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6)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访问的国家多达36个,包括占城,旧港等国。要知道郑和派遣郑和下西洋区别于几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不像他们搞殖民地。更多的是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才开始行动的。郑和一行人来到南洋后,告诫那些不法分子:“不要去惹天朝上国,如果稍有不服,大军压境,顷刻间让尔等粉身碎骨。”

4:郑和下西洋最远的地方是非洲,中华文化和平传播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7)

历史记载郑和到达最远的地方是非洲,另外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亚非国家的和平局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双方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沿途国家的友好往来,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在这种和平局势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军事才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8)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为开展贸易活动,主要是朝贡贸易。另外他的军事才能除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勇敢之外,下西洋也充分体现了他冷静,果断的能力。其中以海盗陈祖义最为猖獗,第一次下西洋便解决了陈祖义的问题。另外粉碎了亚烈的阴谋和生擒苏门答腊的战争,这三次战役,他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指定不一样的计划,均取得闪烁成果。

7:郑和下西洋跨时代意义,一代英雄死在了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

郑和下西洋最有可能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只为找寻建文帝)(9)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方面的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使命没有能让郑和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远的范围之内发展起了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性的历史贡献。他本人也死在了最后一次航海路上,跟朱棣极其相似,朱棣也死在了最后一次北征途中。可谓是英雄惜英雄,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