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训诂学有哪些训诂方式(训诂基础知识)

三、训诂术语1.释义术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传统训诂学有哪些训诂方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训诂学有哪些训诂方式(训诂基础知识)

传统训诂学有哪些训诂方式

三、训诂术语

1.释义术语

(一)曰;爲;谓之;之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爲”“谓之”、“之谓”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而且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的功能。这几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称作”。

例如: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日琢,石曰磨。”

(二)谓;斥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使用这个术语,往往是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的是”。

例如: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四)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例如: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匪也。”

(五)属;别

“属”的字面意义爲“种类”,“别”的字面意思为“分支”,它们都是用同类事物对解释对象加以解释,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

《说文,帅部》:“蔺,莞属,可爲席”。

(六)统言;浑言;析言;细言

两对解释近义词的术语,它们常配合使用,作用在于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意义相关的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说文·示部》:“祥,福也。”段玉栽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

2.破字术语

例如:读爲;读曰。

这两个是破字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

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3.注音术语

(一)读若;读如

这两个是注音术语,主要用于给汉字注音,在反切出现之前,注音有所谓的“读若”法,指的就是使用这两个术语注音的情况。

例如: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爲”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二)如字

这一术语表示某一多音字在特定语境中按其本音(亦即常用读音)读。一字异读往往表示词义和词性的不同,故用“如字”注音往往兼含释义。

4.声训术语

之言;之爲言

这两个是声训术语,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注释,以明确被释词的语源。段玉裁所谓“通其音义以爲训诂”,具有释义和注音的双重功能。

例如: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5.校勘术语

(一)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用来纠正误字。其中因字形相似而致误者,即说明“字之误”,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者,即说明“声之误”。

(二)衍文;衍字;衍

古籍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因误加而多出来的文字叫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这组术语用来说明古籍中多出字句的现象。

(三)脱文;夺文:脱;夺

古籍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落的文字叫脱文,也叫夺文,简称脱或夺。

(四)本作;本又作:本或作;或为;或作;一作

这组术语用来说明古籍不同版本存在异文的现象。例如:

《礼记·檀弓下》:“追然如不胜衣。”《经典释文》:“追,本作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