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安鸡的故事(膘鸡的故事)

膘鸡的故事

□刘水芹

一九七八年,本家堂哥结婚。

结婚当天叫“正日子”,前一天叫“催妆”,本是对嫁女而言,后来也用于男方。“催妆”那天就有一席,“正日子”一席,“瞧亲”还有一席,出一次礼,吃三顿——“三嘴”。

催妆的前一天,厨师就提前上门,切切剁剁,准备蒸膘鸡的食材。

膘鸡,是泗阳“头菜”——头道菜。泗阳人家家年前蒸膘鸡,正月请新娘或带刚出嫁的姑娘,评论主妇议论桌席的主要参数是膘鸡。膘鸡好,桌席就成功了一半。婚丧嫁娶的宴席,膘鸡上桌,是一个标志。主桌膘鸡的菜盘底下托一张红纸,主家或带新娘队伍的带路人就要松松腰,厨师讨喜,让他们出喜钱喜烟。

膘鸡好,食材是关键。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加盐、葱、姜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页上,厚约一寸,再用去皮的山药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层次分明,十分诱人。

有关东安鸡的故事(膘鸡的故事)(1)

过年时,小孩大多蹲在锅屋,等待刚蒸熟的膘鸡出笼。大人也多会意,切一小块膘鸡打发孩子,孩子拿到膘鸡,就会张扬一路,当着庄上其他孩子的面咀嚼。村子里氤氲着膘鸡的香味。据说人的味觉记忆是定格在七岁以前,所以人们常会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讲述儿童时代的美食故事。

来大爷家操持堂哥婚宴的史大厨安排老实人烧锅,坐得住。烧锅的是瘸二爷,老实人。树根、劈柴堆满灶头。“架起来烧!”史大厨交代,他是邻庄人,临时有事要回家一趟,烧锅的瘸二爷就把劈柴架起来一直烧,一直等厨师回来。史大厨回来,大吃一惊,揭开锅,膘鸡已经没有了,火太久,膘鸡都淌在锅里,变成了一锅“粥”。史大厨把瘸二爷抱怨一顿,赶紧备料重做。瘸二爷很委屈。

十几年前,一次我带闺女回老家农村,中午的饭桌上的膘鸡很好吃,比妈妈过年时做的好吃,女儿边吃边夸膘鸡好,妈妈问我们要不要带点膘鸡回家吃。哪里来的膘鸡?后来听妈妈讲:这次膘鸡很好吃,这是厨师做的,真材实料,是庄头麻大奶家前天准备带儿媳妇,结果是膘鸡蒸好了,双方因为彩礼闹矛盾反悔,婚结不了,全庄上的人都去他家买膘鸡,买他家其它已经买回家的菜,帮主家减少一点损失。

不是泗阳人,不一定知道膘鸡怎么吃。

女儿在山东读大学,从家里带泗阳特产——膘鸡送给外地同学,这位同学难为得很,不知道如何吃,女儿问我,我告诉她:现在吃法多多。基本做法。菠菜或青菜清炒后加水,放入切块的膘鸡,“嘟嘟”,汤汤水水,色香味俱全;也有扣碗:膘鸡整齐码放碗底,翻扣在已经烧好的青菜或菠菜等上面,有形式感;也有冷切,重蒸一下膘鸡,然后切块,当成冷菜用,有童年的感觉;还有炒膘鸡,当成肉类,切块加其他素食材炒作。一样菜,十样办。

有关东安鸡的故事(膘鸡的故事)(2)

膘鸡有传说,蕴含正气。

明朝末年,清兵南下,时任明朝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挥师北上,在桃源、宿迁、淮阴一带筑起百里防线,史可法的指挥部就设在桃源县的崔镇。在数九寒天的一个早晨,厨师忙着杀鸡宰鹅,史可法感到奇怪:不冬不年的厨师忙活什么?后听部下说,今天是他的生日,非常生气:大敌当前,不想着打仗,还有闲情过生日。便让卫士将鸡、鸭、猪蹄膀等送往前线犒劳士兵。临行时,史可法吩咐厨师:中午只许有一道菜。厨师反复琢磨,用一块巴掌大小的肥肉,两个鸡蛋制出味道鲜美的食品,还有鸡肉的味道,故称“膘鸡”。后经历代厨师改进,膘鸡口味更美味,形成现今这道风味独特的泗阳名菜。

以前,还没有结婚,女方家在正月请未过门的女婿上门吃饭,对于男方,叫“走新亲”,是一件大事,男的叫“新亲”,上门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新亲要备足礼物,父母亲朋要交代好新亲的礼数,女方家如临“大敌”,准备好丰盛的酒席,请有头有脸的亲朋好友来陪客,被邀请来作陪的也都正襟危坐,斯文假意,装模作样。

新亲上门,庄上的闲人,老老少少都要看热闹,提前分布在门前路口,等待新亲上门,集体面试。一是能第一时间看见,有说词谈资;二是期待新亲上门,有什么尴尬错事;三是接一根烟。

新亲要不住散烟,即使是妇女姑娘在场,也必须央到,因为理论上她们也可以抽烟。新亲要不住叫人,譬如主家介绍“二爷”“三奶”,新亲跟着叫“二爷”“三奶”。

以前八仙桌,一般坐八人。上席两人,对陪两人。左右两边四人,各一个斟酒。斟酒的一般是晚辈,或同辈中岁数小的。斟酒讲究“三换手”:上席斟完一换,对陪斟完一换,左右斟完,酒嘴壶朝自己方向,斟酒时手不能摁住壶盖,否则是侮辱对方:抠人眼睛。

有关东安鸡的故事(膘鸡的故事)(3)

新亲,当然是坐上席,一桌人陪酒,新亲要应答每一个人的礼貌敬酒,称赞一下菜品,呼应一下应景的话题。每上一道菜,大家都是请新亲先夹菜。膘鸡上来了,大家都盯着膘鸡,新亲很紧张,夹一块膘鸡,筷子滑,“吧嗒”,膘鸡掉桌上,新亲不好意思,用筷子在桌子上夹,膘鸡本身就滑,桌子滑,筷子也滑,人又紧张,拿筷子撵一圈子,没有夹起来,后用手抓起来吃了。

《新亲撵膘鸡》的故事迅速传开。

膘鸡吃了,亲事黄了。

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省泗阳县人。喜欢每一片绿叶,耕耘在黑土地的园丁,爱与儿童在一起,喜欢读书,文章散见各类报刊。散文《车来车往》暗合2017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后被拍摄成视频散文,腾讯视频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