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有哪些好兆头(立冬是什么意思立冬节气有哪些习俗立冬怎么进补)

立冬节气有哪些好兆头(立冬是什么意思立冬节气有哪些习俗立冬怎么进补)(1)

今日立冬节气!2019年11月8日是立冬节气。立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古代有“立冬之日,据《吕氏春秋·孟冬》的记载,古时只有天子才能迎冬,且凡事需亲力亲为。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汉代即有贺冬之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曰:“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时期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具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祭冬神。冬神玄冥,皇帝之孙也。传说其身形怪异,能刮起使人得疫病的“厉风”。故立冬之时,天子率众臣祭玄冥于北郊,以求冬神庇佑,无生大事,平安过冬。

送寒衣。古人受“孝悌”和“阴阳共生”观念影响,常在立冬备冬衣时推人及鬼,怕已故亲人在阴界无衣物过冬,于是就烧纸衣给亡人。

烧香祭祖。该活动起源于清代,但满、汉祭祀有差异。汉称“烧旗香跳虎神”,即人扮作虎神跳祭舞。满称“烧荤香”,即按“萨满教”规矩,需吃斋、焚香等敬祖。

立冬节气是什么意思?

立冬意义: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1、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2、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3、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4、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起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5、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立冬节气该怎么养生进补?

民间素有“立冬补一冬”“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冬季进补食补为先,但也有一定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补充有营养的食物。

冬季哪些人宜进补

01养生益寿者

冬令进补是最好的办法。从原则上说,有不足就要补充。例如,脑力劳动者应多吃核桃仁;体力消耗大者应补充蛋、鸡、鱼、肉等食物。补多少,怎样补,要因人而异。

02易患冬病者

慢性支气管炎、尿多症等都属于冬令病,在中医学看来,这是因肾气亏虚、阳虚外寒所致,其调治的方法是温药和之。

03阳气虚弱者

时值冬令,天寒地冻,也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季节。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水鼻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阳物不举。这类人可食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匾肾气丸,以促阳气生发。

04阳春夏病者

专家们指出,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狗、羊肉,加入中药人参、黄茂、龙眼肉、红枣等或做汤或药膳,只要脾胃吸收好,经过进补后定会使人具备更强的抗病能力。

可选用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构祀子、生姜等,除了制成药剂进补外,还可以食用。

以上就是关于立冬节气的时间、立冬节气的由来意义,以及立冬民间习俗和立冬养生进补注意事项。

文章部分转载百度文库,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更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