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

(三之三)

五、自由可贵

法雨盏的第四层审美是理念之美。

艺术发展到今天,相比看得见的艺术品本身,艺术家创作背后看不见的思想观念是决定了作品品味的更重要因素。但是要看清法雨盏,甚或想深刻理解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脉络与观念,恐怕都需要先放大视角与格局,只有将其放在陶瓷/艺术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才能更清晰其所处的位置以及对今人的意义与影响。

但延芫师父很少谈及其创作理念,每每说起他的法雨盏和紫砂壶,他更爱讲最近又找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泥料,读到了哪个有心得的偈子,正在研究哪个器型用起来更顺手等等。

法雨盏最令人钦佩的是在一众当代仿古瓷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当代性,在数个角度上都得以彰显。

第一个角度是“自由”。人类早期的宗教艺术有着严格的范式,作者表达的是标准的宗教故事,观看者看到的也是同样精准的信息;到了人性启蒙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达,观看者也更多地把艺术画面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到惊艳的印象派出现,作者已经放弃了对全面细节的追求,那些模糊到好似未完成的作品,在观看者的经验与想象力的补充下,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精确。

到了当代,艺术创作则完全放飞了自我,不再有任何限制和规训。一路走来的主线就是艺术家和观看者的发挥空间都越来越大,越来越自由。一些行为艺术,如如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在场》,观众已经不仅仅是观者,而是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了。

我们再看法雨盏,延芫师父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我只能完成法雨盏的1%”,作品最终能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图案,质感,出窑前没有人知道,甚至能不能完整出窑都是未知。交到使用者手里,有人喜欢艳丽;有人中意古朴;有的人偏爱变化多端。基于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有其解读,也无需强求统一的审美标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作者很少谈及每一款作品的创作意图的原因吧。而在使用中产生的釉面变化甚至养出幻彩,就更是独属于使用者对法雨盏的二次创作了。

其实这种自由在创作中的变化,也对应了人类社会自由度的变化。早期人类社会是非常不自由的,会受到宗教、阶级、部落、家族,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束缚,使得人类并没有思想的自由;迁徙的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不依赖家族的自由……。

直到宗教改革解除了宗教的束缚;启蒙运动打破了思想的枷锁;近代民主革命消灭了阶级的压迫;工业革命将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现代社会体系的发展使人类不再依赖于家族之中,一步一步,人类终于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个人自由,因此也催生出了当代艺术。审美自由的法雨盏,则是对这种当代性的呼应。

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1)

延芫法师制(残片)

第二个角度是对审美规则的“探索”。达盖尔的透视法,马蒂斯的色彩,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史上的大师们以自身超凡的能力一直在对艺术的边界进行着探索。而在法雨盏上,人们能看到的,是自然之力对审美的天赐。

我们无法得知那些微妙的难以准确定义的颜色是如何在灰扑扑的草木灰和泥巴上魔术般的产生的,也不曾想过那些色彩组合在一起会呈现何等奇妙的美感。这些浑然天成的组合,常会突破我们认知的审美规范,给予我们新的思考与启迪。

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2)

延芫法师制

六、弘扬自然

第三个角度是“自然”。波洛克曾说:“我想成为自然”。而法雨盏本身就是自然产物,黄龙山的泥土,马尾松木,千年窑火,这些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用最原始的方法,烙印上自然赋予的落灰和火痕。手执法雨盏,盛上一杯自然的茶汤,这是人与自然的最佳的交互。更有趣的是,法雨盏上常常出现和波洛克的画作颇为相近的图案,那些类似苍茫大地的画作和奇妙图案,既是波洛克的自然,也是法雨盏的自然。

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3)

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4)

延芫法师制

第四个角度是“弘法”。这个角度相当重要,这应当是作者最明确的创作理念,是延芫师父最重要的创作动机。

不论作为禅宗祖庭第34代弟子的身份,还是出于弘扬佛法,启迪众生的佛心,延芫师父在法雨盏的题材上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这些精心挑选的偈子,背后是历代禅宗经典公案,是那些修为高深的高僧大德或饱学鸿儒所悟之禅宗至理或人生真谛,是无可再解释的佛家思想精髓。

人们欣赏艺术,追求真善美,其实都是在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倘在惆怅迷惑之时;闲暇空明之际,偶见茶席上法雨盏之偈,若得所悟,抑或些许提示,便也是一段佛缘,也是法师的初心所在。法语如法雨;倾洒向众生,这应是法雨盏名称的真意吧。

陶瓷中式盏 法雨盏-陶瓷界的无为法(5)

明 戴进《达摩六代祖师图》局部 绢本,全卷纵36cm;横704.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美本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基本需求,而艺术品却曾长期被精英阶层垄断。除了高昂的成本,最大的阻碍艺术普及的原因在于审美的标准和艺术评论长期被垄断在精英阶层手中。事实上不止艺术,几乎所有的话语权都在上层社会的精英们控制之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有机会放在公众平台上,无论多么小众的观点和爱好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同好和共鸣,这就是现代艺术百花齐放的社会基础。

目前,柴烧紫砂法雨盏无疑还是小众的,真正有机会接触到的人还太少,大家对它的审美与思想都还处于模糊状态。作为多年来持续关注延芫师父的创作历程,并在师父的创作过程中有过很多建议与聒噪的一个朋友,我根据自己的浅见写下了这篇小文,希望能给对法雨盏感兴趣的同好一些参考。此文完全从一个观者的角度来解读法雨盏,文中观点可能延芫师父也未必完全认可,可是我并不关心, 因为他说过“我只能完成法雨盏的1%”,那剩下的99%,可是在我们手里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