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路的秋天(刘娟初冬的小沟)

乡村小路的秋天(刘娟初冬的小沟)(1)

季节的轮回里,大自然到时间节点就更换了的画卷。

这是大秦岭南麓西段的一条山沟,它的名字很普通,叫作小沟。

确实很小。这条沟全长也就七八里路,一沟汇集了各个山谷的溪流,像一条弯曲的带子,绕着山谷底下,时而溪水淙淙发出清亮的响声,形成了闭气养藏的好风水。

有山有水就是好地方。沿着这条坡沟,就有那么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沟沟峁峁,过着日月。他们当为土著居民,代代在这沟坡里繁衍生息,把日子过成一个个时代,把自己过成一辈辈人,唯有这条沟,是他们永远的见证和记忆。尽管这坡沟不声不响,顶多变换着四时风景。

这是初冬。南麓的好处是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南边和北边的分界线,在南边,就还有绿色,就有了自然界枯萎的黄色和绿色相间的颜色,认妆容如同秦岭北边的秋天,但确实已经入了冬季,谁让南方天然就有竹子、芭蕉、枇杷树、兰草这些冬季依然绿意盎然的植物呢。

和附近厂区的人一样,为了躲避尘嚣,寻得一方清净,我也时常走进小沟,走走看看,感受自然风物,时序变换,换换心情。

沟,收养着人;人,也养护着沟,沟里人家勤劳依旧,祖祖辈辈,莫不如是。

沿着硬化了的水泥里面进得沟来,一派自然田园风光,也是一幅山乡丰收后的画卷。

还记得我上次走过时,满眼的绿色,沿着破坎栽种的辣椒、茄子、西红柿、豇豆等植物,繁茂丰盛,等着人的采摘。果园里的梨树上还坠着秤砣大小、深黄色皮儿、甜脆多汁的梨子,附近人常多走几里路宁愿提了口袋,多出价钱来梨园买了它,沉沉地提着回去。如今,它们只剩下黑黢黢的梨树枝干,多余的枝杈已经被修剪了去,为来年的挂果做准备。辣椒、茄子、豇豆等菜蔬,有的已经连根须拔去,地里换成了露出半个身子红艳艳的红萝卜,如同调皮的孩子露出半截红裹肚,这也是一奇。难道是自然感应,物通人性,知道山里的地少土浅,萝卜省着土地只沾着半截土,在地里露出红通通的半截红杆绿缨子的身子,照样与平原上深深埋进地里的萝卜一样,长得鲜艳而硕大。还有绿叶子白劲片的散叶子大白菜,山里人也并不用绳子捆绑了它,长成厚墩墩的模样,任由它自然舒展着大片的叶子,如同家养的野菜,舒展地迎着山风摇曳。这白菜被山民背进市场,很受欢迎,立刻就围了一圈人要买,说吃起来味道清香甜丝丝的。一棵棵青色的包菜,紧紧包裹着菜心,像盛开在土地里大朵的绿色花朵,又像包藏着一个大大的秘密,让人奇怪它包藏秘密天生的长相。这都是山民们换季种植的菜蔬。

民以食为天,民也以居住为天。据说,远古时期,人类最早修建了窑洞来穴居,这居住的房子便在历史长河里也演变了各式模样。修房造屋是家户人家的大事,散落的山居,早已经换成了一片片白色瓷片的小楼房,张扬着山乡的巨变,日子的富裕。绵延千里的大秦岭各个维度随便丢下一块儿,就是一方水土风俗。早前,有着氐羌遗风的这山乡,人们多见的是用石片盖房,有口谚说,石头盖房房不倒,山里放猪猪不跑。

乡村小路的秋天(刘娟初冬的小沟)(2)

我被一片片天蓝色顶棚反射的光,照得睁不开眼睛。仅仅几个月余的时间,这每家每户的小洋楼上,都又添加了一层不锈钢撑起来的蓝色顶棚,在冬日的山谷里,显得格外醒目耀眼,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沟坡上,都是这耀眼的蓝色。经过一夏的暴晒,在自家屋顶上在农闲季节再架设上一层蓝色彩钢瓦顶棚,既耐热又护了房,可得几美。

土地上的人们似乎格外喜欢鲜艳单纯的颜色。环境是绿色的,楼房外墙瓷砖是白色,楼房的顶棚用了与高远的蓝天一个颜色,也是天蓝色的。那么,日子的颜色呢?想必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火红色的吧。这从门前的梁柱下,挂着的一串串火红的柿子和红辣椒可以看出;从把山窝窝里的房子,装修成哥特式浮雕不土不洋的小洋楼可以可出。这山民,开放大胆着呢。

文人好静也好雅。行走在这冬日的小沟,见那溪边石丛,房前屋后的一蓬蓬翠竹依然苍翠,天寒地冻也无法凋零它的翠色,一年四季,它都拥有绿色,在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梅、兰喻为植物中“四君子”里,独占一枝。看着这绿云一般苍翠的竹子,听着流水声,使人神清气爽,顿生了雅意,如苏东坡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明人程明政作岁寒三友图,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谓松者,四季常青。竹者,经年不凋。梅者,凌寒开花。当然,这里说的是梅花。

小沟里就天然长着这几种植物。在小沟,没有南方的梅花,在沟的几个山弯弯里邻岩旁,在野草杂树间却长着一棵棵碗口般粗大的腊梅。在我眼里,它足可抵都市庭院里的梅花。

冬日里,这腊梅椭圆形的叶子已经被季节凋零,稀疏黄色的叶片显得很是荒芜,细细看,却有鹅黄色花蕾绽出。哦,原来腊梅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我想起了春夏之际,见到它一树绿叶纷披的样子。此时,站在它面前,就能感受到它即将满树繁花,安安静静,幽幽冷香,随风袭人,向着冬日的晴空,吐露芬芳的样子。即使花看半开,暗香浮动,自得其乐,也是一件美事。

空谷生幽兰。果不其然,这花中“四君子”,在不怎么知名的这条沟里,不仅在情操上还结伴儿呢。兰花不喜尘俗,深山野谷是它的家园,清婉素淡才能长葆本性之美。在小沟里一半凋零的草木间,细叶脉脉,与偶尔的几棵细密油绿的松树,遥相呼应着,装点着这冬日的山色,给这偏僻之地增添了几分静美的雅意。我不由得惊叹,这朴素自然的山野小沟,竟有这等好的风景。定也产生不一样的人。随想起,在一次聚会中,一个知情人说,摘得全国诗赛一等奖的人,就是小沟里走出的诗人。小沟,在我眼里,它当称得上人杰地灵。地灵,自然产生美景诗人。

在一转弯处,几户人间密集处,一块牌子上书写着这样的标语,坚持圈养保护生态,禁止散养破坏生态。态度很直接的句子,看牌子和字迹知是不久新立的。这标语比起前几年的“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更细化了。

果然见到一家家农户,一群群乌鸡,被农户修了篷子,还用大网罩罩罩着,使乌鸡们可以飞,可以在里面跳跃走动,但是飞不出罩着的弹性宽松的“天罗地网”网罩。

变化大呀。如今,连家养的鸡都讲求生态养护了。难怪这小沟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了。在这冬季里,还有“岁寒三友”和植物中的“四君子”。在秦岭南麓里的这条极其普通的山沟沟里,似乎出现这美景也不足为奇呀。

作者简介:刘娟,陕西汉中人,文学爱好者。

摘选自:文学陕军,版权属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