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

纳兰性德可能死于“天花”即瘟疮,其依据是翁叔元的这首《哀词》。悼文中对纳兰性德死后情形逐日作了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晦已丑,我容若年世兄先生捐馆舍,叔元往哭于其弟。即殡,往哭于其位次。越三日,再往,阍人辞焉。又十日,偕同馆之士五人旅拜于几筵,哭如初。又八日,以天子命,出殡于效外,又往送之郊。······”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1)

从哀词文中记叙看,翁叔元是纳兰性德18岁时顺天乡试的同榜举人。同榜中举的还有韩菼、王鸿绪(度心)、徐倬、曹寅等。正副考官为蔡启僔、徐乾学。

第二年廷试考进士,纳兰性德因病未能参加,翁叔元落榜。他是江南常熟人,出来躲难已近十五年未归。到这年冬天,纳兰性德劝慰翁叔元回家乡,知道翁叔元的困难,给了资助,他才得以归江南老家,拜谒了父母的先人的坟墓。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2)

纳兰性德的资助有多少呢,翁叔之写道:“僦数橡居妻子,君之赐也”。他能娶妻置家,都是纳兰性德所赐。翁叔元的悼文写得真挚感人,所记较为可信。

特别是他认为像纳兰性德这样“视富贵名誉泊如也”、风流俊迈、高致雅量的人何以至死?只能是想摆脱红尘的束约、随天地精华之气而与造物者遨游无极之境去了。不然的话,志有所未尽展,才有所不得施,怎么会带着遗恨而入土去呢?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3)

可是他的悼文所记,使后人研究时产生不少疑问:为什么纳兰性德死后数月才请人作铭,数年后未入葬?为什么天子要命出殡而殡于郊外又未葬?

这个疑问将纳兰性德死因的探讨引向了“天花”。痘疮即“天花”是一种人畜共迷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在游牧民族、狩猎民族中传播为害尤烈,移居到中原生活后此病的危害更为凶烈。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4)

因为成年人出痘疹是要丧命的。满洲人进入京师地区后,朝廷因惧痘疹也曾安排城中旗人到城外避痘的;甚至在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初一,皇帝谕免百官朝贺以避免被传染痘疹。而顺治皇帝最终也是死于痘疹,病期仅六天。选择玄烨继承皇位,也是考虑到他幼年时已出痘,不再受痘疹传染了。

纳兰性德曾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词中写道:“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5)

爱妻死于难产,“还怕两人俱命薄”是纳兰性德知道自体弱多病。若据推断死于痘疹,那就真应了这个忧虑。

康熙皇帝在得知纳兰性德有病后,曾“使中官侍卫及御医数辈至第诊治”,此时皇帝已安排出古北口、近边巡视避暑,见纳兰性德在病中,即安排明珠也不必随驾出行,“命以疾增减极,日再三,疾丞,亲处方药赐之,未及进而殁,上为震悼”。

这是徐乾学悼文中听记,用以印证纳兰性德患上痘疹,是“天花说”的论据之一。特别是纳兰性德头一天死,隔了一日,六月一日就率皇太子、皇长子、诸王、内大臣等离京出关而去,可能是为了“避痘”。怕一个大臣公子患痘疹而亡,传染给皇子们和大臣们。

清朝皇帝顺治死亡(改变清朝命运的可怕疾病)(6)

再有一点,顺治皇帝死于痘疹,病程六日,与纳兰性德病程一致(这是按徐乾学所记述的“七日不汗而亡”);而因痘而死的人当时都要火葬的,顺治尊为皇帝也要火化,纳兰性德如死于痘疹也要火化。

但这方面却无任何记载。只能认为殡于郊外而又未葬,是进行火化后的遁词。如此说来,纳兰性德死于痘疹也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